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人文性解读

2017-11-14 06:40杨公建
电影文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辛德勒莫妮卡斯皮尔伯格

杨公建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在从世界电影艺术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之后,斯皮尔伯格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大特征便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在美国商业电影已经取得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的今天,正是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导演们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和人文视角,中和着美国电影充满铜臭味的大众娱乐性和商业性,增加着美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必要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一、肯定人类自由

推崇人权,肯定人的主体自由,尊重人应有的地位,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人文性的最显著特征。长期以来,人权被神权所压制,人成为以“卑贱”和“低下”来彰显神的伟大的生物。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如莎士比亚等则在理论和艺术创作上,开始向人们宣传人的自主性,挑战神的权威。到现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应该拥有自由的意志,人可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各种行政手段、艺术作品的衡量标准也变为是否“以人为本”。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一种对于人的悲悯情怀是时常被表现出来的,斯皮尔伯格热衷于深入人的内心,展现人外在的生存压力和内在的心灵挣扎。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

s

List

,1993)和《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都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对观众最具感染力的,一是在影像上斯皮尔伯格对历史的最大限度还原,二是电影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肯定。前者是辛德勒对一千多名犹太人的拯救,后者则是一小队美军士兵对一个战友的营救,无论被拯救者的数量多少,解救者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生命的价值被空前地彰显了出来,正如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句希伯来文指出的那样: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个体利益被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在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背后,是对重集体轻个体思维的否定和对人类自由的张扬。从美军整体的角度来说,如果将士兵视为战争中的杀戮机器,那么牺牲几个士兵来换回一个瑞恩无疑是不值得的。但也正是因为在美国政府看来,每一个士兵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杀戮机器,他们是军人的同时,还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因此对瑞恩的拯救是对一个美国家庭的慰藉,是对美国不忽视个体利益价值观的证明。正因美国有着无数个瑞恩,在保全生命之后,又得到各方面充分的发展,美国社会才能够全面进步。而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作为拯救者一方出现的辛德勒也是一个个体。他的投机心理、逐利心理以及一开始对犹太人生命的麻木都被斯皮尔伯格充分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在战胜了自己这些道德瑕疵后,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拯救才是伟大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他在帮助犹太人获得生存机会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为自主自由。除此之外,电影对于犹太民族能屈能伸、勇敢决绝的一面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反过来,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也就成了对全人类自由的践踏和戕害。在电影的结尾,犹太人按照自己民族的仪式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放下石头和玫瑰花,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个体的纪念,更是对这种对人类自由不懈追求的缅怀。

二、彰显童真意趣

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一大特征便是拥有着“儿童情结”,观众可以发现,斯皮尔伯格对于儿童行为以及儿童心理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或是干脆在儿童文学中寻找拍摄电影的故事题材,如被诟病为“爱马小故事集锦”的《战马》(

War

Horse

,2011), 斯皮尔伯格甚至为了拍摄这类儿童故事而不惜放弃能以血肉横飞等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故事。一个人人生早期阶段的个人经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后来的一生。在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时期,由于同伴的排斥以及父母的离异,他的童年是不够幸福的,电影成为斯皮尔伯格成年以后对自我记忆创伤进行修复的一种方式,这种修复既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而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绝大多数观众都是成年人,都拥有过童年时期,这就使得电影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拥有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富含童真童趣的情感认同机制。观众潜在的童年意识很容易在观影过程中被斯皮尔伯格唤醒,电影的情感冲击力也就由此产生。例如,在《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

,2001)中,电影是从机器人小孩大卫的视角来展开的,大卫不仅拥有着和人类小孩一样的外表,也有了属于人类的情感。而领养大卫的莫妮卡一开始仅仅是将大卫当作自己儿子马丁的替代品。当马丁住院时,大卫得到了莫妮卡的宠爱,而一旦马丁恢复了健康,莫妮卡就抛弃了大卫。然而在经历了机器屠宰场的恐怖屠杀后,大卫念念不忘的就是莫妮卡曾经给过他的母爱。当观众看到忠诚憨厚的大卫仿佛在依据自己机器人的程序一样执着地信任、依恋莫妮卡时,可以明白这实际上是一种属于儿童的情感:他渴望着有妈妈给洗头洗澡、有妈妈做的生日蛋糕的日子,将这些视为幸福生活。然而他的悲哀也正是在于此,他作为机器人永远保留了这份情感,直到人类灭绝。与大卫类似的还有同样渴望爱的泰迪,如果没有爱,泰迪就不会保留莫妮卡的头发,并骗大卫说有了妈妈的头发就可以得到妈妈的爱,不会在教大卫写字的时候带有几分哀怨地写下:“马丁和大卫是妈妈的儿子,但泰迪不是……”与之类似的还有《E.T.外星人》(

E

.

