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庆达
摘要:《教父Ⅰ》是一部围绕美籍意大利裔家族兴衰的通俗小说,同时也是市井文学,这种题材的小说并不常见,翻译时也比较棘手,同时夹杂着民族俚语,地方用语和特有的街头语言。接下来,我们将以钱钟书的“化境”说翻译理念,来审视这部小说的翻译。
关键词:翻译 “化境”说 直译与意译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4-03
不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这些翻译标准都是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译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一套特有的翻译理论。大部分人了解錢钟书先生是因为其高深的文学造诣,代表作《围城》,而钱钟书先生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其翻译思想是一生的工作经验之谈,“化境”说在我国的翻译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
一、“化境”说的由来
中国的翻译事业由来已久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期间天竺佛教来我国传教,佛经随之传入,翻译工作自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常年面对翻译实践工作,翻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就成了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在我国的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及的“信、达、雅”说。虽然严复只是将其作为翻译中遇到的三难,当时并不是成熟的理论标准,但是经过后世各家的解读,“信、达、雅”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一个翻译标准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所谓的“信、达、雅”的含义就是:忠实于原作,译文流畅,文笔典雅。自此标准提出以来,翻译界各个学派对其一直饱有争议。划分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三类:第一类认为应该在继承此标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但要添加新的内容。第二类是认为“雅”这一项,分歧点较多,应该删除,并用其他的原则取而代之。比如说:许渊冲认为应该用“优”来取代;刘重德认为应该改成“信、达、且”的翻译标准等。第三类是在对此标准进行一番反复深入的了解探究过后,加上自己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得出一番新的理论标准。例如:傅雷提到的“神似”论,鲁迅主张的“兼顾两面”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说。
二、什么是“化境”说
钱钟书先生曾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把作品从外国文字转译成译入语文字,既可以不受语言文化习惯异同的牵绊而显出译文生硬的味道,又能完整保留原作的风味,那算称得上‘化境。”[1]钱钟书的“化境”说就是在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看法中的第三类,钱钟书认为所谓的“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化”是一种“背出分训”,是一种得失兼备、得意忘言的量变过程,是没有改变原作“质”的渐化过程。
其次,应该保持语句通顺流利。在改变不必要的外在形式的时候,译者应该尽量避免译作之中出现生搬硬套的译语,让读者读起来不舒服,给读者一眼看出这文章是翻译过来的。
再次,即译本要在思想内容和文笔风格上与原作保持一致;而在形式上,译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从心所欲。“躯体更改而灵魂不变”。
最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是相互转换的。要想达到彻底的“化”的境界是不现实的。“化”是一个灵活、抽象的思维概念。由于文化语言间的不同实在是很多,百分之一百的“化”只能是译者心中追求的理想状态。所谓的“化境”,目的是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不通为通顺,达到消除两种文化语言之间的隔阂,使译文达到“化境”的标准。钱先生认为译本很难在内在的精神灵魂、思想内容等方面超越原作。只能给予有限的语言形式的改变。“化境”说还对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认为文学翻译中要具有“笔补造化”的艺术形式。“化境”说有点儿类似于将“信、达、雅”的三元论转化为一元论的观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超脱形式,忠于思想。但“化境”说在各种理论学派之中自成一家,仅对翻译而言,“信、达、雅”所适用的范围比较普遍,三个条件互相有着本质区别,而且不可以相互替代。而“化境”打破了其思想枷锁,内涵更上一层楼。[2]
三、“化境”说与翻译实践的联系
钱先生称“化境”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如果仅仅把其理解为是翻译标准或者翻译方法那就没有看到“化境”丰富的内涵。
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史,也不乏颇有建树的理论大家和独树一帜的理论学派。但是多数的理论体系更加注重的是对原作方方面面的忠实度,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笔风格,还是用词修辞。从而忽略了译者本身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译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创新精神。而“化境”说中就对这种经常不被重视的创新精神进行了阐释和肯定,同时还指出了翻译的创新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
钟书先生就曾用“不可译”这个概念来给文学作品的可译度加一个程度,而内涵决定了这个程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入化”的境界,但是翻译作品自身的“不可译度”就制约了这种境界以及最后译文所呈现出的效果甚至是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所谓的“入化”就是翻译给译入语读者看。在翻译的过程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尤其是造句用词以及各国的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文化本身不同已是一大障碍,加上文化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存有争执,这些问题给译者带来的困难是相当巨大的。这就是大部分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之中所遇到的“不可译度”。这极其考验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和文化底蕴,有些差异即使译者冥思苦想最后呈现的译本给读者看来还是会有生硬的感觉,读者理解起来十分牵强。“把作品从外来文字转变为我国文字”[4],经历了外在的形式变化,但精神依旧,让读者分不清这是国产还是舶来品。说是原作,但是它经历了语言、语法以及文化的转变;说他是翻译,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流利通顺,不存在生硬牵强之处。
“化境”还意味着对翻译标准的融会贯通甚至是超越。钱钟书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就文体或风格而言,或许‘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为引导我国的读者走到他们那里去,这也可以称作‘异化;另一种尽量‘汉化,也就是‘入化,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无论两种都好,翻译最后都是以原作的国家语言文化为出发点,而以我国的语言文化为终点。”[1]这段话的强调点是翻译技巧也好,翻译标准也罢,都只是一种翻译手段,这不是绝对的。只要能使译文和原文之间达到神形合一,水乳交融,什么样的翻译标准都是可以的。endprint
