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日兵
[摘要]德国被公认为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之一,德国设计不仅象征着理性、简约和实用,而且越来越传递出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理念。“德国油纸包”的故事只是“德國设计神话”的一个缩影,但足以看出国人对待德国设计的痴迷程度。以德国油纸包事件为叙述线索,并联系当下国内设计市场的现状,以批判性的视角,深入阐释德国设计神话背后所隐含的设计哲理,以期为当下中国设计转型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德国油纸包;德国设计;严谨性 ;设计转型
[Abstract]Germany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birthplaces of modern design. German design not only symbolizes rationality, simplicity and practicality, but also conveys a better way of life.The story of "German oil paper bag" is just a microcosm of "German design myth", but it is enough to see people are obsessed with German design. The article takes the incident of German oil paper bag as the narrative clue and links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design market, a- nd explains the design philosophy implied by the German design myth in the critical angle of view, hoping to bring a certain sens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Chinese design .
[Key words] German oil paper bag;German design;Rigor;Design transformation
一、油纸包的故事
最近几年,每当夏季多雨时节来临,我国许多城市都由于暴雨而导致内涝,这时很多人便会想到青岛——一座拥有令其它城市羡慕的地下排水系统的城市。网上更是有传言称:青岛城市内没有内涝,不怕暴雨天气,青岛从来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城市积水,全靠德国百年前修建的下水道,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里面可以开卡车等等。其中最能引发广大网友热议的一条,是关于德国油纸包的传言。传言中称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内由于一些老化的接口零件需要更换,然而我们国内没有这种规格的零件,经有关人员查询后发现当年的公司已不复存在。就在人们不知所措时,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中方依照德方建议果然在老化零件周边找到了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纸包好的备用件,历经百余年后依旧光亮如新(图1、2、3)。
经笔者检索发现,许多关于油纸包的文章中大都会出现以下描述:“经笔者检索,早在2010年7月,一则网帖《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1就广为流传。帖子中有板有眼地写道,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比如《别总黑我大武汉了!德国人在青岛修下水道的真相!》2、《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传闻又起 除了青岛人,外地人都相信了!》3和《青岛难被淹 主要靠“三宝 ”》4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都声称经自己检索发现“早在2010年7月,一则网帖《青岛古力5: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就广为流传……”(图4)。其实,该则网帖出现的确切时间为2010年6月4号、而且文中丝毫没有提及油纸包,只是通过对青岛本地人对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的评价、德占期德国人修建地下排水系统的初衷和对“雨污分流”技术先进性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介绍,来大加夸赞德国人在修建城市排水系统方面领先的经验,并且文中还声称这种经验在今天的中国是无法被复制的。后面的文章之所以引用这一描述的目的是想让油纸包的故事显得有凭有据,可怕的是后人从未质疑过这一“引用”的真实性,只是人云亦云,毫无根据的“东施效颦”,显得很随意。
不可否认的是,该贴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热议,截止到笔者撰稿时,有277人跟帖,11722人参与此话题的讨论,比如有一位青岛网友跟帖称:“我是青岛人,我很佩服德国人,我有的时候在想德国人如果管理青岛,像英国人管理香港一样长的话,青岛会怎么样?”一位广东东莞市网友跟帖称:“德国佬的确厉害,青岛老城的德国别墅都屹立百年了,结构都还没问题,而且还不是钢筋混凝土,都是大石头,佩服!”,还有一位浙江省台州市的网友跟帖称:“又领略了德国人的理性、严谨、周密。”类似这样的跟帖还有许多,其中大部分网友跟帖在赞美德国人严谨的做事态度(图5)。
尽管油纸包的故事是被人凭空捏造出来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油纸包渐渐地成为了德国设计严谨性的代名词。不难发现,国人对于德国设计的痴迷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德国人做事严谨性的强烈认同上。正是这种对德国人做事严谨性的强烈认同感促使我们塑造了德国油纸包的神话。
二 、痴迷的背后
(一)另类的痴迷——大众自发性批评行为
