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血战钢锯岭》中的基督教元素

2017-11-14 07:05吴迪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钢锯吉布森梅尔

■吴迪

浅析《血战钢锯岭》中的基督教元素

■吴迪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通过道斯这一形象展现基督教思想中对信仰的坚持和自由的追求,虽然影片依旧充满暴力因子,但呈现出的反战思想和信仰的力量从头至尾牵动着观者的神经。这部影片给了观者极好的感触,也诠释了身为基督教徒的梅尔·吉布森自身对拍摄能够表达自己想要东西的信仰和对基督教的理解。

梅尔·吉布森 血战钢锯岭 基督教 信仰 自由

1993年,梅尔·吉布森“演而优则导”,拍摄了电影《无脸的男人》,此后开始了他的导演创作之路。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梅尔·吉布森后来拍摄的《勇敢的心》(1995)、《耶稣受难记》(2004)和《启示》(2006)均体现出他的基督教精神。他对暴力的热爱几乎是病态的,但从充满鲜血的暴力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灵魂。2016年的二战电影《血战钢锯岭》距2006年《启示》已有十年。虽说二战电影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但梅尔·吉布森这次十年磨得一把利剑,将二战间真人真事配以他拒绝修饰暴力的创作特色,展示了一个二战期间一个不愿在战场持枪的美兵戴斯蒙德·道斯在钢锯岭一战中挽救了数十条濒临死亡的生命的传奇故事。

以《圣经》为蓝本

自由、博爱、平等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在很多“福音”电影中《圣经》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多有虔诚的基督徒或虽不叫基督徒但具有基督拯救世人般的爱的情怀的人物形象,他们虽不具基督之名,但明显的是他们是耶稣精神的变体,或者说是耶稣精神的象征体。”与《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和《启示》中的虎爪一样,道斯也是一个耶稣精神的象征性人物。

导演遵循人物成长经历,从童年生活开始对男主角道斯进行介绍。在影片刚开始的部分,导演花了点时间讲述道斯童年时期差一点失手将哥哥打死,在慌张和自责时,他走向了挂在家中的圣经十诫图,母亲告诉他,杀人是最重的罪,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在上帝眼里是最重的罪。从此,第六戒——不可杀人成为了道斯的信仰,伴随着他长大直至走上战场。前面的剧情还十分常规,但到了这里,出现了分界点:道斯上战场不愿拿枪,这是他不能妥协的原则。在军队的道斯因为拒绝持枪而在军中屡屡受欺甚至被告上军事法庭,这并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像道斯女友所说,你就不能装模作样的拿一下吗?但道斯毫不让步,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当初只做军医救人而不持枪杀人的志愿,最终如愿以偿参与钢锯岭一战,并在战争中救下了数十条生命,还有不少日本人。战争是民族之间的仇恨,战场上刀枪无眼,但在道斯这里不是,只要是人他就救。或许,宗教就是这样能够让一个人无限接近于神。

《血战钢锯岭》不是一个纯粹的“福音”电影,并没有肆无忌惮地宣扬基督教,即使道斯常手握《圣经》祷告,但梅尔·吉布森实际上在影片中还是有意将宗教淡化,不再和以往的“福音电影”一样,以爱恨、罪恶、贪婪、恐惧等感情为人物发出行为的动机,而是以道斯与父亲的冲突或者说如何才能“不和我爸一样”成为道斯后续行为的最强动机,父亲一生的悲剧让道斯告诉自己“不能只有我一个人活下去。”

这是一个以《圣经》为蓝本的电影,虽然不是还原《圣经》的历史事件,但《圣经》里所给基督教徒带来的博爱、追求自由、坚持信仰都可以在道斯身上看到,换句话说,道斯的存在就是耶稣的替身。影片也蕴含着导演对基督教的理解,那便是基督教的爱的意识,和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道斯成为了传奇,梅尔·吉布森完成了十年后的回归。

描写生命史诗化

“个人的命运常常因为信仰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历史故事或者宗教神话总是有意无意给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部影片虽然不是和《耶稣受难记》一样直接描写宗教故事,但是却包含浓郁的宗教色彩,传达着人们对人生宗教、信仰的不断思考。如果不是真人真事加持,这部电影一定不会产生如此广大的效果,谁能想象一个从不拿枪的士兵可以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甚至拯救数十人的生命。

道斯的父亲是个受到过国家表彰的一战老兵,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亲眼目睹过战争的他,虽然活着回到了家人身边,但却如同行尸走肉,无法从战争的痛苦回忆中走出来,常年抑郁的情绪使他总是将愤怒发泄在妻子身上,暴力的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两个儿子,以至于道斯曾差一点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母亲告诉道斯,父亲恨的是他自己,战争的残酷让他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的美好和善良。经过误伤亲兄弟,目睹父亲拿枪指着母亲,自己拿枪指着父亲,几次被暴力惊吓到的道斯下定决心不拿起枪。道斯父亲让我们看到战争使人异化,而道斯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抗这种异化。

