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音
(苏州市姑苏区彩香二村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年轻的父母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时,照料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上。这就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也产生了“隔代教育”。
老人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再需要整天忙于工作。因此,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这使得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生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的保障。
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老人已经成功的养育了一代子女,他们拥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祖辈们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能自如地应付孙辈的日常养育。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又天真无邪。相反,老人由于晚年过于清闲而郁郁寡欢。如果让孩子与老人在一起生活,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
老人对自己的孙辈喜爱与关怀,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都无法比拟的,孩子由祖辈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和工作,而孩子的饮食起居得到细心照料,身体素质和安全保障方面也要强于其他孩子。因此,祖辈对孩子的教养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
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在实际生活中,祖辈往往格外疼爱孙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孩子有着好动的天性。加上幼儿天性喜欢模仿身边的任何事物,老人的言行举止必定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幼儿长时间与老人相处在一起,学习老人的言行举止必定会让幼儿失去其天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而过早走向老龄化。
祖辈对外界接受能力较差,他们始终坚持陈旧的教养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思想相对于现今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差异,只是一味的照搬“旧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亲情就发生转移,把情感转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由于长期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孩子就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转移到了祖辈身上,与祖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与父母却出现了一定的隔阂,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有碍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1)祖辈与父辈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一种互惠互补的合作关系。祖辈和父辈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在思维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孩子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
(2)父母承担必要的责任,多亲近孩子。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年轻父母不管多么忙,都应该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别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老人。
(1)教师多与祖辈交流教育观念。教师要尽量创设沟通的环境,可以经常召开两代人的家长会,让年轻的家长谈谈自己的育儿心得,再让祖辈家长谈谈对这些新的的看法与意见,经过整合,使双方得到观念一致。
(2)宣传幼教知识,加强父母的责任感。孩子的教养责任是父母无法推却的责任,即使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但是父母绝对不能将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从而不管不问。因为父母给予孩子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3)让祖辈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幼儿园应根据祖辈家长的特点,安排一些活动。教师可邀请祖辈参加幼儿的半日活动,使得祖辈家长们更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从而能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好孩子。
总之,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视“隔代教育”为洪水猛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归咎于“隔代教育”,不能想方设法逃避隔代教育,而应该积极应对,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