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筠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2016年12月15日19点,《长城》在中国350家IMAX影院超前上映,这是作为中国最瞩目的电影导演之一的张艺谋的第21部导演作品,加之“长城”文化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注定了这部作品将承载中国观众乃至世界市场更多的关注与评议。影片难逃被视为一部“张艺谋电影”的作者电影关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2年的《英雄》。《英雄》拉开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更创造了一种中国观众熟悉又陌生的民族史诗大片,成为当年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电影。从《英雄》到《长城》延续的是张艺谋唯民族大义、国家意志至上的电影主题,是影片视听所呈现出来的古装史诗片气质,改变的是中国观众对张式大片的期盼,唤醒的是符合中国电影观众审美并能引以为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民族史诗片渴望。
2008年,美国电影学院将史诗片列为美国十大经典类型之一,作为一种类型,美国史诗片的创作始终与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关联,如果说再现建国神话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回顾南北内战的《乱世佳人》(1939)、 反思拓荒征途的《与狼共舞》(1990)等影片直接诉诸对本国历史的回望和思考, 那么诸如《宾虚》《勇敢的心》《角斗士》等影片则是以世界古代史为镜,以隐喻手法和寓言式表达,折射出不同时期美国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理念。史诗片源自文学体裁中的史诗,是利用电影声光电技术与史诗的互文,在创作手法、审美精神和主题表达上高度一致,再现了人类诞生、民族形成与国家建立等主题恢宏的重大事件。
民族史诗片类型通常具备几个特征:第一,民族史诗片以塑造英雄形象为要义,从而使人感受到英雄身上所传递的民族精神,这种对英雄的凝视和塑造,产生了史诗片审美精神——崇高雄壮。第二,战争灾难题材的黏合性。正如史诗都诞生于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史诗片所产生的崇高审美离不开战争、征战或是灾难题材背景,尤其是那些描述过去时代的民族史诗片,似乎天然地有利于英雄的产生。第三,神秘壮阔的视听效果和对过去时空的瑰丽想象。张艺谋之《英雄》就是以“民族史诗片”类型叩开中国电影产业大门的。从2002年至今,中国高票房电影中涉及民族史诗片的类型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古代史诗片,包括古装和古代史诗片。古装史诗片主要沿用我国国产电影经典类型“古装片”的称谓,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的神话传说文学特点,充满传奇色彩,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等;古代史诗片则呈现对真实历史的想象与重构,如《孔子》《赤壁》等。第二类,近现代史诗片以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故事和人物为表现主体,再现和再造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等。第三类是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学基础上,重现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少数民族史诗片,比如台湾地区电影《赛德克·巴莱》。
2016年12月15日19点《长城》上映,单就电影名字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15年前的《英雄》,同样是唯民族大义、国家意志至上的命题,却在类型特征乃至审美风格上相去甚远。从2002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一方面从开掘到完善国内电影产业市场,在抗衡摸索国外大片的同时强调着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开拓海外电影市场,积极地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探索实现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述,探索能征服全世界的“超级故事”。若说15年前的《英雄》,作为一部面目一新的中国民族史诗片怀揣着理想第一次走向世界市场,那么15年后的《长城》,我们还敢说这是一部中国民族史诗片吗?尽管《长城》里对长城内外的远古想象远比《英雄》中更奇幻、更瑰丽,借助新科技技术条件打造的视听奇幻依旧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然而《长城》里却没有了英雄,没有了中国人认可的民族精神,以一种“中国面孔+外国面孔”的简单形式无法塑造符合中国人历史观的民族英雄。
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大众对于英雄精神审美期待历久弥新。有意思的是,我们从2002年至2016年的中国内地15部票房冠军影片中看到另一番景象,冠军电影中国产10部,好莱坞5部。10部国产影片中爱情喜剧居多,如《手机》(2003)、 《非诚勿扰》(2008)、 《泰囧》(2012),等等,而好莱坞的5部则无一例外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西方英雄拯救世界,分别是《变形金刚1》(2007)、《变形金刚3》(2011)、《变形金刚4》(2014)、《2012》(2009)、 《阿凡达》(2010),另外还有一部当年票房的第二名《钢铁侠》(2013)。这说明当代中国观众对英雄的渴望并不比任何一个时代少,反而在以好莱坞电影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审美中变得更强烈。
