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文艺批评

2017-11-14 00:06张贞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金庸时代

◎张贞

论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文艺批评

◎张贞

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里把文学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认为这三种批评各有界限,但又分工合作,共同构成完整的批评世界。在三种批评类型中,自发批评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报纸批评之所以能够取代交谈式和对话式批评,印刷业的兴盛是必要前提。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自发批评的创作主体、存在形态、传播方式和接受行为。从人类传播的进程来看,形体和信号时代是第一个阶段,说话和语言时代是第二个阶段,文字时代是第三个阶段,印刷时代属于第四个阶段;20世纪以后,随着电视、电影、广播的发明和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以电子传播为主体、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直接促使人类社会进入网络传播阶段。在网络传播阶段,全球化、大众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共享日常化、全民化进程加快,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发展到交互式传播,每个个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并能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便捷快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自发批评以自媒体文艺批评的形态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自媒体文艺批评形态

新媒体的盛行,既给媒介传播带来了超时空、交互性、多媒介等优势,也滋生了无深度、平面化等问题。如何将受众从信息泛滥中解救出来,“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首先要突破的困境。正是在这一时代的吁求下,“自媒体”应运而生。所谓“自媒体”,是指在“新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媒介形态。2003年7月,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斯理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提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与“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相比,自媒体主要利用电脑、手机等数字化技术平台,强调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迅速化和公众参与的便利性、重要性。与“2.0新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相对明确的内在核心理念、鲜明的个人化特色和自足的逻辑思维体系,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新媒体蓬勃发展以后带来的信息碎片化、重复化、平面化、无深度等问题。

所谓“自媒体”的“自”,既强调“自由性”,又注重“自足性”。具备明确内在核心理念的传播内容,是“自媒体”得以长足发展的首要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媒体文艺批评”指的是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方式,具有较为自足的审美价值体系和批评文体意识,能结合一定的文艺知识和批评理论,对当下新涌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进行即时评论的批评形态。和报纸批评相比,它更快速、更便捷,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制造热点话题、吸引公众参与,对批评对象进行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和文学网站的论坛评论、跟帖评论相比,它营造了一个相对更注重文学审美和批评逻辑的氛围,有利于自发批评的自我更新与提升。

先来看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自媒体文艺批评”形态。第一种是由个人成立的、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公众号。例如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由媒体人王晓磊创建,以打造最有趣的原创读书号为目的,对金庸小说进行独特解读,同时,立足当下时代热点话题,结合金庸小说嬉笑怒骂、借古喻今,用幽默诙谐的文笔进行文艺批评。从文本批评来说,“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作者王晓磊自称主业是“读金庸小说”,他曾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过“黄药师的演员型人格”,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过金庸小说里的“好女人”、“坏女人”,用社会学批评理论分析过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用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研究过金庸笔下的家族政治,用各种批评方法解读过金庸小说的情节、人物、文化内涵、审美意味等。除了解读金庸小说文本之外,“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另一特色就是从金庸小说世界这个独特视角入手,对当下新兴的文艺现象进行别具一格的点评。在“六神磊磊读金庸”这里,金庸作品的文学价值绝不仅限于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安排了绝妙的情节、描绘了绚丽的武功、虚构了精彩的江湖,而是提供了一个别致的“文学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并没有深奥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却能以自身的逻辑对各种文艺现象包括社会生活现象发出独特的声音。

和“六神磊磊读金庸”相似,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也是由文艺写作者周冲创立的个人公众号,主要内容涉及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文化评论等。作者论点独到,文笔犀利,谈古论今,说人评事,时而尖酸,时而深邃,虽时有偏颇但贵在风格独树一帜,大有激扬文字睥睨文坛之风范。这些个性鲜明的批评主体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审美品味和文字表述能力,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和热情,往往能针对文坛新文本、新现象及时发言,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评风格,能在信息泛滥转瞬即逝、崇尚视觉消费的互联网时代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

