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还能火多久?

2017-11-14 23:11邵玫
沪港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住宿共享经济单车

邵玫

据公开数据显示,从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5月4日,聚美优品宣布以总额3亿元现金投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由资本推动的一波波热潮还能持续多久?有资深投资人认为,短期热潮还会延续,不过,盈利模式不清晰依然是共享经济类项目最大的问题。

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仍是投资热门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总额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高至20%,共享经济在中国大有可为。

共享充电宝真正在资本圈刮起旋风,是2017年春天。资本以如此密度关注某一细分领域的A轮,这是共享单车也未曾获得过的待遇。细心的人会发现,目前在全国的一些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都摆上了共享充电宝装置。根据目前已累积的数据,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量并不小。据介绍,街电科技的最高纪录是一块充电宝一天之内被借出30次,一台可容纳12块充电宝的柜机一天内被使用180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测试时,街电科技曾在本不被看好的办公场景——写字楼前台铺设过共享充电宝柜机,令人惊讶的是,在固定充电设施相当完备的写字楼里,共享充电宝还是被借空。这一情况令王哲和他的团队也很惊讶。“人们可能以后会适应移动充电,而不是固定充电。就像移动电话出现之后,即便坐在办公室里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固定电话。”街电科技CEO王哲说。

人们使用充电宝时往往会遇到两个麻烦:携带不便和维护成本高。截至目前,街电、小电和来电3家品牌都支持异地借还,人们用逛商场的2到3个小时就可完成对充电宝的使用;此外,每块充电宝放回柜机之后由柜机向其充电,使用者不必像自购的充电宝那样回到家之后充电。“这就更证明它不是伪需求。”王哲说。

不得不说,共享充电宝的确能够解决人们外出时手机电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有不少资本看到了商机,频繁布局。

尽管共享充电宝搭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但它究竟能走多远,仍需要拭目以待。

“人们的认知都是一波一波的,我相信很多投了共享经济的机构,也没有把账算得太明白。不怕投错,就怕错过。再说,钱多不花出去,有的也没法跟LP交代,这种现象很普遍。有的项目可以赚到钱,有的会赔,很难讲。”华美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李彦说。

在谈到资本为何看好共享经济时,张叶霞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这些资源包括房子、汽车、充电宝、单車、办公室用品等。资本看重的是共享经济背后庞大的用户群体,而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分配效果低,这些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想进入这个共享市场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为自己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为低价获取用户数据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有为财务创新提供工具和场景的,有为基金刷品牌存在感的……估计大家唯一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梅花天使创投合伙人吴世春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不温不火的共享住宿

作为国内共享住宿玩家们的对标方向,Airbnb今年3月完成了10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达到了310亿美元。然而自2015年8月进入中国以来,这家公司一直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尴尬境遇。截至目前,Airbnb中国区的CEO仍旧处于空缺状态,员工数也仅为60人。公司虽然在今年3月宣布推出全新的中文名爱彼迎,意欲发力中国市场,不过蹩脚中文却遭质疑。

根据艾瑞统计的数据,2012年~2016年,中国共享住宿行业投融资共28次,其中70%为天使轮与A轮。诞生近10年,共享住宿在中国仍处于初期阶段,为什么没有像共享单车那样火起来?小猪短租CEO陈驰认为,模式造成的供给不足,是共享住宿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以Airbnb和小猪短租为例,两个平台都采用C2C模式,即公司在个人房东与房客之间搭建信息平台,平台上个人房源的数量很难快速增加。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Airbnb在中国的房源数量仅为8万个,小猪短租则为13万个。相比之下,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采用的B2C模式在供给端保证了供应,从而能够大规模复制。

而在劲旅网副总裁陈杰看来,共享住宿是低频的生意,“你可以一天使用多次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可你多少天才有机会用一次共享住宿?”

除了商业模式本身的不足,政府监管一直是共享住宿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共享住宿目前在中国仍属于旅馆范畴。如果相关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就意味着共享住宿平台及其房东需要遵守包括公安、税务等一系列对于旅馆的管理规范,比如对房客的身份登记制度、税收等,给平台和房东带来较大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共享住宿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陈驰回忆称,自己创立小猪短租最困难的经历,就是说服家人将房子共享出去。而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接受彭博采访时甚至表示,由于中美两国人们的居住习惯、居住期望以及租房人群的不同,Airbnb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苹果公司那样的成功,可能性为零。

抛开国内外对于房屋共享的观念差异不谈,单是我国尚未完善的征信体系,就无法对房东和房客作出有效的约束和权益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很难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endprint

