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桢妹
【摘要】 目的: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德国西门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态、回声、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测定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79个,对照组检出15个,其中软斑检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类型斑块检出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BIF)处,其分布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PSV、EDV值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RI值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硬化; 应用价值; 脑梗死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3-0046-02
动脉硬化是以动脉管壁增厚,逐渐失去弹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非炎性病变,是脑梗死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1-2]。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治疗费用大,预后差,是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早期筛查对预防脑梗死、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准确性高、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检查结果可作为脑梗死防治的可靠依据[3]。2015年1月-2016年
7月,笔者所在医院超声科应用西门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85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颈动脉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入选患者均符合文献[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54~72岁,平均(64.19±5.67)岁。选择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病史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51~74岁,平均(63.29±7.01)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选择线阵探头,频率为7~10 MHz。检查前嘱被检查者放松,选择仰卧位,充分暴露拟检部位,头向检查区对侧稍偏。探头从颈根部开始向上对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进行纵切面、横切面扫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测量颈动脉IMT,以雙侧平均值为准;观察斑块的形态、回声、部位、血流充盈状态及管腔狭窄程度。
判断标准:厚度≥1.0 mm为IMT增厚,局限性增厚≥1.5 mm可认为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狭窄≤49%为轻度狭窄;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狭窄≥70%为重度狭窄;狭窄100%为闭塞[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IMT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IMT厚度为(0.96±0.31)mm,对照组为(0.75±0.25)mm。两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4,P<0.01)。
2.2 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有53例(62.35%),检出斑块共计79个,其中扁平斑11个,硬斑17个,软斑43个,混合斑8个;斑块位于CCA处23个,位于ECA处4个,位于ICA处12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BIF)40个。对照组体检检出9例(11.25%),检出斑块共计15个,其中扁平斑5个,硬斑7个,软斑3个;斑块位于CCA处4个,位于ECA处1个,位于ICA处2个,位于BIF处8个。观察组软斑检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类型斑块检出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最多的是在BIF处,其余依次在CCA、ICA、ECA,其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5.88%,对照组为1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颈动脉是颅内血供的重要通道,血中脂质在颈动脉内膜上沉积,引起内膜增厚,其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动脉硬化及斑块,干扰了脑部正常的血流供应,极易引起缺血性脑卒中[6]。早发现早治疗颈动脉硬化可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方法很多,其中DSA检查的准确率最高,但因其为有创检查,禁忌多,并发症多,一般不优先考虑。CT血管造影(CTA)存在电离辐射损伤、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假阳性率较高,且两种检查方法都比较昂贵,在临床也不作为首选[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度高,可重复性强,能显示血管及斑块病变,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估动脉硬化与斑块病变程度的常规检查手段[8]。本文选择了85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增厚是颈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部分被检查者颈动脉内膜回声不均,提示IMT增厚。两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内膜的持续破坏,平滑肌纤维增生,逐渐形成硬化斑块,当局限性增厚超过1.5 mm时认定为斑块形成。观察组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53例,检出斑块79个;对照组检出9例,检出斑块15个。从彩色超声图像可以发现软斑表现为局限性突入管腔的低回声,无声影;硬斑表现为局部强回声,可伴声影;扁平斑表现为内中膜不规则变厚,回声稍强;混合斑表现为表面出现凹陷,回声不均匀、强度不等[9]。本研究中,两组研究对象斑块的性质构成不同,观察组以软斑为主,检出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以硬斑数量居多,未发现混合斑;两组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检出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这是由于软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引起脑梗死。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多在颈动脉分叉处,考虑为该处易出现血流紊乱,切应力增大,损害或破坏内膜,造成脂质、炎性介质等物质在血管内膜上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10]。两组斑块发生部位相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尤其是对于无症状患者,可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脑梗死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颈动脉血管内血流的充盈缺损程度,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判定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小斑块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当狭窄率超过50%时才会发生[11-12]。本组采用PSV、EDV、PI、RI作为评估颈动脉血流灌注稳定性的指标。观察组PSV、EDV测定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脑梗死患者的颈部血管已狭窄,血流量减少,灌注相对不足。PI、RI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阻力较大。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颈动脉狭窄是引发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13]。endprint
综上所述,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检查,可以发现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厚,低回声软斑明显增多,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升高,血流动力学呈现为低灌注、高阻力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性高,操作方便,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瑛子,高传玉.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9):942-944.
[2]徐盼盼,岳亚杰,庞丹丹,等.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7):621-622.
[3]王淑莹.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4):37-3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5]黄琴,郑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3):380-382.
[6]沈宏韬,谭艳娇,陈保见,等.颈动脉硬化与血脂、甲状腺功能关系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1966-1967.
[7]宁亚薇,王彦来,李莉.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4):124-125.
[8]朱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1):39-40.
[9]李剑,肖萤.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70-71.
[10]谢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41-42.
[11]李淑玲,吴晓萍.颈动脉硬化超声检查的应用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9):1397-1399.
[12]张斌,王影,王宝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6):663-665.
[13]李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7,43(3):222-224.
(收稿日期:2017-0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