除此之外,自媒体文艺批评存在的第二种形态就是各种以文艺现象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网络公众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世相”(现更名为“新世相”),这个公众号“世相”会在转发文学文艺批评类文章之前,加一个自己的“按语”,这样,会形成一种“内外叙述”的“对话”风格。譬如2014年11月19日推送的《了不起的唐家三少和他的畸形成功:我为何对他感到排斥又充满尊重》,转发了何瑫、杜梦薇采访撰写的《网书大亨》,后文介绍了每年数千万收入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生活,认为其发展轨迹是“在一个边缘地带悄无声息地蓄力,待到时机成熟时,跻身核心主流”,并由此介绍了起点中文网的营销方式、网络文学接受对创作的影响、网络文学创作模式化特征等。“世相”转发时对网络作家追求模式化、高产量创作的现象进行了自己的评价:

“网络作家也许深谙流行的本质是速朽。所以他们不追求永恒而追求当下,他们不追求长久的痴迷而追求一时的狂热。……唐家三少对潮流的理解之一针见血是让人惊讶的:如果读者的水平提高到他无法满足的程度,他就果断放弃这类读者。他会保持自己的水平不提升,以保证核心受众群永远是最基层的小白读者,因为这个群体的力量是最大的。他为读者们提供了日常生活之外的并不精妙但足以安抚的幻梦。同时,他是一个并未为写作本身有所增益,但将写作的功利价值发挥到极致的人。要判断他的作品有无价值也非常困难,因为一方面他对文学本身的价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另一方面他为他的读者提供了远大于当代所有作家的价值,因为他陪伴在读者们不安的生活旁边,尽管是以一种毫无美感的方式。我们对他既充满敬意又充满排斥感。”

相对于转发文章《网书大亨》的采访式表述而言,“世相”的按语更倾向于从更高的层面,在一个文学评价体系里来审视唐家三少网络创作的功过得失。虽未充分展开,但其点到为止的简练文风,倒也符合“逐日的批评”所需。

从某个层面来说,能否成为合格的“自媒体文艺批评”平台,跟其发起者和组织者有莫大关系。像“六神磊磊读金庸”、“周冲的影像声色”这样完全由个人经营的网络平台,自然会有鲜明的批评风格。而以“新世相”为代表的由多人共同维持的公众平台,只有在拥有较强主体理念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合格的“自媒体批评”平台——当然,这里所说的“主体理念”并不是指集团主义或派别批评,而是指像“世相”那样追求“与推送文章互文、对话”的统一风格,或像“非一流评论”那样“一群志同道合者及时追踪文艺热点,发表个人独特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自媒体文艺批评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批评体系和生态,大多数鲜活的、自发的、当下的文艺批评还是散见于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能否进一步聚拢这些个性化的自媒体文艺批评,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召唤性的批评平台,是当前自媒体文艺批评急需突破的时代瓶颈。

二、自媒体文艺批评生产机制

蒂博代在论及“自发的批评”时曾经说过,“当我们说交谈式的批评和口头批评的时候,我们只是给予它一种理论上的存在。只是当历史的某些曲折使它得以被文字记录而又不失其原来的坦率和新鲜的时候,它才开始在文学上存在”。这段话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文学批评的存在依赖于“文字记录”这个载体。所以,最为纯粹的口头批评、纯交谈式批评是需要从回忆录、通信、日记、私人手记中去寻找的。因此,在蒂博代那个时代,“报纸的批评”因为报刊这个载体的出现和盛行而淹没了其他所有的自发批评。而到了今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3G甚至4G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更是为“自发的批评”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平台,同时也改变了“自发的批评”的生产体制和存在形态。

