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文化人打交道并非易事,免不了有吃瘪的情况。看过电视剧《余罪》吗?新犯人入监得先洗厕所,这是规矩。文化圈儿不洗厕所可也有规矩,比如如何念“陈寅恪”就是一条规矩。如何念呢?我开始不大明白。人家挑唆我:“九哥啊,你嗓子好,朗诵一段给我们听听。”说着递上一本书让我读。咱哪知深浅啊,傻不啦叽张口就来:“别传,陈寅恪……”刚到这儿,只听嗡一声刮风似的笑成一片,震得窗户哗哗响。我一愣,念串行了?不会,总共没念两行,往哪儿串啊?发型乱了?也不会呀,九哥压根儿没头发呀!
这时只听叫声四起:“却,却,却……”我被整糊涂了。什么意思啊?这时有明白人对我说:“九哥呀,这个字不念‘刻,念‘却,应该是‘陈寅却。”接着还跟我解释,“陈大师是福建客家人,在客家话里,‘恪的发音是‘却,所以念‘陈寅却才对。”我听罢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才好。
通过这个惨痛教训,我学乖了,吃一堑长一智,你以为文化圈儿那么好混么?既然福建客家人念“却”,那浙江海宁的徐志摩,安徽舒城的胡适,江苏吴兴的夏志清呢?海宁人念徐志摩是“与咋么”,舒城人念胡适是“五四”,苏州人念夏志清是“呀咋清”,还真不好发音,得牢牢记住才行,跟背单词儿似的,否则不定什么时候就露怯。那阵子我天天闷在家查资料,得先弄清各路大师乡关何处,再打听他们老家怎么发音,我甚至觉得该编本词典,把大师名字的拼音都列出来,省得念错不尊重大师,发音无小事哦。
也是巧了。那天我参加纽约华美协进社举办的“张恨水纪念会”,他女儿张明明特意从华盛顿特区赶来,回顾她父亲的生前岁月。我一查,张恨水,安徽潜山人,赶紧把张明明拉到一旁问:“你家乡话怎么发‘张恨水?”“什么意思,九哥?”明明一头雾水。“我是说,安徽潜山的发音怎么念‘张恨水这仨字儿?”她说:“我也不知道。”“那你们在家怎么念?”“就張恨水啊。”“就张恨水?”“对呀。”这下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没想到会开到一半,有个老先生非要发言。主持人一介绍吓我一跳,他竟是陈寅恪先生的亲堂弟,定居纽约大半辈子。他侃侃而谈,讲他年轻时如何读张恨水的小说,以致到须臾不可无之地步云云。
散会后我诚惶诚恐找到这位亲堂弟,问他 “陈寅恪”仨字到底该怎么念,他说:“就念‘陈寅恪啦,发‘刻的音,寅恪自己都念‘刻啦。”“不会吧,不念‘却吗?”“不用啦,如果这个念‘却,那‘陈寅二字也该按客家发言,光一个字算什么嘛?”说得我一时语塞,不知怎么接。
回家路上一直琢磨,他是陈寅恪亲堂弟吗?别又害我呢吧?
(摘自“陈九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