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 晨
想到『阎王的通知』
●庆 晨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位老人死后见到了阎王,责怪阎王不提早写信通知他,让他毫无准备。阎王说:“你的眼睛花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啊!你的耳朵聋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二封信啊!你的牙齿坏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三封信啊!你的身体日益衰弱,我不知道已经写了多少封信通知你,怎么还说我没有写信通知你呢?”一位少年死后见到了阎王。他对过早地被阎王招来深感不满,责怪阎王说:“我的眼睛明亮,耳朵聪敏,牙齿锐利,身体强壮得很,你招我来之前,为何不事先写封信通知我呢?”阎王回答说:“我已经写信通知你了呀!你没有看见你家东边的邻居,有三四十岁就死的,西边的邻居有一二十岁就死的,更有几岁的小孩乃至不满周岁的婴儿就死的,这些都是我写给你的信啊!”
故事毕竟是故事。死人不可能跟阎王表达不满,阎王也不可能与死人对话。故事不过是在借阎王之口来讲述一番道理:人每患一种病症,每一次病痛,都是死神对其生命受到威胁的告诫和提醒,而他人生命的终结则是对活着的人的教训和警告。
所以会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从一则资料上读到了几个贪官的“埋怨”——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因贪腐入狱后,曾发出这样的怨声:“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够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落马前,在接受组织调查时,也抱怨说:“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
我注意到,媒体报道过的不少违法的党员干部在被追究刑事责任后,也常有类似的怨言:如果当初纪委早点儿找我谈话,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呀!好像他今天被绳之以法,都是组织上的责任,是对他们的监督没有到位造成的。
其实,就跟阎王回答死者的质问一样,在死者生前已经对他们发过多次通知,告诉他们身体某处有恙,对生命有威胁,需要警惕。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并不以为然。或认为,眼睛瞎了,只是眼睛的事情;耳朵聋了,只是耳朵的事;牙齿坏了,顶多只是吃饭受点儿影响……这些跟生命有什么关系?或认为,邻居家的人死了,周边的人殁了,那都是别人的事情,跟我有什么相干?于是乎,依旧我行我素,把所有这些关乎生命健康的来自自身的和他人的警告和教训一概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直到病入膏肓了,生命不保了,反倒埋怨起阎王事先不早早通知他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从自己身上体验死亡后再重新活一回。所以,从别人身上感悟死的经历,接受死亡的教训,就成了唯一的途径。别人患高血压、心脏病了,别人患脑血管病了,别人患癌症了,别人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活着的人的“通知”和警告。
生命是如此,廉洁也是这样。别人贪腐被双开,被免职,被判刑,无不是对在职官员的警醒和告诫。只有从贪官身上接受教训,才会以贪为戒,做清官当廉官。
在这方面,有两个典故十分经典,可作为接受他人教训的范例。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在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对他讲了一个轿夫的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赶上下大雨。前面的轿夫穿了双新鞋,刚开始时,这个轿夫小心地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后来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感叹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牢牢记住了这个故事,在以后当官的日子里严守居身之道、居官之道,终身廉洁自律。
其二为“白袍点墨”。明代文学家叶盛的文章《郑牢论戒贪》中,讲了明代广西总兵山云刚一到任,便向老差役郑牢询问民情风俗。山云问:“在许多人看来,对于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不必计较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就是了。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看重物资财货。既然如此,我是不是也可以贪一点呢?”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处被沾上污秽,就如同在白袍上染上了一点墨,是永远洗不掉的!”(“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最终,山云在广西为官十载,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
以他人为戒,廉洁奉公的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俯拾即是、不可胜数。若还是觉得他人之鉴不真切,非要以身试法,那就怪不得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