后来关于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的传说被证明是谣言,尤其是油纸包事件更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青岛之所以在多雨季节不容易形成城市内涝,不仅仅是因为一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所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况且当时德国人在青岛所修建地下排水管道的长度还不足现在青岛地下排水管道总长度的1/30。当然,德国人的“雨污分流”的城市下水道设计理念对后来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此外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丘陵地形,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靠海,这一地形特征使得城市地面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
尽管德国油纸包神话已经多次被证明是谣言,但每年还是有人拿出来吹捧一番,几经热议后已演变出不少略带吐槽性的版本。以下便是笔者在网络上检索到的版本:“德国人来青岛旅游突发肾衰竭,医院找不到肾脏不知所措,这时侯有人说这不是德占时期的医院么,可以问问德国人,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德国人是说我们既然造了医院肯定有准备,结果在德国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肾,历时八十多年没坏,德国旅客换上以后转危为安,大家纷纷叹服德国人的严谨。”6
“德国人来青岛旅游突然想吃家乡菜了,餐馆找不到香肠不知所措, 这时侯有人说这不是德占时期的餐馆么, 可以问问德国人, 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德国人是说我们既然造了餐馆肯定有准备, 结果在德国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香肠,历时八十多年没坏,德国旅客吃了后非常高兴,大家纷纷叹服德国人的严谨。”7
“我家的德国牧羊犬病了,我打电话给德国人,他们说,既然叫德国牧羊犬,我们肯定有准备。在指引下我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兽医。狗狗转危为安,德国人做事真的很严谨值得我们学习。”8
“德国人来青岛旅游不会开新款帕萨特,租车公司不知所措,这时侯有人说这不是德占时期的地盘么,可以问问德国人,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在德国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德国司机,历时八十多年没死,德国旅客破涕为笑,大家纷纷叹服德国人的严谨。”9
诸如此类恶搞性质的德国油包纸版本还有好多,它就像一个万能作文模板,可以无穷刻制。从一开始对德国设计严谨性的肯定,慢慢地演化到这么多略带戏谑式的调侃,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大众批判行为。当然这之间有一定的叛逆性心理在搞怪,但这种态度的转变说明了近几年来我国大众在设计审美意识层面的认识有所加深,是一种爱国心理在设计领域的体现。
(二)历史的“遗产”
国人对于德国设计的痴迷还有着一定的历史层面的原因。二战中,中德两国虽然是交战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重要成员之一,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但两国关系在此之前却是非常复杂矛盾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德两国间的军事合作对于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此次合作就促进了中国第一批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诞生;不仅如此,当时我国大批经过德国顾问团训练的部队后来也成为了抗战前期的核心力量;尤其是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在受聘为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总顾问后发起的工业化计划,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抗战初期我们国家能够苦撑危局的一个重要支柱。由此可以看出,二战时期在我们民族心中就已经埋下了“崇拜德国”的种子。
(三)严谨性的缺失
与德意志民族比起来,我们民族做事似乎就给人比较随意的感觉。前些日子Buzz Feed网站刊登出了23张德国工程师完美的布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根电线的“来龙去脉”,整齐划一、有条不紊,让人一目了然,随便裁出一块来都能当作艺术了。而当你看一下中国工程师的布线图布线图(图6),凌乱得让人抓狂,毫无头绪可言,如果出现问题,仅仅查出问题出现在哪根线路上也会耗费掉人们许多时间和精力。这种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关于如何定义“守时”的问题,德国人赴约说几点到就是几点到,他们会把时间精确到分钟,而我们中国人则显得十分随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约在12点的意思很可能是12点左右(图7)。
(四)“贴标签”思维
随意性的民族性格导致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惯式——凡事爱“贴标签”,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我们的印象中,德国人是理性的,意大利人是热情奔放的。其实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理性的,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图8)创办的华德福教育就通透着一种感性思维,在华德福教育的前七年,受教育者主要是在大自然中和植物相处,他们是没有教材和教具。后七年和动物相处,受教育者盡量在与动物的接触中学习。最后七年,受教育者开始接触人类思想方面的知识。华德福教育认为人的生命由这三个环节组成,而且还强调作为一名教育者最好不要去干预这三个环节,让人自由地成长。而由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玛利亚·蒙台梭利(图9)创办的蒙台梭利教育就显得非常理性,其教具非常严密,一步一步告诉你如何学习数学和其它的学科。促使中国人喜欢缺什么就补什么,正是由于我们思维方式中缺少严谨性,才促使了我们对德国设计的痴迷,才使得我们认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德国设计神话。
三、严谨的“代价”