首先,即时、迅速。和学院派批评漫长的发表周期、作家批评相对散漫的写作周期相比,自媒体文艺批评的生产体制以“即时、迅速”著称。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文艺热点现象和受众的阅读热情转瞬即逝,所以微博、微信等媒体批评平台不会给评论写作者预留更多的思考和写作时间,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作者说自己写一篇文章的时间大概是一到三个小时不等,而且时换时新,出现热点他就有评论。在新媒体时代,滞后的文章既不被批评平台所青睐,也将很快被读者所遗忘。

其次,碎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模式。不同于学院派批评的长篇大论和作家批评的精雕细琢,自媒体批评要求的是即时的、便捷的、可随时接受随时参与的批评类型,这种需求直接导致自媒体文艺批评的碎片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演变越来越鲜明。尤其是随着移动媒体如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SP等电子产品的兴起,以及移动客户端技术的逐渐提升,这种碎片化的文艺批评生产和传播模式愈加成熟。与之相应,自媒体文艺批评的传播和接受也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征,网络上的信息扑面而来又倏忽离去,人们经常被热点信息裹挟然后又处于极度空白中,这反过来也要求自媒体文艺批评必须具有极强的个性化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再者,分众化特征。不同于学院派批评经年累月的学术写作训练和千篇一律的学术写作规范,自媒体批评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而逐渐要求分众化的批评写作。可以说,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技术提升飞速加快了文艺批评的大众性和互动性,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朋友圈、话题小组和讨论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世界里众说纷纭的言论状态,开始呼吁不同专业领域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前来发言,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批评氛围。“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分众化的文艺批评生产体制召唤着更独特、更个性、更有水平的批评文章。当然,此处的分众化并非是指吸引精英排斥大众,而是在大众平等参与的状态中更有效地聚拢志同道合者,每个个体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话题小组,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真正携带观点参与互动的批评主体。

此外,非线性、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所谓非线性、多媒体融合,是指自媒体文艺批评不再走直线性、单一性的文字表述路线,而是推崇跳跃性、交互性、发散性、图像化的文章风格。从非线性来说,微博有“关注”和“粉丝”功能,用户可以在关注某个话题时顺带点击提出此话题的博主所关注或经常互动的其他博主的微博,以及转发此话题的其他博主的相关评论,由此无限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甚至从一个话题跳跃到与此毫不相干的其他话题。从多媒体融合来说,文字表述不再是自媒体批评的常态,相反,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正在经历视觉文化的转向,图片、音视频和文字相结合正成为自媒体批评新的需求。这里所说的视觉文化转向,“并不意味着语言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消失了,而是说,较之于传统的话语文化形态,视觉文化彰显了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得视觉因素在文化中更具优势地位”,这种时代趋势不仅影响着文学创作,也深刻影响着新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如果说在叙事主导时代,图片、音视频还只是文字的补充或延伸的话,到了视觉文化时代,它们俨然已经成为表述者表达自我个性和特色的独立元素。换句话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如何能有效调动起接受者多种感觉器官,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感受,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体制的时代规约,这必然深刻影响着自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写作。

三、自媒体文艺批评特质

与文学网站上随手拈来、三言两语的论坛批评、跟帖批评相比,“自媒体文艺批评”最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它的“主体理念性”。不管是在个人公众平台还是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发言,它都追求一种鲜活的个人姿态、观点、语言或行文风格。它不是兴之所至的涂鸦、跟风、点赞或吐槽,而是经过批评主体精心筛选、过滤、创造之后的时代之作,凝聚着批评主体的批评意识、文学素养和深邃的人生体验,能在这个消费各种信息都如同喝白开水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一点咖啡式的提神。同时,和追求理性思辨、逻辑严密、旁征博引的职业批评相比,它又具备自发批评应有的灵动、坦率和趣味,面对历史,深入现实,陪伴读者一起经历岁月的洗礼。

具体来说,网络传播时代的自媒体文艺批评既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延续了时髦感、灵敏性、短暂性等特点,也因为互联网这个平台凸显了文学研究文化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融合、对话意识增强等特点:

1.文艺研究文化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以来,文化研究思潮和理论一直在快速蔓延。在文学研究界,虽然学者们一再争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区别与界限,但就实际情况来看,21世纪以来的文学活动从创作到传播到接受再到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文化的大浪潮,如果“把学术研究的对象限制为文本,实际上意味着把文本背后使文本得以产生和更新的活的文化过程忽略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历经了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的发展演变之后,无论是自身发展要求还是受各种外在因素制约,都面临着内外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即把文本释义与文本生产过程研究结合起来。就自媒体文艺批评而言,文学研究文化化的现象尤其明显。

首先,自媒体文艺批评关注的对象多为文化热点、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文学文本,而不是纯粹跟踪新出文艺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讨论鲁迅、王小波、格非、李敖、村上春树要等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3月8号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如何谈女人、林语堂如何谈女人、冯唐如何谈女人、胡紫薇如何谈女人、六六如何谈女人……在盛行文化消费主义的21世纪,文学会因为影视、娱乐、八卦、社会热点事件而成为自媒体批评的关注对象,唯独很少因为文学本身。

其次,自媒体文艺批评的评论内容多立足现实社会,甚至会迎合时代特征。余秀华诗歌大讨论中,湖北诗人余秀华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姿态在网络上横空出世,首先进入大众视野的是她“脑瘫患者+农村妇女+诗歌写作者”的身份标签,这种身份的巨大反差和混杂极度契合文化消费时代社会大众的深层集体心理。2014年11月,《诗刊》微信号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发布余秀华的诗歌,影响迅速扩散。对此,作者本人、编辑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这是为了宣传。这种为了满足时代大众消费需求的策略同样出现在文学批评界,所以,首先映入大众视野并广为流传的,是那首极具噱头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实际上,余秀华诗歌中有很多独特的诗歌意象和意境,有非常独特但又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生命感受,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深入泥土又升到云端的审美体验……在这些摇曳多姿的诗句中,《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最终成为让余秀华诗歌得到全中国文坛和批评界瞩目的那片叶子,无疑是得力于全民娱乐化、网络狂欢化、审美心理猎奇化、文化消费视觉化的时代元素。随后,自媒体批评界从情感深度、诗歌意象、底层写作等角度解读论文余秀华诗歌,却将落脚点都集中到“余秀华诗歌为何会一夜爆红”这一文化事件上,“文学研究文化化”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2.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融合。就目前的几种文学批评类型来看,自媒体文艺批评最能体现大众与精英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1)批评主体立场平民化。鉴于网络这个“追求个体平等”平台的耳濡目染和整体氛围要求、批评主体公民意识的增强与培养以及自媒体批评接受者的品位需求,自媒体批评主体大多形成了“平民化”的批评立场,即立足平民大众、语言鲜活时尚、文风混杂狂欢,甚至不介意直面商业市场。这种平民化的批评立场,落实到文风和语言上,就是与时代接轨的时尚、任性、混杂、狂欢的网络化用语和风格。这些网络流行语直白、简单、粗暴,语体混杂,在能指和所指的缝隙间腾转挪移,酣畅淋漓。和职业批评充满理性、思辨的风格相比,自媒体文艺批评恰恰在这一点上真正体现了通俗化、时代化的大众特色。

