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成果综述

2017-11-14 07:27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昆剧院团文化部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性剧种之一,拥有600余年悠久历史,被后世誉为“百戏之师”。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对包括昆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05年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连续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体性的昆曲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昆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振兴,使古老昆曲艺术逐渐焕发新的生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15年,文化部将昆曲扶持专项和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舞蹈扶持项目等一起纳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更加全面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戏曲传承发展的优惠政策,要求实施“戏曲振兴工程”。2016年3月,“戏曲振兴工程”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标志着国家对昆曲艺术的保护扶持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以抢救和继承昆曲优秀传统剧目为工作重心,推出优秀新创剧目和探索性昆曲剧目,构筑起完整的昆曲保护体系。

加大对传统优秀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使之展现于当代戏剧舞台,是当前昆曲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的核心。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昆曲工程”)以抢救和继承昆曲优秀传统剧目为切入点,每年有目标、有重点地资助扶持全国7个昆剧院团恢复上演了《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张协状元》、《白兔记》、《十五贯》等一批传统经典名剧,推出了《班昭》、《公孙子都》、《红楼梦》、《景阳钟》等优秀新创剧目。为优中选优,推出一批留得下、传得开的昆曲精品剧目,2013年,文化部组织专家,从国家昆曲工程实施以来资助扶持的59台剧目中遴选出10台代表性作品,集中人力财力进行重新打磨和提高,并集中举办了展演。近年来,全国昆剧院团积极创作演出,继续推出一批优秀整理改编及新创剧目,《李清照》、《川上吟》、《春江花月夜》、《大将军韩信》、《白罗衫》5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2016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景阳钟》、《红楼梦》等4部作品入选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此外,还探索创作了小剧场实验性昆剧《一旦三梦》、《四声猿·翠乡梦》等。在昆曲剧本创作方面,2015年,文化部“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项目对新创剧本《桃花源》和整理改编剧本《宝剑记》给予了资金扶持。

国家昆曲工程于2005年至2009年扶持全国昆剧院团有选择、抢救性地录制了由当代众多昆曲名家主演,剧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各异,源自宋、元、明、清时期的昆曲优秀传统折子戏200出,确保了昆曲这一“活态传承”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更具真实性、稳定性、长期性的记录和保存。戏曲振兴工程实施以来,文化部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有关规定,继续开展优秀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工作,2015年扶持全国7个昆剧院团录制完成折子戏100出。“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00出昆曲折子戏。

二、推出一批昆曲优秀新人,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为昆曲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剧目传承工作相结合,文化部于2005年至2009年,分别在浙江、上海建立了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和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举办了5届昆曲创作人员培训班和5届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并通过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和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等活动,为优秀中青年演员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2012年起,文化部启动“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首度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昆曲艺术的人才传承创新机制。“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实施3届以来,共聘请了蔡正仁、张继青、汪世瑜、侯少奎等33位老一辈昆曲名家,根据不同行当,采用“一带二”的形式向青年演员传授经典折子戏,共传授71位学生折子戏76出,并举办了两届成果汇报演出。目前,全国昆剧院团均已顺利完成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老交替,黎安、雷玲、邵天帅、施夏明、罗晨雪、单雯、周雪峰、由腾腾等一批新生代人才在昆曲舞台上挑起大梁,赋予了昆曲艺术新的活力。

国家艺术基金也对昆曲表演和创作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扶持。2014年至2016年,上海昆剧团“青年俞派人才培养”、苏州市演出经营公司“昆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北方昆曲剧院“昆曲侯派艺术培训班”及青年编剧罗周创作的《谢灵运》等都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扶持。

三、支持公益演出与开拓演出市场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激发昆剧院团的生命力。

国家昆曲工程积极推动和资助全国7个昆剧院团持续举行昆曲进校园公益性、普及性演出,确保每个昆剧院团每年进校园演出不少于20场,不仅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舞台实践的机会,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风采。如今,青年一代已日益成为当今昆曲观众的主体,这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这一举措的有效引导下,全国昆剧院团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功能互补型合作,通过实施和开展艺术讲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讲学辅导等多元化、多层面、多方位的计划、项目、活动,实现昆曲与年轻人的深入互动。昆剧院团除在常规剧场演出外,还在实景园林、小剧场、地铁等空间演出昆曲,开辟了多元化的昆曲演出模式。在宣传推广方面,昆剧院团不仅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尤其是近年利用微博、微信等,以新颖活泼的形式普及昆曲知识,介绍昆曲演员,宣传昆曲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昆曲在海内外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同时,昆曲还越来越多地与话剧、舞蹈、音乐、影视、书法、绘画等艺术样式结合,通过联合创新和跨界合作实现昆曲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和世界推广。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国昆剧院团“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国家昆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引导和推动优秀昆剧院团、优秀昆曲剧目“走出去”。截至目前,共支持全国昆剧院团赴美国、英国、希腊、荷兰、瑞士、瑞典、比利时、日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交流演出,并积极推动港澳台地区的昆剧院团、专家学者和昆曲爱好者参与“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昆曲论坛”等重大艺术活动的演出、研讨和观摩,进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推动形成了近年来世界性的“昆曲文化热”。

五、抢救保护一批珍贵的昆曲文物史料,推动昆曲艺术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国家昆曲工程持续资助中国昆曲博物馆收集整理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昆曲文物和文献资料,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昆曲史料和研究书刊,并在苏州建立了昆曲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举办“中国昆曲论坛”,为当代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舞台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六、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和其他有影响的昆曲展演活动,构建昆曲传承传播的展示交流平台。

中国昆剧艺术节是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性重大昆剧展演活动,自2000年起每三年一次在苏州举办,是全国昆剧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阶段性集中展示平台。目前,中国昆剧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六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文化部还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昆曲展演活动,如2010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周”,2011年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举办了纪念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2013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2014年在北京举办了“名家传戏——全国昆曲《牡丹亭》传承汇报演出”等。中国昆剧艺术节和一系列展演活动,展示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优秀昆曲剧目和艺术家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推出了一批为昆曲发展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人才。

七、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非遗层面上抢救传承昆曲艺术。

文化部将中国艺术研究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永嘉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7个单位认定为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认定侯少奎34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安排资金补助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传习活动补贴逐步增加,2016年达到每人每年2万元。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安排资金支持,对丛兆桓、计镇华、辛清华等开展抢救性记录,将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全面、完整记录,以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予以保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所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猜你喜欢
昆剧院团文化部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罗周昆剧创作论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蔡正仁年过古稀,依旧高昂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