什么是好莱坞的英雄大片?首先是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在通常情况下,民族史诗片的英雄面孔应该具有较强的身份识别性,以建立民族认同感,但在好莱坞电影中却是截然不同的英雄策略,并非简单的“民族面孔+史诗片”,而是更擅长灵活地运用世界元素,《阿凡达》《变形金刚》《钢铁侠》虽然表面上不属于传统写实题材的民族史诗片,却在塑造“世界英雄”中传递美国精神。《阿凡达》中的海军战士杰克·萨利到潘多拉星球操纵由人类基因和纳威人基因结合创造出的阿凡达。阿凡达的形象设计元素混合了世界各地的原始土著居民样本,具有前所未有的身份识别复杂性和模糊性,他们身高3米,似人非人,似豹非豹,手和脚都是四个指头,无关节,脖颈两倍长于人类;皮肤呈剥裂状蓝色,有发光色斑,颜色由自身情绪状态决定,最神奇的是他们的头后部被称为感受器的器官,样子看上去像东方人的辫子,通过它可以获得以生命体电流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这样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是全人类原始形象的承载,为作品整体被广泛接受奠定了基础。阿凡达是在现代高科技3D影像技术条件下复活的原始英雄,人脸识别被新技术时代下的工业化电影英雄所取代。其次,奇幻的视听盛宴、恢宏的视听想象直接为人物塑造服务,它们模糊了民族样貌的史诗片,表述了好莱坞英雄片的独特诉求,具有史诗片的磅礴气魄,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民族屹立,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构想,技术条件赋予其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中国观众对于电影奇幻的需求逐年递增,可谓已经达到“无类型不奇幻”,《长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贴着中国民族史诗片的标签却实为好莱坞英雄大片的套路,于“中国”索然无味。好莱坞英雄片模式正在取代民族史诗片,纵观这15年来的中国国产电影,如同《功夫》(2004)、《火锅英雄》(2016)等涉及的英雄往往是基于底层荒诞叙事的小人物黑色幽默。如果说民族史诗片中所塑造的英雄审美是“崇高”,那么对于如今的中国观众而言,国产英雄片审美“真实”才至关重要,我们告别了歌功颂德的英雄神话时代,进入一个世俗英雄审美时期。不禁令人想问:“这真的是一个英雄解构的时代吗?民族史诗片就要淡出视野了吗?中国故事该如何深层挖掘?”
正如诗学理论家劳里·航柯所说:“传统史诗不仅因为它的长度和诗歌容量,也因为它们是表达认同的故事,才作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的寄托而成为超级故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征服世界范围观众的中国“超级故事”,“超级故事”意味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广为人知的人心基础,是容易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故事,例如各国各民族流传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人物原型等都可成为故事创作的蓝图。史诗天然勾连民族记忆,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学存在,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常以口传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表达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审美精神。史诗一般都产生在人类或民族文化史的童年期,反映的多是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历史事件,歌颂人类对自然力所做的百折不挠的探索和斗争的精神。一般结构宏大,气魄雄伟,带有幻想、神话的色彩。史诗文学在我国民间蕴藏丰富,生命力旺盛,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创造力、想象力,表达文化认同,比如我国北方民族有被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在打造超级故事方面,中国的民族史诗片有先天优势,那些取材于史诗文学,天然具备能够引发人类情感共识的故事,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中国英雄形象亟待开掘。
然而被加工的民族故事也必将面临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如何将原有故事里的“族群记忆”进行重构与时代再造?纵观近年中国高票房电影中,除了几部神幻瑰丽的神话片,更值得称道的是以近现代历史为题材的中国民族史诗片。电影《集结号》以写实主义风格还原历史事件,塑造可歌可泣的英雄,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还原过去的战争场面,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家建立的重大事件及历史反思,超越了一般的战争史诗片,视为民族史诗片。电影始终建立在真实可感的追求向度上,从事件考究、场面还原到人物塑造。谷子地并非以往国产战争题材中的英雄,他平凡得如普通人一样,有着性格中的复杂性,正因为真实可感才唤起观众的共鸣。“要像谷子地那样有个人魅力,有感召力,就需要突出精神力量。他的精神中核心是利他主义,但是,这种利他主义有特殊性,他不是单纯站在特定立场上,而是兼顾群体与个体的价值取向。既然需要调整社会与个体的关系,那么这个形象就应该发挥独特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谷子地不是某个战场或者某个时代的英雄,“集结号”吹响的也不仅仅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人性思辨和主题思考。与此相同,一部制作于台湾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也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塑造了一位赛德克族的英雄形象,却表达了超乎本族的议题,同样获得观众的好评和认可。民族史诗脱胎为超级故事必然经历不一样的转变,建立中国故事中主题的共享性和人物的共通性至关重要,对于写实主义风格的中国民族史诗片应该更加关注历史的还原,描写那些容易被遗忘的中国英雄,而对于那些虚构为前提的民族史诗片除了重视电影工业的探索,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元素的核心作用,期待下一部征服世界票房市场的超级中国民族史诗片出现。
注释:
① Joanna Paul:Film
and
the
Classical
Epic
Tradi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13.② 路春艳、张志秀:《奇观制造与历史想象:新世纪好莱坞古代史诗片研究》,《当代电影》,2017年第2期。
③ [芬]劳里·航柯:《史诗与认同表达》,孟慧英译,《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④ 胡克:《建构现实社会型主流大片电影观念——〈集结号〉的启示》,《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