当今社会,德国设计成为了高品质、高标准的象征,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其体现了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它所着眼的并非是某一具体的设计,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严谨的思维特点也为德意志民族带来了一些无可避免的麻烦。
诚如大家所知,做事严谨是德国人的民族特性之一,这种民族特性一方面促使德国人做事非常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美;另一方面,严谨性也促使德国人做事特别谨慎,非常注重事情的结果,所以同样做一件事情德国人的完成速度会比较慢。4月16日,德国《世界报》发表文章:“你看,柏林!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机场。”描述了中国正在修建中的新首都机场。报道称,中国的首都机场建设工程于2015年9月启动,一年半之后,几乎完成了一半。而德国2006年开建的柏林新机场仍在建设中。今年3月初,新机场的第4个老板称,他希望2018年该机场能最终竣工。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办事效率比德国快许多。再如,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创造性地提出了电磁浮原理,1934年赫尔曼获得了世界上第一项有关磁浮技术的专利,可以说德国是“磁悬浮”技术的诞生地,但因为其造价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经济回报低和救援困难等原因,该技术在德国迟迟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而其在我们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运用。2003年德国磁悬浮技术终于在中国上海开花结果,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专线全长29.863公里,时速达到300公里。
做事严谨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显著的民族特性,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这在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中会转化为一种设计思维。也就是说,当德国设计师在准备设计一件作品之前,他们的头脑中思考的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所有问题,以及针对每个问题都会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当下中国许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脑袋里想的只是如何快速完成这项设计以及这项设计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回报。与德国设计师相比,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中多了一份浮躁而少了一份严谨,这一问题的出现敦促着我们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去反思我国的设计。
结论
二十世纪的德国立足本民族的民族特性与时代的发展潮流,几经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国家的设计道路。德国设计的严谨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其严谨性背后的代价也在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度”,即应该处理好严谨性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味地痴迷于德国设计、热衷于塑造德国设计神话,盲目学习德国设计的严謹性,而完全忽视我们民族自身特性,只会使得我国的设计道路越走越窄。我们应该在借鉴学习其它国家优秀设计品格和理念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本民族的民族特性,早日完成我国的设计转型,走出一条属于本民族特色的设计道路,如此,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肯定。
注释:
1 网易新闻.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EB/OL].http://news.163. com/10/0604/12/68B8QQMA000125LI.html.
2楚天金报.别总黑我大武汉了!德国人在青岛修下水道的真相![EB/OL].http://www.sohu. com/a/104207005_355685.
3搜狐.吃在青岛: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传闻又起 除了青岛人,外地人都相信了![EB/ OL].http://www.sohu.com/a/53545220_351252.
4新华网山东频道.青岛难被淹 主要靠“三宝”[EB/OL].http://www.sd.xinhuanet.com/sd/ qd/2013-08/24/c_117077402.htm.
5 古力指的是“古力盖儿”,是青岛的方言,它来源于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路两旁的雨水进口,也就是的通常意义上的“井盖”。
6引自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15293-1. shtml.
7同注释6.
8同注释6.
9 同注释6.
参考文献:
[1][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王栩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3]杭间,冯博一.从制造到设计·20世纪德国设计[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
[4]安之亚,王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由德国设计史得到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3):24-26.
[5]林鸿,江牧.一战后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社会深层因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68-173.
[6]俞慧娜.“德国严谨”嫁接“中国速度”[J].国际人才交流,2015(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