社会养老还是家庭养老

2017-11-14 10:57黄宇祯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孝文化传承

黄宇祯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有所不同的是,老龄化对于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来说问题更加严峻。伴随着现代少子化家庭的逐渐增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面临着挑战。在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国家在逐渐发展着社会养老。而面临着这种家庭养老模式的淡化和对社会养老的认可,我们是否忽视了曾被传承几千年的孝文化。本文认为应该重提被我们忽视的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试图构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孝文化理念,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过程中强调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孝文化 传承 家庭养老

生活中是否会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女儿呀,周末回不回家吃饭呀”“妈,最近实在太忙了,等下周吧。”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是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可是否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呢。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虽然已经被每个家庭和社会所重视,可对于很多持有金钱至上观点的现代人来说,习惯性的将尽孝与养老和金钱挂钩。加之养老模式的转型,社会养老逐渐被现代年轻人所认可,常常以没有时间照顾为理由,将老人送到社会上承办的养老机构,认为钱花到位,就算是合格的养老了。可我们是否考虑过老人内心的想法和意愿,与给予老人们物质上的满足相比,他们是不是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传统的孝文化已经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淡化,也越来越不能约束家庭关系特别是代际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孝文化的传承正出现断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续传承孝文化,它与养老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重拾孝文化

(一)传统的孝道观念

孝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从我国古代开始,人们就从各个角度对孝进行诠释。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仗着长长胡须的老人。1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位老人在守护着他的孩子。孔子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吸取各家之长,对孝行做出了深刻的全释,并且创立了传统儒家孝道思想。他的孝道思想认为:“孝”不单单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使父母吃饱穿暖,而更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2

我们可以将儒家中的孝文化分为以下八个方面:首先,要“敬爱”这也是最基本的层面。何谓“事之以礼”,“礼者,敬也。”礼的核心就是“敬”。要尊敬父母和一切长辈。第二,要“奉养”。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奉养是儿女的基本义务,“养”简单说就是要保证父母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但作为子女的,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是不够的,这里说的奉养只是最基本的条件。第三,要“侍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就是说,要记住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因为他们的长寿而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又要因为他们逐渐高龄而感到担忧。担忧之事无非就是老来多病,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作子女的要在身边照顾,多给予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第四,要“承志”。子成父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在看来让子女继承父母的遗志多少会有些自私的情绪在里面,但这也是孔子所谈及有关孝的一个方面。第五,要“立身”。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但在现在看来,虽然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能成就一番事业,但父母心中只要子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并且从事的工作是在为国家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就足够。第六,要“谏诤”。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并不是绝对的服从。而是在父母有过错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方式去提意见,劝其改正。第七,要“安葬”。也就是父母或者亲人离世要采取一定的安葬方式,每个民族的安葬方式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将父母以最好的方式安葬。第八,要“追念”。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祭之以礼”,祭祀父母的关键是要“崇敬”和“守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虽然现在已经不提倡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和祭祀活动,但我们也要用我们生活中的行动来表示对已故的亲人的怀念。

以上提到的八个方面都应该被提倡并以适应中国现代的养老模式的方式加以传承下去。自中国解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子女被宠爱,“孝”意识逐渐被淡化,人们也逐渐潜意识性的将它与养老的关系逐渐割裂开。养老也仅被子女当作不得不尽的义务。无论经济怎样高度发达,养老与孝都是互融不可被分开的。

(二)孝道与养老的关系

1.孝文化是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前提

中国的古代社会便是一个崇尚孝的社会,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3的孝悌思想以及举孝廉的政策,使得孝成为扩大个人声誉和威望的重要途径。所以说,那时的孝已经成为一种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在封建时期,孝文化长期都存在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的中国历史上。而养老是指子女或者晚辈对父母和老年人在衣食住行这种日常生活上提供的合理需要。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子女在思想上存在这样的孝意识,懂得敬老和爱老,才能更好的落实到行动上的养老上去。这样的养老才是有质量的养老,所以说孝文化是养老的思想前提。

中国的孝文化核心是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其中,而对老人进行赡养、顺应老人的需求是主要内容,而赡养位于孝文化的主体地位。赡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为善事父母,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赡养父母。二为谏诤,即不盲从与父母,对父母的过错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加以改正。4而现代意义上的赡养就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养老。穆光宗在1990年将养老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经济支持;二是生活照料;三是情感支持。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养老基本上囊括了传统孝文化中的赡养之义。所以,孝文化可以说是养老的前提。

2.养老是孝文化的具体实践形式

孝文化中一直倡导的是敬老和爱老,而敬老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实踐形式,养老就是敬老的具体实践形式,是敬老的具体化。养老在现如今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是道德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养老和孝文化割裂开,如果现代人只是将养老当成是一种不得不做得事情,没有敬在里面就谈不上养老。而敬老也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养老中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养老一直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父母的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是人类社会一直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孝经·纪孝行》中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中“居则致其敬”和“养则致其乐”处于首位。“致其乐”说的就是要让父母快乐,就是说父母比起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乎子女对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他们渴望与子女精神上的沟通。孟子认为“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对父母进行养老一定要做到敬,这也是养老的高级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是孝的表现形式。所以说,孝文化和养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那么对于当今社会,面对人口的老龄化和养老模式的转型,究竟是社会养老还是要家庭养老,真的像有些人所说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么?所指出的家庭养老两者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养老模式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二、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研究背景

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另一类是社会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在姚远认为对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分,也有社会学和文化学之分。就整体而言,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两个层次,即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而家庭养老方式是家庭成员履行养老责任时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由家庭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社会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生活所需的服务。包括盈利性的组织和非营利性的组织两种。

