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
[摘 要]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大省,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传统资源的使用和开发上后劲不足,因此以能源、制造、食品和化工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必须转换思路,进行结构性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很多大专院校的招生专业开始调整,近年来开设了一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同时撤消了一些不适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然而在调整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适应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等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设置;人才需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2.090
1 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情况
截至2017年,黑龙江省共有普通高校82所,其中本科院校39所,高职院校43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7所,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3所。独立院校1所。学科专业设置涵盖了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學、艺术学等12个一级学科门类。有资料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高校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分别为:财经大类(占在校生的比例为15.61%)、土建大类(13.95%)、制造大类(12.56%)、医疗卫生大类(10.33%)、文化教育大类(9.66%)。
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很好,尤其是存在一些传统的优势学科如俄语、林业工程等,有较强的学术和就业优势。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工科专业,这与黑龙江省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国家的工业基地是密不可分的。比较知名的工科院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985”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211”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工业学院等,这些院校的工科专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类在校生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而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在校生逐年增加。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近三年经管类专业报考及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相对而言,由于黑龙江省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缺乏优秀的文化底蕴,所以文科专业相对比较薄弱。
2 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分析
2.1 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黑龙江省的部分院校尽管专业开设十分丰富,但是核心专业不突出,而且办学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具有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专业招生火热,有些院校为了眼前利益,只看市场的热度,完全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质量,盲目扩大专业规模,造成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搞“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攀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这都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2 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重道远。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未来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特点。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绿色食品、煤化石化、矿产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重点产业,迫切需要黑龙江省高校大力培养相关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黑龙江省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但是明显缺乏特色,计算机类、经管类、法律类仍然占据主体,工学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十大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人才输出量不能满足黑龙江省对新兴产业的需求,而且近年来人才外流严重。同时黑龙江省的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依然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没有考虑到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这对于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十分不利的。
2.3 新增专业与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调查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19个本科院校新增了31个新专业,4所高职院校新增7个专业;2017黑龙江省32所本科高校新增142个专业,9所高职院校将新增16个专业。从专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食品安全、医学、教育类、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专业,而与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煤化石化、矿产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少之又少,教育类、经管类等软科学专业仍然是各高校开设的重点,这类专业所需成本低,见效快,但与黑龙江省未来的产业发展需要并不一致。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只是片面考虑了目前市场的需求,缺乏长远的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到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3 高校专业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如何匹配
3.1 黑龙江省高校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黑龙江省高校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根据十大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构建既能保持自身竞争力、又能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使专业调整的方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相适应,努力建设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类专业,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术型人才。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合理设计专业设置时,要充分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中未来岗位人才需求,打造适应市场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专业。
3.2 需要完善黑龙江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体系
随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工业4.0时代的到来,黑龙江省高校的未来发展也将面临着转型和供给结构改革的问题。黑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各高校开设适应黑龙江省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以及市场需求率高的绿牌专业;改造或撤销人才需求少、不适应未来发展的红牌专业。同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专业,例如黑龙江工业学院位于煤炭城市鸡西市,应该围绕煤矿开采和煤炭深加工来打造特色专业,这样有助于省内高校根据地缘优势和区域经济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黑龙江省高校形成产业学科体系。
3.3 高校的专业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
黑龙江省高校的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雷同,新增专业与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黑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黑龙江省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对于非医学、艺术、财经、政法、师范类院校,严格控制医学、艺术、财经、政法、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十大专业集群,设置一批服务重点发展领域的本专科专业。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步伐,撤销一批就业质量不高、培养规模过剩的专业点。
参考文献:
[1]王爽.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8).
[2]马云阔,郎海凤,赵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以转型背景下的黑龙江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6(7).
[3]籍丹宁,李静.黑龙江省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分析[J].高教论坛,2013(3).
[4]唐丽华,刘莉,孟迪.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