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人物按逝世时间排序)
筱嫒娜(1935年~2016年1月4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本名曹洪文,小名凤子,工青衣兼老旦。她嗓音高亢悠扬,舒展流畅;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旋律优美,悦耳动情,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代表剧目有《三上轿》《教子》《骂殿》《算粮·登殿》等。她的唱腔功力深厚,演《三上轿》之崔秀英,能将138句的大段唱,满腔的怨愤,一口气唱到底,“音不变色”。她在群众中知名度极高,深受戏迷爱戴,社会上流传民谣:“看了《三上轿》,晚上睡不着觉。”2009年,临汾蒲剧团成立50周年之际被授予“蒲剧功臣”荣誉称号。
刘化鹏(1920年~2016年1月5日)秦腔须生。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员,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戏剧家协会会员。1933年进入高陵县化民社剧团开始学习秦腔表演艺术,1949年6月加入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1953年更名为西安市五一剧团,一直在团内担任领导职务。他主工须生,也演过武生,特别擅长表演扎靠一类的硬扎戏。漫长的艺术生涯的磨炼,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噪音高昂洪亮,道白刚劲清越,底功坚实,作派工稳,以其不同凡响的气质和唱腔而名蜚三秦大地。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蝴蝶杯》《玉虎坠》《殷桃娘》《闯官抱斗》《拆书逃国》《大破天门》等50多个。
周正(1928年4月~2016年1月20日)北京人艺著名演员,被称为“中国扮演列宁的第一人”。生于北京,与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学时代,20世纪40年代初,周正曾在济南参加演出《湖上的悲剧》《日出》《雷雨》等进步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被选派到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正式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毕业不久就演出了《民主青年进行曲》《红旗歌》等话剧。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北京人艺“开国老臣”。此后,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舞台形象,如《明朗的天》中的赵铁生、《日出》中的方达生、《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茶馆》中的二德子、《贵妇还乡》中的伊尔等。这些话剧人物经过他的诠释,彰显出独具特色的魅力,成为几代观众心中难忘的记忆。
崔兰玉(1931年~2016年3月25日)豫剧旦角,豫剧大师崔兰田的胞妹。1942年在洛阳入周海水戏班学艺,师从朱小奎,攻青衣闺门旦。出师后长期与胞姐崔兰田合作,演出于西安、三原、宝鸡、灵宝、陕州等地。主要剧目有《三上轿》《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等。20世纪40年代曾饰演崔莺莺,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红娘》;饰演窦氏与陈素真合演《桃花庵》;1951年创建了铜川市豫剧团;1952年入安阳市人民豫剧团;1978年任安阳市豫剧一团副团长;1980年5月赴京演出,中央电视台将其主演的《对花枪》录像播出,《双蝴蝶》《杜十娘》《逼上梁山》等戏被灌制成唱片。崔兰玉与她的胞姐崔兰田大师长期合作演出,对崔派艺术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吴素秋(1922年~2016年3月30日)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演员。原名吴玉蕴、丽素秋。曾跟四大名旦中的两位学戏,先拜尚小云为师,后来荀慧生收她为义女。上世纪30年代末,曾与金少山合作《霸王别姬》,并因《孔雀东南飞》一剧走红。她善于表演,戏路广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戏均能演出,刀马旦也有光彩,还常串演小生。她扮相秀丽,做工细腻,嗓音甜润,行腔动听,有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二进宫》《四郎探母》《苏小妹》《柜中缘》等。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玉堂春》获得演员一等奖;1954年参加北京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柜中缘》获表演一等奖。2011年,荣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
罗家宝(1930年~2016年4月)粤剧表演艺术家。自幼生于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从小生专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诗人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艺术形象。2002荣获得了广东省所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2002年11月成功举办了“从艺60年粤剧艺术系列活动”。