战争是残酷的,上战场杀敌已经成了每个士兵的梦想,而武器除了杀敌更重要的是自卫,但道斯无论如何都不愿拿起枪,经过军事法庭审判,道斯获得了不拿枪上战场的自由。

导演梅尔·吉布森向来都是不遗余力地展示暴力,当道斯所在的军队爬上钢锯岭了解战况时,他用了大量血腥的画面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还有被鼠虫侵蚀腐烂掉的尸体。在这样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们带着武器都难以存活,决定以退为进纷纷退下战场,而没有枪的道斯在体力透支的状态下,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开始准备生死未卜的救援行动。当他知道还有很多受伤的战友在等着他回去救援的时候,他来不及做利弊分析,一次又一次的回到炼狱般的战场。他的善良、爱没有让他死在战场上,不仅救下来数十位士兵,也救了他与战友间的感情。道斯负伤后被抬上担架往下送的时候,画面光芒万丈像是上帝降临一般,但道斯不是上帝,他不杀人,但他无法让别人也不杀人,所以他选择了不顾一切“再救一个”。如果不是道斯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士兵送下钢锯岭,美军的士气也不会被提起,自然也就不会成功攻下钢锯岭。道斯从小坚持自己的信仰知直到上战场面临死亡都没有改变,正是因为这坚定的信仰才让道斯的生命充满传奇色彩。梅尔·吉布森将道斯的形象搬上银幕改变了宗教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形象。

表现自由与信仰危机

宗教改革后人们精神得到解放,理性被推上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充分肯定了理性的同时开始逐渐忽视上帝和信仰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信仰的逐渐缺失和对理性的盲目崇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梅尔·吉布森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视听语言反映和表达着人们的困惑与思考。

战争就是源于人们的欲望。在二战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为了服从秩序,个人信仰变得更加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都有预设的期待,军队更需要绝对的服从命令。道斯在军队分发枪支之前,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因为道斯坚定地认为杀人是上帝眼中最严重的罪,他不愿拿枪夺人性命,这在军营中无疑是一种另类。道斯的个人信仰在军队的主流信仰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的和平。但是战争蒙蔽了很多人的双眼,他们认为道斯是荒谬的,这种人不配当军人。道斯曾说,有个人因为体检不合格不能入伍自杀了。在主流意识中,这些偏离与主流的个人信仰是不该存在的,但道斯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即使是非主流的个人信仰,依旧可以被主流所认可。影片中,美军纷纷退下战场,道斯将伤兵一个一个送下钢锯岭,这样的画面让曾经嘲笑道斯的士兵、军官感到诧异,他们被道斯感动了,虽然他们不知道道斯的信仰到底是什么,但他们看到了道斯对自己信仰的坚定。

道斯在坚持自己信仰的道路上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争取自由。道斯不惧怕任何非议与伤害坚持争取自己想要的自由,捍卫自我精神的完整。他不拿枪的举动被视为异端,所有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拿起枪准备大干一场,尽管也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但这时候他们的人性已经在消亡,却不自知。道斯的父亲就是一个例子,他虽然从战场上活下来得到了自由,但是他生活的并不自在,当听到自己的儿子双双将要登入战场,他显得很无奈,因为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变成自己的样子。

梅尔·吉布森借道斯对信仰的坚持和对自由的追求来折射现在社会中信仰的缺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读《圣经》,行为上却得过且过。信仰应该是一种精神寄托,它可以让你完成更多的不可能。

总结

战争片的普世价值应该是反战的。梅尔·吉布森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尽管过去十年,他依旧没有改变对暴力的使用,血肉横飞、血浆喷涌而出的画面让观者肾上腺素剧增,目的就是希望观者能够直接从视听方面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梅尔·吉布森曾在采访中说到:“我的目标就是把这残酷和血腥做到极致,我要把观众推到一个不能承受的临界点上,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暴行,什么是牺牲……希望观众能通过我的这部影片学会思考,学会内省。”无论是取材于圣经还是真人真事,梅尔·吉布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为了追求精神自由坚持信仰在人生路上艰难前行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梅尔·吉布森在用电影的方式诠释他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心中坚定的信仰。无论是历史还是电影或是神话故事,意义都是为了指引我们前行。博爱、自由、信仰,这是耶稣精神,同时也是梅尔·吉布森及其影片精神。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08.

[2]侯军.西方电影中的基督形象比较研究.[J].当代电影,2005,1,78-89

[3]杜秋丽.解读梅尔·吉布森电影中的基督教思想.[J].电影评介,2011,05

猜你喜欢
钢锯吉布森梅尔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梅尔:我的追求塑造了梦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梅尔维尔鲸
“熊”视眈眈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