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

2017-11-14 04:19刘夏兰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罪与罚耶夫斯基陀思

刘夏兰

(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石家庄 050000)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他将古往今来全部小说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独白”型小说,在这类小说里,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描写都被纳入了作者的意识中,都在作者的全能全知中得到确定和说明。另一类就是“复调小说”,这类小说作品中有众多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作者本人的意识不起统治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高峰,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这部小说的刻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一典型形象,他受西方思潮及拿破仑的影响,脑海中形成了“超人”哲学的理论,人为地把芸芸众生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为了实践这种理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撞见犯罪场面的老太婆的妹妹。杀人后,良心使他深感愧疚,但又一时难以放弃自己“超人”的理论,千方百计试图逃避法律的惩罚。在这段罪与罚的挣扎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充分运用复调手段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下面我们就从如何看待强者、如何看待弱者、如何看待社会不平等三个方面深入地例析《罪与罚》这部作品中的复调艺术。

1 如何看待强者

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位特殊的“思想人”。他自成一体,而且相互对立、冲突。他将世间的人分类,认为少数的“非凡人”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有权犯罪,为所欲为,可以为成功而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他们在生活中能够统治别人,受人尊敬,被奉为楷模。这种看法在他的《论犯罪》一文中能够充分的体现。

“我只不过暗示,‘不平凡的’人有权……也就是说,并不是官方给予的正式权利,而是自己有权允许自己越过自己的良心这道障碍……越过其他障碍,而且这仅仅是在为了让他的思想(有时也许是可以拯救全人类的思想)得以实现,必须这么做的情况之下。”

文章中将“非凡的人”认定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将推动世界向前发展,引导它达到自己的目的。正是因为对这一理论的追求,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用犯罪来检验自己究竟是一个平凡的人还是能够留名青史的未来的主人。于是他杀人,将心中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但却受到了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的内心遭受了强烈的颤动,他在对强者弱者的态度中挣扎,时而软弱无力,时而又一心一意地只集中于一个想法上。

2 如何看待弱者

适者生存,弱者淘汰。弱者是会拖累强者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弱的、平凡的一方,天性使然,都是保守的人。他们循规蹈距,驯服听话,也乐于听话。照他看来,驯服听话就是平凡人的使命。拉斯科尔尼科夫对“平凡人”有极其强烈的鄙视,认为他们就是“虱子”,无一是处,狗彘不如,甚至危害人间。只有自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他想要得到权力,想要做那种主宰众生的人。

虽然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己的理论中对待弱者有着虱子一般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又对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有着深深的同情。他在面对出车祸重伤濒临死亡的马尔美拉托夫时,他要求警察将伤者送回家中。马尔美拉托夫去世时,他特别同情孤儿寡母的不幸,并拿出母亲刚寄来的25卢布接济她们。另外在卢仁嫁祸索尼娅偷钱时,他为索尼娅辩护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对待穷人有着同情。在他的内心中其实对索尼娅和莉扎薇塔这样的女人是很怜悯的。

由此可以看出拉斯科尔尼科夫分裂的世界观,他同时存在着强烈的“超人”意识,又存在着对贫民的深切同情。这两种对立的观念给了他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一面坚信自己是非凡的,一面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3 如何看待社会的不平等

出身的贫困和环境的艰难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平民意识十分深厚,他痛恨社会上的吸血鬼,就算自己再穷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下层贫民。对于社会的不平等,他深恶痛绝,不肯同流合污,他不肯像马尔美拉托夫一样甘于命运,他要反抗,要成为“非凡的人”,于是在他对于社会不平等性的思考中产生了“超人哲学”。这一哲学和他的平民意识是相悖的、冲突的。他不甘心受奴役,想要撇开道德的束缚,成为统治别人的超人,因此选择了杀人。他将杀害对象锁定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也是痛恨社会不公的一种表现。阿廖娜·伊万诺芙娜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老太婆。一旦借贷超期,她就会扣下抵押品,并且收取超高的利息。她对亲妹妹十分恶劣,把她当做奴隶使唤,还常常殴打她。这些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维陷入了狂热,他要杀死这个为富不仁的老太婆,为民除害。然而犯罪后,他却陷入了良心谴责的深渊。他的精神崩溃了。由此可以说,对待社会不平等的厌恶情绪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杀人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才使其如此执拗于自我表现,自我证明。

4 “复调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最根本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复杂性有极大关系。

1861年的俄国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制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俄国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同的阶级人群,不同的阶级立场,各种各样的矛盾尖锐冲突。贪欲、占有欲充斥着整个社会,但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着国家的进步。这种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为“复调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思想的复杂又从另一个方面为“复调性”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于一个旧贵族家庭,童年郁郁寡欢,自9岁发作癫痫,病痛伴随其一生。1849年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直到行刑前才改判流放。长期的苦役生活加重了他的病情,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开始反省自己,倾心于宗教。他不再从社会制度和文化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是将批判建立在人的本质、人性的善恶上,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以至上升到宗教高度。作为写作者,他本身的思想中就已经包括了多种声音和意识,需要通过复调写作来达到真正的完整的表达。

说到底,“复调性”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价值观的平等性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于人类伦理道德观念对人的本性的压抑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价值观的差异在根源上导致了人类世界观念的不同。社会主流宣传的价值观又受到民众的多方面的挑战。小说中在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前后的两次梦境的描写,从潜意识的角度揭示了人物的病态乃至变态的深层心理,伦理道德对人本性的压抑是不容忽视的,这归根结底依旧是价值观的平等性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复调写作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传播某种思想。他清楚地看到人类内心深陷沉沦于肮脏的罪恶和恶习之中,他想到要摆脱这样的现状,寻求一种新鲜的纯净的生活就必须要进行艰苦的斗争。但这正需要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因此,他在作品中提醒着我们:思想本身并不可怕,但只吸取一部分并且加以无限制扩展,就会偏离原本美好的目的而深陷歧途。

我们在瞻仰大师笔下的这些奇妙的艺术境界时,并不能一味地盲目去追求,应当看到它们存在的真正价值。那就像是真理,在无尽的黑夜中给予我们希望的光明,给予我们继续的勇气和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提倡我们要提高对价值观的认识,但却并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具有价值的真理和思维停留的方法,他只是迫使自己和读者不停地运用思维,一直持续地思索下去。就像著名作家韩少功所说的一样:“真理与美好并没有死亡。”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它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复调大师在永不靠岸的航途中吟唱的童谣,温暖而灿烂。

[1]陀思妥夫斯基.罪与罚[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俄)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美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犯罪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成都:百苑文艺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罪与罚耶夫斯基陀思
明星逃税罪与罚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