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虎
摘要 本文就干旱地区西吉县整合项目资金扶持发展玉米、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豆类、胡麻等杂粮产业的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其保障措施,以供同类地区参考。
关键词 项目扶持杂粮产业;精准扶贫;干旱地区;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044-01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年降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5.3 ℃,年平均降水量350~500 mm,无霜期仅有100~150 d。杂粮产业是全县特色支柱产业,2016年全县种植玉米、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豆类、胡麻等小杂粮6万hm2,总产13.3万t,产值逾5亿元,效益十分显著。
1 建设背景
西吉县属雨养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广阔,土壤质地适中,通透性良好。极适合杂粮(油料)的生产种植,并且其生产种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潜力大。杂粮种植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种植作物为玉米、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豆类、胡麻等,年播种面积在6万hm2左右。以2016年种植情况分析,杂粮(油料)种植面积占粮油播种面积(14万hm2)的42.86%,产量占粮油总产量(44.7万t)的29.7%,种植面积相对较大。杂粮种植在全县具有区域优势,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品种日趋多样化,其对杂粮(油料)的富含营养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对精准扶贫,发展杂粮(油料)增效升值工程高产栽培示范生产,对调节食物品种,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种植杂粮(油料)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激发农民种植杂粮(油料)的积极性、示范带动作用和科技增收拉动效应意义重大。
2 项目任务及建设内容
2.1 项目任务
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结合西吉县产业实际,对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油料、玉米、糜谷等杂粮的农户实行补贴,杂粮产业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元以上,实现当地贫困户如期脱贫。
2.2 建设内容
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为目标,按照“栽培技术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四化要求。2017年全县推广种植杂粮(油料)6万hm2,其中重点扶持脱贫销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油料、玉米、糜谷等杂粮(油料)产业建设面积6 666.67 hm2,一般补贴1 500元/hm2,共补贴1 000万元,建档立卡户每户补贴面积不超过0.67 hm2;在脱贫销号村建设33.33 hm2以上的小杂粮生产示范园区10个,每个示范园区补贴10万元,共补贴100万元。
3 保障措施
3.1 明确工作职责
为确保小杂粮产业扶贫项目真正落到实处,示范带动精准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技术培训、方案制定、指导种植等。各乡(镇)、各包扶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視,将杂粮(油料)产业项目工作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包扶部门(单位)包村抓服务,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负责人包户抓落实的工作机制[1]。各乡(镇)、各包扶部门(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杂粮(油料)产业项目工作圆满完成。
3.2 开展培训指导
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对种植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害情况调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分季节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2]。
3.3 调整区域布局,扩大基地面积
充分发挥作物区域优势,努力实现杂粮(油料)产业生产区域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积极推广统测统配、统防统治、机械条播、沟垄种植和适时播种等关键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小杂粮无公害、标准化生产[3]。
3.4 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效益上台阶,实现加工增值,推动农民增收。在加工上,不断拓宽加工领域,突出精细加工[4]。在营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准入的要求,畅通营销渠道,使产品能够叫得响、卖得出、有市场、受欢迎。
3.5 技术人员包片指导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项目乡镇,要抽调专人蹲点指导,落实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做到适期播种和科学栽培。并适时召开两级干部会,增强干部群众推进种植杂粮(油料)产业的积极性,技术人员要全程负责指导全过程生产技术[5]。
4 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按照县委、政府“4156”战略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农牧业“3456”发展思路,深入村、组农户,对种植农户,特别是精准贫困户,开展小杂粮新品种引进、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知识培训及指导,引导精准贫困户通过种植小杂粮实现脱贫致富[6-8]。
5 参考文献
[1] 高锦旭.延安小杂粮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 赵青峰.盐池县特色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3(16):38.
[3] 王学军.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89-90.
[4] 王峰,王淑芳,宋秀玲,等.对发展固原市小杂粮产业的战略思考[J].杂粮作物,2008(3):209-212.
[5] 柴岩,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3):145-151.
[6] 张研.我国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432-436.
[7] 凡兰兴.发展我国杂粮生产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121-1124.
[8] 王丽峰.临沂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6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