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胜
几天前,妻买回几只新瓷碗,吃晚饭时她执意让我和孩子都要端上。我本来不太喜欢吃稀饭,说来也怪,那晚糊里糊涂地竟吃了一碗半。妻戏言道,真顽童也!端了新碗,吃饭都变乖了。妻强调新碗的功用,我不由得就多看了几眼。这碗深腹圈足,温润莹净,一枚青花兀自绽放,还真是我喜爱的那种。
有一只称心如意的碗,当然是好事。但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吃饭要的是一种心情,而不是一只华丽的碗。试想:鸿门宴上珍馐佳肴、金碗银筷,可又有哪个吃得心安理得?
农家人都知道粮食珍贵,置物不易。记得小时候,家里贫穷,母亲每周六下午才擀一次面条,其余时候吃的都是玉米面饸絡或高粱面搅团。所以,每每看见母亲擀面条,我总是激动得手舞足蹈,仿佛到了年节一般。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要叮嘱我好好坐着,把碗端牢固了。因为吃饭打碗,不仅浪费,还是件扫兴不堪的事情。
在陕西关中民俗里,碗是珍贵之物,有饭碗就有位置。子女进了好单位,有人赞道“端上了金饭碗”。在婚丧嫁娶大事里,碗也是不可或缺的象征和标志。老人去世了,孝子会将一只盛满饭的碗摔碎,表示家里从此缺一口人了。迎娶新娘的时候,娘家人会给出阁的女儿送一副精致的碗筷,希望女儿以后衣食富足,生活美满。可见,能端上碗吃上饭,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两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思淫欲”,都和吃饭有关。可惜的是,有些人端碗吃饭时欲望太多了,不但饭没吃好,心思恍惚,连碗也打碎了。
这些打碗的人,大多是聪明人。他们不出众,似乎也端不上那么好的碗。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吃了五谷想六谷,吃了该吃的,还想贪占更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讨过饭,当过和尚,在社会底层饱受过凌辱和苦难。这个“从小卖蒸馍”的经历,让他对于这种易犯的病症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拿捏。他总结出了一个“新官堕落定律”,即初当官者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官当久了,就容易变得又奸又贪。纵观古今落马官员,似乎许多人都没走出朱元璋大嘴说出的轨道,碎了金钵银碗,落了个身陷囹圄。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内心淳朴。陕歌《大老碗》里唱到:蹲在我的家门口端上大老碗,油泼辣子面盛在碗里边……这首歌用的是方言土语,但其中洋溢的热情率真、坦诚为人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动。
在我的故乡,人们吃饭时大多喜欢端着碗,蹲在村头的碾盘旁或大树下。他们端碗的方式,与其说是“端”,不如说是“捧”。我知道这是对劳动的敬重,对活着的感激,对生命的崇拜!因而,我捧着我的碗,不管它是泥是瓷,都期盼着能持久、稳定、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