姜云芳(1943年~2016年4月10日)秦腔作曲家。1959年考入易俗社学艺,先学演员,后改习乐队拉高胡,自学作曲,是易俗社第15期学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秦腔音乐作曲以来,逐渐形成了“清新典雅、独具一格”的风格。主要作品有《日本女人关中汉》《飞将军李广》《郭秀明》《柳河湾的新娘》《曹植》《易俗社》等。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与其父梅兰芳同台演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2009年,被世界艺术家协会授予“艺术大师奖”和“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世界和平大使”奖章;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李世济(1933年5月~2016年5月8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青衣,宗程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自幼喜爱京剧,5岁学唱《女起解》,得到程砚秋、赵桐珊的指教,12岁随程砚秋学演青衣,后向梅兰芳、王幼卿等问艺。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肄业。1952年至1956年,组织李世济剧团,任团长兼主演。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剧团主演,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配戏合作。1979年至1983年,任中国京剧院二团主演。她擅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武则天轶事》等及现代剧《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曾与马连良、裘盛戎合演过《杜鹃山》,独自主演过《刘三姐》,曾编演过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201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
陈小汉(1936年8月1日~2016年5月16日)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演员。出身于三代粤剧世家,11岁入行学艺,15岁初露锋芒,拜粤剧大师薛觉先为师,跟随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靓少佳、罗品超、音乐名家尹自重,以及京剧名宿路凌云学艺。1957年,由香港回到广州发展,先后主演了《郭子仪祝寿》《奇花公主》《泗水关》《斩经堂》《落霞孤骛》《孙成骂殿》等多出剧目,他主演薛觉先的首本名剧《范蠡献西施》,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典雅醇美。他在粤剧导演领域也颇有建树,先后执导了《兰苑恩仇》《梁天来》《刁蛮公主》《女儿香》《宋皇告状》等剧目,均深受观众欢迎。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著名京剧演员。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短打戏均有较高造诣,为杨派传人之一。在武生行当里,堪称全材,凡长靠短打武生戏,能演200余出。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1940年后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颖光社”。此后分别与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啸伯等合作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焦菊隐组织的戏曲学校校友剧团,1951年参加上海华东实验京剧团,与金素芹、沈金波等合作演出。1979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他博采众长,戏路宽广。擅演剧目有长靠戏《挑滑车》《长坂坡》《潞安州》,短打戏《林冲夜奔》《战宛城》《骆马湖》《安天会》《八蜡庙》《洗浮山》《百凉楼》《铜网阵》《恶虎村》等,红生戏《古城会》《走麦城》《汉津口》等。有“武生泰斗”之誉。
韩善续(1937年~2016年6月19日)北京人艺演员。1958年,考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演出包括《茶馆》《雷雨》在内的60多部话剧及50多部电影电视剧。塑造了话剧《雷雨》中的鲁贵,电影《孙中山》里的曹锟和《天下第一楼》中的烤鸭师傅“罗大头”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吴桂苓(1938年~2016年6月21日)北京人艺演员。1951年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崇文区第十一中学。1958年进入北京人艺担任演员,直至退休。曾演出舞台作品70余部,扮演主要角色近40个,出演影视剧作品40余部。塑造了《谁是强者》中的郑局长、《公正舆论》中的新闻部长康士坦丁、《上帝的宠儿》中的约瑟夫二世、《吴王金戈越王剑》中的伍子胥、《哗变》中的查理等舞台艺术形象。
