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道林 周李哲
【摘 要】本文提出安全感有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认为利于幼儿安全感培养的家庭因素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施以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幼儿 安全感 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53-03
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满足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我国有学者指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或可控制感。对于幼儿来说,安全感是否得到满足显得意义重大。根据以往研究,良好的安全感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心智发展、心理健康,还关系到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而培养幼儿的安全感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如自身、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等。而在这些因素之中,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家庭环境因素、非理性的家庭爱和不良的亲子关系都不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培养和确立。那么,哪些家庭因素是利于培养幼儿安全感呢?以下将逐一详述之。
一、构建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两种环境。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父母把注意力放在物质环境的布置上面。他们在家中为孩子布置舒适的空间环境,购买各种孩子喜欢的玩具,满足孩子的衣食需求,误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父母标准的表现,他们便很失望地表达:“为了你的成长,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还这么不听话,这么难缠”。其实,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更需要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这里的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间的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核心家庭出现,也伴有单亲家庭、聯合家庭以及主干家庭。无论何种形式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质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有些家庭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敌对的、互相猜疑的,甚至是冷漠无情的,孩子生长在这种环境里,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体验到的往往都是负面的情绪。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他(她)慢慢习得了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并将之内化于心,甚至带到成年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负面的家庭因素往往影响了他(她)的一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灵伤害。而在那些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里,孩子感受到的往往都是亲情间的温馨互助与温暖,他们在这种家庭里,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乃至对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并从这份安全感里,汲取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以自身为基点,探索这个世界的奥妙与美妙。那么,如何为幼儿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呢?
首先,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理解与宽容,特别是夫妻之间、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夫妻之间结合并组成家庭,无论是源于爱情还是其他,都是带着不同的性情和生活习惯而来,在婚后最初几年的磨合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摩擦,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正常的是在这个磨合过程中,一方或两方间的不肯相让往往扩大或加深了矛盾,更有不明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上演一幕又一幕的夫妻大战。这些不仅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把从父母这里得来的不安全感扩大到生活中,要么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变得性情暴戾。因此,作为父母,不仅是为自己的夫妻关系的质量,也是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考虑,都要尽量做到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除此之外,还有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家庭,由于年轻的夫妻要上班,就将家中的父母老人请来带孩子,而老人的育儿观念往往和年轻人有冲突,这时很多家庭就开始了这种老少两辈间的“拉锯战”。其实老一辈的育儿观念未必是全部都错,年轻人的育儿观念也未必全对。之所以会有矛盾就是双方各执一词,沟通的方式有误,所以重要的是在两辈人之间用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因为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其次,给幼儿创设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幼儿安全感的培养,除了从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中汲取外,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很重要。这里的独立生活空间是指孩子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小书桌、小柜子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也尽量给孩子创设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空间。孩子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体验独立与安定的感觉,滋生着自我成长的力量,既锻炼了他的独立能力,也提升了他的自我认同感。
二、对孩子施以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百个家庭就有一百种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无论多么繁杂丰富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都可分为两种:理性与非理性。非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如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冷漠无情型、过度保护型、过度控制型、恐吓与惩罚为主型等。这些教育方式至今仍被许多家长奉为圭臬,理由是他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这种不懂反思的后果也酿成了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惨剧,类似的新闻也不断见诸报端。显然,要为孩子开辟一个良好的成长道路,作为家长就要树立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根据研究,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具备两种特点,即严慈相济与施爱有度。
(一)严慈相济。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中,有一种方式很流行,即慈母严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有关,即在管教孩子的立场上,父亲唱红脸,母亲唱白脸。时至今日,这种育儿方式仍然散发出它不衰的魅力。这里的“严”是指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要严格,要有适当的约束;这里的“慈”是指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能体会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与关怀。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有严无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冰冷的管束,可能会使自己的不当行为有所收敛,但内心并不是真的接受父母对他的要求,甚至还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有慈无严,一切依照孩子的天性来,那就会让孩子的行为失度,给他的成长带来恶劣的影响,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严慈相济才是一种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严”并不是指严格、严厉的家长制态度,而是指严而有格(即严要适度,过度则变成了家长专制)、严而有理(即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严而有恒(即对孩子提出的严格要求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严于律己(即父母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endprint
