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是切还是不切

2017-11-14 20:17翁淑贤方宁张秋霞
百姓生活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绒毛状致癌物结肠炎

翁淑贤++方宁++张秋霞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上查出胃肠息肉的病例越来越多。胃肠息肉切还是不切?专家认为,要结合大小和病因来分析。

如果做结肠镜检查,发现3~5毫米以上的息肉,一般建议切除;如果小于3毫米,形态上很难确定,可以先观察。而从病因上分析,像肠道息肉,主要分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如果是潰疡性结肠炎之类的炎性息肉,一般息肉个数多,切也切不干净,不必全切。而且,这类息肉,是因炎症反应、黏膜水肿而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结肠炎。但如果确诊是腺瘤性息肉,虽然是良性,因存在恶变风险,建议尽早做胃肠镜下切除治疗。

腺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癌前期病变之一。在发生恶变之前,这类腺瘤性息肉,可以在胃肠道中潜伏长达5~20年不等。腺瘤性息肉,按危险程度高低依次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人的胃肠里有很多黏膜,黏膜是由很多腺体组成的。胃肠的黏膜细胞每6天分裂一次,由黏膜细胞的染色体启动,分裂50~60次后自动凋零死亡。黏膜细胞很容易分裂,也很容易受到戴奥辛、异环胺等致癌物分子的影响。致癌物分子可与黏膜细胞发生反应,长期可使得黏膜细胞DNA变异,失去了对细胞分裂的控制。细胞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发生恶变,形成了癌肿。

专家提醒,胃肠息肉容易复发,切除术后仍不能掉以轻心。根据欧美国家相关指南的建议,息肉切除后,应在5~10年内做胃肠道内镜随访。复查中若发现息肉,要及时切除治疗,以防恶变。

猜你喜欢
绒毛状致癌物结肠炎
膀胱绒毛状腺瘤伴癌变1例并文献复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一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浅析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咸鱼被列为致癌物是一种生活习惯预警
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致癌物?
肾盂绒毛状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