T

.:

The

Extra

-

Terrestrial

,1982),在其余导演习惯于讲述“外星人入侵地球”故事时,斯皮尔伯格却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弱小的、渴望回家的小外星人。而小外星人在电影中也和小艾里奥特及他的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外星人所展现出来的“神迹”也是具有童趣的、毫无侵略性的,如让孩子们骑单车飞上天空等。而大人则站在了儿童的对立面,他们要将外星人抓起来送到实验室去,孩子们则组织起来展开了对外星人的营救。

可以说,在电影中彰显美好的童真意趣,也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由于未经世事,儿童在天性中就有着对自然事物、真情实感的向往与对复杂的社会的躲避,乃至对险恶世事的恐惧。这一类童心童趣是矫正、补救成人社会阴暗面的重要力量。当人类的心已经习惯于成人世界的虚伪、狡诈和唯利是图的时候,有必要进入到导演编织的一场场“儿童梦”中去对生活进行重新思考。

三、否定绝对理性

人文精神中包含了对科学的崇尚与肯定,理性与人文关怀是不矛盾的。相对于但丁的时代,在斯皮尔伯格生活的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让人感受到了失控的危险。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当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的时候,又在追求财富的动因的驱使下,对自然进行过分的索取和破坏。原本应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有时候反而成为人类快乐幸福生活的阻碍物。

例如,在《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

,2002)中,人类为了预防犯罪而发明了一种能侦查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pre-crime)。“先知”的功能便是侦查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罪犯”在犯罪之前,就会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然而这个预防机制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首先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既然犯罪还没有发生,“罪犯”也就不应该被认为是罪犯,这些潜在犯罪者的人权没有得到保护;其次,犯罪预防组织主管乔恩发现,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是由三个“先知”共同判定的,一旦有两个“先知”认定有罪,那么该人就会被定案,而一旦有冤假错案,那么就会有一份“少数派报告”被留存下来,而冤案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昭雪。这两个“先知”的缺陷导致了其实每一个人(包括自居正义者)都是不安全的,都有被认定是罪犯的可能,乔恩自己的被抓捕就是这套系统荒谬的体现。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又在戕害着这个世界。斯皮尔伯格认为,一味地推崇绝对的理性,是不利于人类文化延续的。科技并不意味着单纯的进步,科技在将人类带向光明的同时,也有可能将人类带入黑暗。例如,就现代传媒技术的成熟来说,斯皮尔伯格就表示自己在这方面丝毫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当广告根据消费者的个人需要而追着消费者到处跑的时候,原本是活生生的人的消费者就变成了媒介的一部分,丧失了应有的隐私。而这也不意味着人类应该抛弃理性重归蒙昧,而是应该用情感来辅助、中和理性。例如,在《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中,人类利用科技复活了恐龙,借此牟利,最终遭到了恐龙的报复。整部电影的逻辑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哈蒙德在努布拉岛上做恐龙DNA实验的行为是资本驱使的,但他本人也有着自童年以来对恐龙深深的爱,他建造侏罗纪公园的目的之一就是给无数和当年自己一样的儿童带来科教的乐趣。也正是这种盈利和圆梦相结合的动机,网罗了众多科学家的侏罗纪公园的安保系统和生态保护理念看似是完美的:被严格控制的繁殖方式避免了种群的失控,恐龙的疾病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进行诊治等。然而作为男女主人公的两位考古学家一开始就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认为人类有可能低估恐龙的力量。果然,技术并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心怀不轨的员工试图盗窃恐龙蛋贩卖,加上电脑系统崩溃、电网的失控,恐龙大量散逸,游客和恐龙都在混乱中死伤无数。在电影的最后,也正是这两位考古学家拯救了电影中的小孩子和大量游客,并且他们最终拒绝签署公园的安全论证文件,没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资本背书,体现出科学家对世界的责任感。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

Jurassic

Park

,1997)中也同样是科学家出于良知粉碎了恶人用恐龙牟利、危害世界的企图。可以说,真正作恶的并不是科技和理性,而是个别人对资本的盲目追逐。电影中的科学家们在拥有知识的同时,还拥有对世界的责任感,拥有拯救同胞的勇气和对恐龙作为生物的关爱(如在第一部中,女科学家如果不是为了留下来给恐龙治病,她是完全有可能躲过这一次劫难的),正是这些宝贵的品质和情感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娴熟地掌握了各类电影技术手段的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给观众一种审美上和娱乐上的满足,在他的电影中,社会文化心理被深刻地揭示出来,在这种揭示中,斯皮尔伯格将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以及终极关怀表达了出来。而观众也不仅仅从电影中获取情绪宣泄的愉悦,更是感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富含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指向个体和当下,也指向众生和永恒。

猜你喜欢
辛德勒莫妮卡斯皮尔伯格
蓝鲸飞飞侦探事务所
母爱的呼唤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鱼有多大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卖身契”成就国际大导演
繁花似锦等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