(二)施爱有度。爱是教育的起点,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但是爱也有适度和过度两种,过度的爱会造成不良的教育后果,这些毋庸置疑。适度的爱包括哪些要素,这才是为人父母者需要关心的重要问题。孩子的成长分为新生儿、婴儿和幼儿等阶段,在孩子处在极其幼小的阶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全方位的、无时无刻的,父母这种及时的、充分的、敏感的、细致的爱让幼小的孩子体会到了一种安全感,进而演变为对这个世界的初步信任。但随着孩子的逐步长大,孩子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时的父母要学会观察,并适时放手,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成长的过程。当然,这一切要以孩子的安全成长为基础。简言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不断放手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要学会施爱有度,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父母要全身心地关注幼儿。这里的关注,并不是指24小时都和幼儿待在一起,而是指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如家长关注孩子的举动,并了解这些举动背后的心理学意义,进而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时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与安全,形成一种亲子间的默契,为家庭教育效果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
第二,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根据观察发现,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很情绪化。孩子做对了,符合了自己的期望值,就喜形于色;孩子做错了,就不管青红皂白大发雷霆。此时,父母的情绪倒是得到了发泄,却给孩子带来了疑惧和不安,终日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隐藏起真实的自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孩子的内心体验是丰富且敏感的,并极容易将不良情绪泛化,阻碍了自身的心灵成长。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控制住自身情绪,将安定、平和的心绪传递给孩子,孩子从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并内化为自身的安全感。
三、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曾奇峰认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心理专家武志红也认为,個人心理问题可归结到内在父母与内在孩子的问题上,可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寻找根源。这些观点虽然源自心理学领域,但笔者觉得也适用于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和自身心理素质有关,但与父母间的关系质量如何也脱不了干系。显然,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孩子的安全感的培养和确立。那么,父母与幼儿如何在家庭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一)父母要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满足孩子的衣食玩耍足矣,却忽视了与孩子间亲密关系的培养。这其实是只重视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孩子可能表达能力有限,却不代表他没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与人交流,需要被倾听,需要来自父母的丰富的情感回应,需要与父母建立稳定的、可靠的、默契的关系。并从这份稳定的情感纽带中,汲取其成长的力量与安全感的确立。简言之,父母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他相处,也不要只把孩子当成孩子,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走近与走进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无限美好与生机,在亲子交流中取得父母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二)父母要学会和幼儿进行良好沟通的策略。很多父母想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却苦于不懂如何建立。比如,看着孩子,父母往往搞不懂他的小脑袋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哭?为什么笑?源于这份不理解,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间的困扰。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其一,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读懂孩子的内心。良好的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良好的沟通源于互相的理解与交流。父母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多多涉猎科学的育儿书籍,再对照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和思考,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其二,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让孩子做完整的自己。如此,孩子才能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接受家长的要求并取得不断地进步。其三,接纳你的孩子,不管他有怎样令你不满意的地方。在接纳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自愿做出朝着良好方向的转变,进而为得到父母的认同而努力。其四,正确对待亲子间的代沟,积极开展亲子间的互动。父母与孩子间有代沟是正常的现象,父母要做的是接受这一现象,并探索缘由,进而为进一步的亲子沟通寻找合适的途径。如在家庭里多(下转第62页)(上接第54页)进行一些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活动,为双方间的良性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其五,发自内心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深沉的爱之后,内心爱的力量会被唤醒、萌芽与长大。这时父母要为孩子创设渠道,让孩子也有机会对父母表达爱与关心。在这种双向互动的爱的交流中,孩子不仅确立了安全感,同时这份安全感也在不断滋生与壮大,进而内化为他成长的坚实力量。
(三)父母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科学的育儿观和育儿方法。世上职业千百种,无不需要学习才能从业。而父母这个职业,却是升级为家长后天然形成。父母这个职业其实是最需要学习的,也是最为家长们所忽略的。作为家长,如果有心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为孩子的进步不断助力,就应主动同孩子对话,同书本交流,谦虚好学,研究内化那些科学的育儿观念与方法,为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做出努力与改变。
【参考文献】
[1]韩迎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8(4)
[2]肖晓娟.儿童安全感缺失的家庭教育归因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园校合作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GXGZJG2016A002);2016年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河池市城区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GXXDZD201604)
【作者简介】祁道林(1979— ),女,安徽颍上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周李哲(1978— ),女,壮族,广西上林,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编 卢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