金雅琴(1925年~2016年6月23日)曾用名白微,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1943年至1945年参加艺术剧社(祖国剧团)表演话剧。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三部戏剧科学习。195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曾参加《茶馆》等话剧的演出,还参演过《红楼梦》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其在《我爱我家》中饰演的“余大妈”为观众所熟悉。她还凭借主演电影《我们俩》,获得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和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李毓芳(1925年~2016年7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演员。生于北京,幼年拜王瑶卿大弟子程玉菁先生学戏;1956年,拜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师,从此列入梅门,深得梅派艺术神韵;1957年参加北京京剧团,曾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诸名家同台演出多年,在马连良主演的京剧《海瑞罢官》中,饰演海瑞夫人。她扮相俊美,表演中正平和,雍容大气,吐字行腔珠圆玉润,铿锵有力,常演的剧目有《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贵妃醉酒》《穆柯寨》《春秋配》《玉堂春》《探母回令》《红鬃烈马》等;新编剧目《拜月记》及现代戏《青春之歌》《党的女儿》《芦荡火种》等。
毕春芳(1927年7月14日~2016年8月14日)毕派越剧小生流派创始人。籍贯宁波,生于上海。12岁入鸿兴舞台学戏,1948年参加袁雪芬领衔的雪声剧团,后转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东山越艺社。1950年与戚雅仙搭档共组合作越剧团,二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1958年与越剧团合作在瑞金剧场首次上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1980年起,在静安越剧团先后排演的《光绪皇帝》、《卖油郎》和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光绪皇帝、卖油郎、格洛梅王子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学习,后又吸收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唱腔形成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之祖。
顾正秋(1929年~2016年8月21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丁祚华。10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戏剧学校学戏,学戏期间得到过程砚秋、黄桂秋、魏莲芳、朱琴心、陈桐云、张君秋、梅兰芳等人的熏陶,成为两岸京剧界集最多名师真传于一身的青衣。主要作品有《御碑亭》《四郎探母》《宝莲灯》《红鬃烈马》等;能演许多四大名旦的剧目,如《生死恨》《贵妃醉酒》《昭君出塞》《锁麟囊》等。1990年初,在美国接受了美国美华艺术学会和纽约林肯中心授予的“终生艺术成就奖”。
苏民(1926年~2016年8月28日)北京人艺演员、导演。原名濮思荀。1926年生于南京,自幼随父迁居北京。1952年,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导演。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格洛莫夫,《胆剑篇》中的范蠡等角色。导演过《在街道上》《红色火车头》《老师啊,老师》等剧目。还在影片《鸦片战争》中饰演道光皇帝。
朱学(1935年~2016年8月29日)著名剧作家。原名朱学坤,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致力于陕西地方戏曲研究和剧本创作,笔耕不辍,成就斐然,独立或与人合作编写剧本40余部,《金碗钗》《女巡按》《囊哉》《梁玉娘》《艳霞》《千古一帝》《杨贵妃》等作品已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深受戏迷朋友的喜爱。
赵梦姣(1937年~2016年9月5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当代戏剧》杂志社原编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陕西文艺》《延河》等期刊。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独立编著出版了《秦腔优秀折子戏·小戏·唱段选编》一套;与杜耀民先生合作编著出版了《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评论集《艺域心语》、秦腔古典剧《恩仇簪》;电视文学剧本《梁化凤传奇》及部分散见于报刊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并撰写发表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戏剧论文数十篇。
王盘声(1922年~2016年9月14日)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37年,从师陈秀山学艺,而后长期在文滨剧团演出。1945年起成为该团台柱之一。60年代,曾加盟上海沪剧团,参与《红灯记》剧组。70年代后期与丁是娥合作演出了《被唾弃的人》。他的“刘志远敲更”及“志超读信”等唱段,自成一派,音色甜润,传情真切,广为传唱。在沪剧界,有“十生九王”之说,可见“王派”的影响力之大。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厉慧福(1925年8月~2016年10月1日)京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重庆市京剧团顾问。1937年进上海厉家班学艺。抗战爆发后,随班自南京入川,后辗转云、贵、川等地边学边演。1944年该班“慧”字科出师,任净行演员,一直到解放后班社国营,改制为重庆市京剧团。12岁进科起,就专习净行。从师赵瑞春、孟縻卿等学开蒙戏。19岁出师留班任花脸演员,为该班主演之一。1962年得著名演员裘盛戎指导《姚期》《坐寨盗马》等剧,受益匪浅。在60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吸收裘派唱工技巧、袁派表演的细腻等各派花脸宗师之长,融会贯通,塑造了不少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别姬》中的楚霸王、《群英会》中的曹操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随团赴美演出,在洛杉矶、芝加哥等地颇为海外观众所赞赏。
