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11-14 11:05何晓云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学案题目

何晓云

随着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随之改革创新,翻转历史教学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新型模式。随着现代社会及教育理念和政策的成熟,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难以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及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成为必然趋势。翻转课堂是让学生结合课堂探讨与课外预习复习两方面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合理分配教学认为,合理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将翻转课堂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本文选择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中根据课程设计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反思这三个部分,探讨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

一、设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1.注重历史教学知识系统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探讨救国道路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案时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历史事件的连贯性。抓住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阶级条件、具体过程、重要政治纲领、结果、意义及影响等等方面。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情况,即个性化考虑,既要考虑导学案的难以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现有认知基础,同时要考虑学生对此次课程学习感兴趣程度,在教案设计时候要尽可能的准备多种素材,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视频的选择与应用

导学案是课程课程教学的主线及关键性思路,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尤为慎重,此外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具体过程、结果及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此阶段还可以设计检测题目,课堂上巩固知识。

《辛亥革命》一课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辛亥革命的背景?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发展壮大?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4)武昌起义的过程及意义?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6)辛亥革命结果及历史意义?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在学习过程中可搜集视频如:辛丑条约之后,各个列强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量中国领土被割让;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对比等,可以生动形象的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及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及观念的大变革。同时还可以利用班级群或其他途径在网上帮同学们解答先关问题,方便快捷且高效。

二、设计课堂学习环节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秋瑾《如此江山》:“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士。”

思考:诗歌反映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局面?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根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思考: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中国政治有哪些重大变化?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清朝废帝溥仪在军阀张力的拥戴下登基,全国一片怒斥,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以上问题的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组讨论不同题目,强化合作学习的观念,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集思广益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基础思考题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当堂内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此外还需要教师总结归纳,进一步提升难度,衔接前后课程学习,如设计题目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运动有哪些?结果及原因分析?这一题目设计从宏观上把握近代各个阶层救亡运动这一主线,将前面几课内容完美联系于一体,同时也对各个阶级的缺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下一课程学习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奠定基础,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归纳总结,思想升华,最终结束课程。

三、设计课后复习反思

要想获得更为高效的教学成果,必须将课前预习、课时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完美结合。因此,课程结束后要瘾大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根据《辛亥革命》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抓住重点、难点,增强对于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加以指导。以此,在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學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学案题目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比例尺(一)”导学案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