对于共享住宿企业本身,探索更加符合中国本土的商业模式极为重要。以途家为例,其选择了以B2C的模式切入,房源主要来自大业主和开发商分享的不动产,这种大量的闲置资源保证了房源供应。与此同时,途家也通过收购蚂蚁短租弥补了C2C房源的不足。

根据艾瑞的数据,2016年中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为87.8亿元,较去年增长106.1%。预计2017年整个中国共享住宿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125.2亿元。陈杰表示,在这个有限但增长迅速的市场空间里,企业不仅在商业和业务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年轻用户对共享住宿的接受度也在逐漸提高,中国共享住宿市场正加速走向成熟。

陈驰认为,虽然共享住宿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实现爆发性的增长,但共享住宿的稳步增长模式更加健康,也更能长久。在他看来,在政策和信用、交易体系逐步完善之后,共享住宿在中国也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短期内不会降温

在共享经济的投资热潮中,大量资本砸向共享经济市场除了让这些企业估值大增之外,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还是以共享单车为例,今年2月,就发生了共享单车首起撤资案。卡拉单车发布声明称,由于单车丢失率高,投资方已于2月14日撤资退出,导致厂家生产的4333辆单车无款提货,公司运营资金紧张,直到今日也未能恢复运营。

“创新企业估值较为困难,加之目前共享单车管理混乱,随意停放等问题都会影响共享单车企业的发展,对行业前景造成影响。”张叶霞称。更重要的是,共享经济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像共享充电宝这一类产品是否属于“刚需”,也有待市场检验。共享充电宝行业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也引发了业界的质疑。

共享充电宝的服务内容和形态基本一致,商业模式趋同,有投资人分析该领域将很快进入“红海”。

从目前的情况看,共享充电宝没有离开早期互联网所使用的流量模式,各品牌均使用“基础设施服务”字眼来标榜其流量入口价值。虽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已经展开,但是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各家“仍在探索”。在赵豪看来,手机充电设备只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基础设施,特殊场景下的特定人群会需要这种服务,但其总体需求量较小,且极易被替代性的其他设施满足。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韦祥认为:“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从技术和经济等各方面都是不可行的。比如从经济角度,带一条数据线就可以解决了。第二,有很多地方都是免费充的。第三,从科技角度讲,企业已经在研发超长带电的电池,共享充电宝短期有需求,长期难持续。”尽管如此,对于这股共享经济热潮,张叶霞认为短期内不会降温。“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新的共享经济模式仍然在不断出现,因此短期内共享经济降温的可能性很小。”

比如,即使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共享单车市场,仍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目前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一线城市仍然有介入的可能。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这部分公司还可以选择被收购和合并。不同区域市场的饱和度也不同。”张叶霞如是说。李彦认为,因为单车是地面打击模式,所以比打车软件更难形成垄断。如果再做的话,就必须差异化,覆盖那些同行没有覆盖的地点,或者运用新型的运营手段——必须要快,让对象措手不及。如果没有新意的话,后来者投入再多也没意义。

但在他看来,共享经济的创业,可能没有纯互联网那么残忍——有第一、没第二。“因为区域文化等差异,我认为有些行业的共享经济,可能会有更多的品牌出现。”李彦表示。

“共享经济”之辨

在资本狂热追捧的背后,对于共享经济的认知似乎仍有待厘清。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认为,我国目前市场上的这些共享经济实体,和理论上共享经济与共享金融的范畴存在一些差别。理论上的共享经济是充分发挥闲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是实现共享经济的前提。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指消费者通过合作的方式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持有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即“我的也是你的”。共享经济的概念今天看来似乎没有获得大的成功。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套用共享经济的概念,但处境都不太乐观。国内的只有滴滴、海外只有Uber和AirBnB成了气候,有望上市。其余各家即使博得了一些名声,仍离成功有着不小的距离。

核心问题是,最初提倡的“每人拿出自己闲散物品”的概念似乎没有成功,Uber的核心供给并不是闲散的社会资源,Airbnb也出现了大量职业二房东,最近大火的共享自行车更是与这个出发点相去甚远,它们更多地被称为分时租赁。对于这类评价,分答产品运营经理吴云飞认为,无论是闲散供给还是专业供给,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是供给,最终是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胜出。当产业级的机会出现时,闲散供给者通常会被专业供给者挤出竞争。相比于拥有产品,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服务。对“共享经济”的概念批判没有意义,这种演变将彻底改变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方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住宿共享经济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Rough Ride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单车三人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P大的住宿学院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