江新蓉(1927年~2016年11月4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曾用名赵小凤,艺名六岁红、云艳霞。自幼从滕雪楼、王芸芳、张筱霞学艺,6岁登台。1939年,在胶东国防剧团任演员,后转入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山东军区京剧团任演员。1949年后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演员,1952年转入中国京剧院,为二团主演,与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高玉倩等长期合作。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拜程砚秋为师,是程砚秋唯一的女弟子。代表性剧目有《窦娥冤》《红鬃烈马》《骂殿》等。
马长礼(1930年~2016年11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原名崇礼,祖籍北京。幼年入北京荣春社科班学艺,出科后,向刘盛通学老生并私淑杨派,苦心钻研,颇得杨派艺术真谛。后拜谭富英为师,又得马连良(为马连良的义子)、李少春的指点,技巧更加娴熟。他博采众长,能演唱多种流派名剧。他演唱的《伍子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体现了杨派艺术典雅凝重、韵味醇厚的特点;他演唱的《四进士》《甘露寺》等,显示了马派艺术潇洒飘逸、俏丽多姿的风格。他还善于运用不同色彩的声腔塑造人物形象,在现代戏《沙家浜》中,将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滑奸诈的国民党特务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1991年参演春晚京剧联唱《甘露寺》选段,还曾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歌唱比赛中荣获银质奖章。
罗蕙兰(1933年~2016年11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梨园世家,12岁拜潘奎芳为师学习京剧。1952年参加马连良京剧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李多奎等诸多名家合作演出,声名鹊起。1952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并先后得梅兰芳传授《凤还巢》《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三娘教子》等剧目。1961年到河北省京昆剧团(今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工作后,她移植、改编并主演的《宇宙锋》《王春娥》《武则天错断梨花狱》等广受赞誉,主演的《贵妃醉酒》《生死恨》《沙家浜》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唱腔甜美透亮,扮相雍容俏丽,表演细腻传神。1994年荣获河北省首届浇花奖。
关敏(1928年3月~2016年12月)192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长春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长春话剧院副院长。文革后任吉林省京剧团副团长、吉林省吉剧团副团长、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离休。从事戏剧艺术工作四十多年,主要担任艺术理论研究和戏剧导演工作,参与执导大小剧目近百个,包括评剧《女教师》,京剧现代戏《梅花案》等。获得过“吉林省戏剧艺术功勋人物”。
谷春章(1932年~2016年12月14日))京剧表演艺术家。6岁起在荣春社学艺,一年后转入鸣春社。出科后,曾在天津、东北等地搭班演出,先后与谭富英、杨盛春、许瀚英、姜铁麟等同台演出。1949年后,加入中国京剧院,曾为梅兰芳配戏。长期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同台。后又师从叶盛章习武丑,继叶之后与李少春合演《三岔口》。多次随团出国访问演出,除常演《三岔口》《秋江》一类丑角戏外,还兼演猴戏,曾获国际青年联欢节集体一等金奖。1986年后开始兼演花脸,1988年正式拜袁世海为师。常演出《群英会》(前蒋干后曹操)、《连环套》(前窦尔墩后朱光祖)等净丑两门抱的戏。他嗓音清亮,身手敏捷,白口利落,擅演剧目有《群英会》《徐良出世》《时迁偷鸡》《连环套》《九龙杯》及花脸戏《九江口》《李逵》等。
周宝奎(1920年3月14日~2016年12月23日)原名周彩娥,生于中国浙江嵊县,越剧女演员,擅长老旦,为国家一级演员。她演戏经验丰富,演技老到,在越剧界有"老旦王"之誉。曾在《碧玉簪》中饰陆氏,舞台剧和电影《红楼梦》中饰贾母,《祥林嫂》中饰祥林娘,《追鱼》中饰金夫人,均获好评。她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设计唱腔,塑造多种人物而不雷同。从平民百姓出身的陆氏到豪门贵族的贾母,从《珍珠塔》中势利的方朵花到《孟丽君》中高贵至尊的国太,都演得神态各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