那么,面对这两种养老模式我们是应该延续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是推崇新型的社会养老呢?在学术界有两类不同的观点。学者王金安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但使得養老的绝对需求迅速加大,而且让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来维持家庭养老显得力不从心。5而像周莹、梁瑞敏等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他社会现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老年抚养比较高、子女赡养负担重、家庭养老照顾资源少。6因而社会养老的重要性被日益凸显出来。可以说与家庭养老相比,社会养老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与上述观点相反的则是认为不可以忽视家庭养老,世界老龄大会认为家庭养老在老年人的养老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姚远认为家庭养老不但是子女赡养老人的方式,同时家庭养老内涵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7穆光宗认为家庭养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本文认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养老主体地位终究是不应该被取代,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应该互为补充,进一步讲应该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二)家庭养老地位的弱化及重构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都在口口相传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这种孝文化也一直是支撑中国养老体系的主要支撑力量。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转型,孝文化逐渐被淡出人们的视线,家庭养老功能也在逐渐弱化。那么原因何在呢?

1.家庭养老地位弱化的原因

首先,当今的教育越来越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崇老”观念有所松动。虽然尊老敬老的观念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和政治思想相联系,道德缺乏一定的约束。传统的家庭养老会带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现在很少有提到这样的传统文化。表现的最明显一点就是好多学校已经不教孩子们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少了尊重老人这个环节。家庭养老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负担或是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古老模式。

其次,个人本位逐渐取代传统的家本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面临上有老下有小,手头还有工作要做这种多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赡养老人这一点放在所有选项的最后来考虑。把家本位的传统理念在脑海中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本位。认为工作第一位,扶养孩子是最重要,拼命工作为了给孩子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这时子女牺牲的就是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很多老人也深知子女的不易,为了下一代着想甚至鼓励子女去更好的环境中发展并告诉他们不用考虑自己。可子女们是否有真的站在父母的角度认真考虑过,虽然前途很重要但不能太忽视对父母的关心。

最后,代际关系的变化对家庭养老有很大的冲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的是小型化和核心化。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已成家,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重幼轻老”的现象突出,子女将财力和精力更多的放在了他们的子女身上。加之老年人本来就宠爱孙辈,父母在缺少对孩子的管教,老年人变得越来越不被尊重。子女一有时间就都去照看他们的孩子而对于赡养老人就变得疏忽起来。老人若是身体健康,子女就会更加忽视和他们父母的沟通。笔者认为面对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重构家庭养老刻不容缓。

2.重构家庭养老的重要性

首先,基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暂时不能和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相比。虽然实行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了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社会上承办的民营养老机构的设施并不十分完善,单凭我国现在的财富状况是不能够完全解决所有城乡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问题。虽然社会也一直在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但这还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说家庭养老模式传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话,将责任全推给国家、社会,中国将面临多么严峻的危机。所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处于主要地位。

其次,现在各家的经济条件相较于过去好很多,每家对于老年人的物质上应该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但是老人现在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前段时间在哈市的某村对70户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的老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孤单。每个子女都希望自己家的老人身体健康,可只靠定期的医院体检就能从根上预防疾病么。我想并不是这样,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上的失落也是老年人患病的根源所在。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就在物质上给予他们补偿,例如请保姆等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帮助,可忽视了与老人精神上的沟通。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老人帮助,老人才会感到幸福。

再次,现在好多人包括一些学者认为家庭养老模式会造成子女生活上的压力,认为子女要照顾孩子还要工作,再加上赡养老人实在是压力过大,就认为发展社会养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本文想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比过去要快。可是这些是否就能构成家庭养老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条件呢?社会养老固然有它的好处,在现在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也会存在着不稳定性等特点。可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孝文化就要在经济盛行的时代下被打压么?在我们探讨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上是否将养老的主体—老人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在我们考虑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那么大压力的时候是否考虑了老人们的意愿呢。不能因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去退而求其次。不实行家庭养老是与我们传统的孝文化相悖。

(三)构建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文虽然一直强调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社会养老又是现代养老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式。理清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主要提供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在一些社会承办的养老机构,都能够给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可以说,社会养老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弥补了家庭养老在某些功能上的缺失和不足,分摊养老风险,有助于实现我国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有了社会养老,就给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养老的处所,不至于在家无人照料。除了生活照料,社会养老也可以给那些不和老人在一个城市居住的子女们的生活带来帮助。虽然说家庭是精神交流和精神慰藉的场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对于那些和子女们居住距离较远的老人们来说,社会养老提供了给予他们精神慰藉的可能性。但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养老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社会养老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最好的养老模式还是以子女赡养为主,国家社会只是在子女们实在没办法照顾的一种替补性位置,不能将养老这个责任推给国家或是社会,应该呼吁子女们多关心老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要采取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可以采取请人来家里照料的这种方式。无论是继续发展社会养老还是传承家庭养老都是要与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

历经几千年至今,孝文化應该一直被中华人民所传承,家庭养老方式也是大多数老年人认可的养老方式。孝文化规范家庭养老行为使得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基于此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就应该是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辅之以社会养老。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M]. 上海:中华书局,2015.

[2] 翁芝光. 中国家庭伦理与国民性[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洪玲. 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J]. 社会工作,2007(2).

[4] 菜萌. 我国存在的赡养问题及其制度构建—基于传统孝文化的分析[D].

[5] 王金安.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

[6] 周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J]. 南京社会科学,2009(9).

[7] 姚远. 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 人口与经济,2001(1).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孝文化传承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