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新闻中的音乐或为背景音乐、片头、片尾、间奏乐,在广播新闻中运用这些音乐有利于优化广播新闻的传播形式、传播效果,提高广播新闻的关注率、感染力和创新性。虽然广播新闻中的音乐能够改善新闻报道效果,但是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时,应坚持联系、突出和拓展的原则,切忌喧宾夺主,不可冲淡新闻主题,以更好地改善广播新闻报道效果。
【关键词】音乐;广播新闻;形态;价值
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新闻传播方式也变得复杂多样,这些给传统的广播新闻报道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应对激烈的传媒竞争,许多广播新闻节目都尝试将音乐融入广播新闻之中,以改变新闻报道中板着面孔说话的“硬形象”,从而形成了崭新的广播新闻报道形式。
一、音乐在广播新闻中的主要形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欣赏水平也有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广播节目的新颖性、艺术性、独特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配乐小说、配乐诗歌等配乐广播应运而生,这些广播节目赢得了听众的广泛赞誉,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尝试将音乐和广播新闻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广播配乐新闻。
1.作为广播新闻的背景音乐
在新闻通讯、人物特写等广播新闻中,编导常使用与新闻主题相协调的背景音乐,通过这些背景音乐营造场景氛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增强听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保护名江名山名湖,创建和谐社会”的新闻报道中,编导选用了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委婉的旋律、细腻的和声、流畅的旋律等引发了听众无尽的音乐遐想,也激发了听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也很好地表达了“保护名江名山名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闻主题。此外,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编导还会根据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比如在报道抢险救灾、解救人质等新闻内容时,编导往往会选用节奏较快、旋律紧张的背景音乐,为听众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新闻效果。[1]在报道历史事件、文物保护等新闻内容时,编导常会选择悠扬、深沉的古典音乐,比如在一档关于文物被盗的新闻报道中,编导以“埙”这种乐器所吹奏的苍凉、古朴、悠扬的音乐为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历史文化遭到损害的新闻信息。
2.作为广播新闻的片头、片尾或间奏乐
在综合性广播新闻节目中,为了增加新聞节目的层次感、连贯性等,提高听众对新闻主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编导往往会在新闻片头、片尾或衔接处添加音乐片段。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新闻节目《中国之声》就以变奏编配的《梅花三弄》为片头音乐,不仅营造出浑厚大气的音乐氛围,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升了《中国之声》的新闻品牌和文化底蕴。
二、音乐在广播新闻中的价值分析
1.能够创新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
广播是线性传播的新闻媒体,新闻内容会在线性传播中迅速消失,如果广播新闻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么新闻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然而,广播新闻能够运用的传播手段并不多,既不能像电视一样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或简洁明了的字幕吸引观众,也无法像报纸那样用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吸引读者,只能以枯燥乏味的语言传播新闻信息,很容易使听众产生“听觉疲劳”。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最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借助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表达庄严肃穆、悲痛激愤、缠绵细腻、轻松活泼等情感体验,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显然,将音乐融入新闻广播之中,能够使新闻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情感表达力,推动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创新。[2]
2.能够改善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
广播新闻是以声音传播新闻信息的,音乐是以声音表达思想情感的,将音乐融入广播新闻能够创造出“新闻信息+情感表达”的传播效果,使枯燥乏味的新闻信息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具有情绪感染力。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湖南电台报道关于中国选手的获得金牌的新闻时,播放了歌曲《我爱你,中国》,激昂的旋律恰如其分地渲染了中国人的自豪感,收到了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再如,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获奖作品《白发的期盼》,该广播新闻是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的报道,编导将歌曲《常回家看看》融入新闻报道之中,为新闻抹上浓重的感情色情,准确传达了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三、音乐在广播新闻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从表现形式上看,音乐和新闻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表达方式,音乐的娱乐性、情感性与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之间有着许多矛盾,如果不能将音乐和新闻巧妙地融合起来,就会产生“不伦不类”的表达效果。所以,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应以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谨慎选择广播新闻的配乐,切不可为了配乐而配乐。[3]
1.应当坚持联系、突出和拓展的原则
在广播新闻制作中,所采用的音乐元素必须与新闻内容、新闻人物、新闻地点等有密切联系,如陕北地区的新闻事件可以用“信天游”作为背景音乐;湖南地区的新闻事件可以用“浏阳河”为背景音乐,切忌使用与新闻信息没有联系的音乐。同时,广播新闻音乐应与新闻主题有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听众的思想情感,突出或深化新闻主题。此外,在广播新闻制作中,应将音乐与新闻作品的立意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拓展新闻作品的想象空间,留给听众更多的艺术遐想。如在报道抗洪救灾、灾区重建等新闻内容时,可以插入《我们一定赢》、《重头再来》等音乐,这样能够创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情感氛围,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待。
2.切忌喧宾夺主,不可冲淡新闻主题
广播新闻中的音乐只是新闻报道中的“调味品”和“染色剂”,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在广播新闻制作中应以传播新闻信息、突出新闻主题为基本原则,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选择配乐或背景音乐。运用音乐时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广播新闻的内容不需要配乐,就没必要使用音乐,切不可为配乐而配乐。此外,广播新闻中的音乐必须与新闻主题相吻合,能够产生水乳交融、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如果音乐主题和新闻主题不一致,不仅不能强化新闻主题,甚至还会让听众感到莫名其妙。最后,在运用音乐时,音响过大会影响新闻报道,音响过小则无法起到应有的音乐效果,所以应控制好新闻报道中音乐的音响。还应当根据播音员的音色、气质等选择音乐,尽可能提高音乐与广播新闻的契合度。[4]
音乐走进广播新闻是新闻报道生活化、人性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创新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当音乐进入广播新闻后,广播新闻去掉了冷冰冰的老面孔,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所以,应当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音乐和广播新闻的融合,以更好地推进广播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瑜,关键.浅谈广播新闻节目的音乐处理[J].新闻传播,2011(5).
[2]杨琛.浅析音乐包装对广播新闻频率品牌提升的作用[J].中国广播,2009(5).
[3]杨卓尔.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探究[J].科技传播,2014(24).
[4]鲁东熙.浅议音乐在广播新闻中的点睛作用[J].群文天地,2011(10).
作者简介:
李媛媛(1981~ ),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硕士,许昌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及理论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