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介绍
直译是在翻译中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直译是指把原语的句子结构直接翻译成译入语中最相似的语法结构,整个翻译过程逐字逐句,一一对应。
意译也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区别于直译,不讲求语法结构一一对应,根据原文的中心含义进行翻译,不必逐级逐句。
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可以最大化地保持原文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在遇到原文中存在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增加了原文的“不可译性”,直译不容易表达出文化的特点,表达原文的中心含义,就不能恪守死板,应采用意译这种比较灵活运用、开放思维的表达方式。
五、“化境”说理论指导下看《教父》的直译与意译翻译实例
钱先生在自己写的《管锥编》中指出:“化”是一种在没有改变“质”的基础上的渐变过程。译者译去的是原作的表面形式,保留的是原作的内涵。失去的是原作的躯壳,然后令它的灵魂重生于译本之中。[5]由此可见,“化境”说更注重原文的灵魂,渐变的只是表面的形式。所以在以“化境”说审视《教父》小说的翻译的时候,运用的翻译方法更加侧重于意译方法。
(一)《教父Ⅰ》的直译片段分析
《教父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里面的经典片段莫过于人物之间的对白,而这些对白都出自于美籍意大利人之口。新移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英语语句十分简单,语言质朴,言简意赅,没有其他小说那种华丽的辞藻。所以这部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对白可以采用直译翻译,句式对照,语法相似。例如:
例1:Do you spend time with your family? Good. Because a man that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你会花时间陪伴家人吗?很好。因为不顾家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例2: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将给他一个他無法拒绝的条件。
《教父Ⅰ》小说中运用到直译翻译的多是人物对白,简单的词汇,平淡无奇的语法,使得翻译时的不可译性降低,无需改变语句的外在形式,与原文保持相似即可,这样的“化境”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也留下了其中的内涵。适合于采用直译,直接表达原句的意思。
(二)《教父Ⅰ》的意译片段分析
例3:I spent my whole life trying not to be careless. Women and children can be careless. But not men.
我一生都在学习小心处事。女人和孩子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行。
例3中同样两个careless但是翻译时一个翻译成小心,另一个翻译成粗心,意译的翻译方式使得整句话给出的译文到了让读者分不清这是一本外来读物的“化境”水平。
例4:Behind every great fortune,there is a crime.
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例4采用意译,没有直接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而是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使译本更加符合译入语语言方式,从而达到“化境”程度,便于人们理解与赏析。
例5:Great men are not born great,they grow great.
伟人不是生而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其中对白占了整部小说很大的篇幅,那些翻译中给的难点和重点的经典片段,多来自于对白。翻译口语化的对白,有些可以直译,但多数还是要“入化”,采用意译方式以适应译入语的口语说话习惯以及一些措辞上的改动。诸如此类的经典翻译片段还有很多。
例6:I never wanted this for you. I work my whole life — I don't apologize — to take care of my family, but I refused to be a fool, dancing on the string held by all those big shots. I don't apologize — that's my life — but I thought that, that when it was your time, that you would be the one to hold the strings. Senator Corleone; Governor Corleone. Well, it wasn't enough time, Michael. It wasn't enough time.
我从来没想过要你干这个。我工作了一辈子,我不必道歉,我照顾了我的家人。但是我拒绝当个傻瓜,成为大人物所牵的绳子上的傀儡。我不会道歉的,那就是我的生活,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你会成为那些幕后操纵大人物。考利昂参议员,考利昂州长。好了,时间不多了,迈克尔。时间不多了!
例7:The richest man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powerful friends.
钱与权永不分家。
例8:Politics and crime——they're the same thing.
政治和犯罪——没有区别。
这些例子都是在意译时采用了另一种更加本土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化境”表达,更加注重原文的中心内容,弱化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从而让读者读起来流畅通顺,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这就是“化境”效果。
六、结语
在《教父》这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方式较多,但无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化境”之下的一种选择翻译手段。更重要的是文学翻译更加艺术化,在一个注重文学翻译的忠实性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前瞻性的“化境”说,使得翻译思想更加倾向于注重创新精神,打破了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论求“信”的翻译模式,使文学翻译更加艺术化。在发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同时,给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并指出了未来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李莹莹.浅谈钱钟书的“化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9):116-118.
[3]胡志国.“化境”说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再阐释[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74-77.
[4]石洁.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化境”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237.
[5]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