(2)精英主义的自我要求。与大众化的平民立场相比,自媒体批评主体在个人的自我要求上有相当强烈的精英主义追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特的切入角度和批评立场。面对同一个文艺现象,批评主体纷纷寻找不同突破点。譬如在汪国真去世引发的汪诗大讨论中,有人称之为心灵鸡汤,有人从中寻找精诚之作,有人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解析,还有人将之与小说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样,电影《黄金时代》引发的萧红大讨论、余秀华诗歌大讨论、路遥《平凡的世界》大讨论中,不同的批评主体在讲求“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各建奇谈,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对话”场面。第二,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相较于或止步于点赞或满足于直抒胸臆的跟帖式评论而言,自媒体批评的批评主体往往具备敏锐的审美辨识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述力,能谈古论今、激扬文字,形成或奇峻、或幽默、或深邃的文风,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第三,初步显露的文体意识。一般来说,自发批评不太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但随着自媒体文艺批评写作者对自身独特风格的追求与锤炼,初步显现的文体意识渐成自媒体文艺批评一大特色。例如微信公众号“世相”把独立批评融入“按语”的独具匠心,再如“六神磊磊读金庸”常用的春秋笔法,又如“周冲的影像声色”中经常插入“自言自语”的叙述特色……自媒体文艺批评的文体意识虽未成熟,但正在形成。

3.对话意识增强。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自由性、宽容性的发展及其对网络活动参与主体的公民意识培养,“对话意识增强”渐次成为自媒体文艺批评的一个新特征。首先,与文本对话。从较为成型的自媒体批评来看,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提到的“不读而论”问题可能在自媒体批评中会有所突破。由“追求内容为王和核心主体理念”所决定,自媒体批评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在充分细读批评对象的基础上再融入自我的审美体验和生活体验。和互联网上过于随意的感悟式言论相比,严格意义上的自媒体批评在细读文本这一点上有着充分自觉的自我要求。

其次,与时代对话。自媒体文艺批评具有相当鲜明的时代性,时刻追踪当下文化热点问题,遣词造句深谙时代话语风格,最难得是批评立场充分面向时代潮流,推崇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狂欢和自由宽容。对于专注认真的文艺创作,无论审美内涵水平高低,自媒体批评都能用宽容的姿态寻找其存在合理性与市场空间。即便有调侃,有戏谑,也都赋予真诚与热情。但对于粗制滥造之作,自媒体批评则秉承当代的个性狂欢精神,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从这一点来说,消费主义社会流行的后现代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媒体文艺批评避免了“小团体侵染”的先天缺陷,在个人独特趣味和时代整体氛围的游移中给予批评对象相对客观的评价。当然,时髦而短暂,也依然是其时代特色之一。

再次,与受众对话。和传统的沙龙对话、报纸批评相比,自媒体文艺批评无疑具有和受众充分对接的便利性。无论论坛、博客还是微信,自媒体批评主体都能随时和受众对话,而且,和受众对话也成为自媒体批评主体的自我要求。博客、微博需要粉丝,微信公众号需要点击量和关注度,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维持受众,是自媒体批评最重要的时代命题。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自媒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稳定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专注于精准领域的自媒体要比定位宽泛的自媒体有价值,注重原创和风格化的自媒体要比咨询整合型自媒体有价值,个人和团队维护的自媒体比企业自媒体有价值。成熟的自媒体平台应该是摒除了话语纷杂和信息泛滥之后的时代潮流,从这一点来说,自媒体文艺批评无疑是自发批评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最佳代言人。它延续了传统自发批评的时髦化特色,也依然避免不了短暂的命运,但是在陪伴时代文学成长并对之进行自然筛选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读而论”的问题,也因为互联网这个“对话”平台的存在,绕开了“小团体浸染”的误区。当然,目前已经成型且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文艺批评平台还屈指可数,它的发展壮大还有待整体文学格局的扩建与提升。此外,自媒体文艺批评对批评主体的要求较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艺批评生产机制和网络技术与平台,为自媒体批评营造更具发展前景的空间,吸引具有较高文艺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批评主体参与到自媒体批评中来,以及如何在有效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同时遏制商业性对自媒体批评的过度入侵,也是自媒体文艺批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播学理论的‘受众意识’变迁及其对自媒体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G062)。

注释:

[1]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Media:How audiences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Think ing Paper,2003.[4]

[2]【美】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8页。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4]高小康:《中国文化研究的非经典思路》,文化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金庸时代
金庸拜师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族亲图谱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