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骁
摘要:音乐复合型人才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欢迎,也符合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性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因此,就高职院校应用性复合音乐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120-02
在国家政策提倡鼓励下,随着社会的需求,音乐类高职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我们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模式多半是在套用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专业建设大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外的模式我们不能照搬,只能边做边学边总结。近年来我们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新时代的高职音乐类人才,构建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实践操作性强、社会适应力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
音乐类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我们还以传统的本科或专科教学方式来套用,难免出现很多弊端。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人,而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所以转变观念是首要之事。作为职业院校来讲,理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上至学校下至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一个事实,就是在师范院校和音乐学院的双重夹击下我们的生存空间问题,要想取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走特色显明的办学之路。我们要巧妙地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以演奏家、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这个世界需求更大的是基层的音乐工作者,我们就以这个需求为定位,做全方位的调整,社会实际需要就是我们培养标准的风向标。
之前各省艺术学校大都是为各级专业院团订单式培养演员演奏员,近年来升级为艺术职业学院以后改走职业化发展的路子,加上文化体制改革,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出现了迷茫。教学模式是沿袭过去还是向综合院校靠拢?职业化的路子怎么走?等,因此我们的观念亟待转变更新。
二、调整课程体系
转变了观念,接下来就要从具体的事情着手,首先是调整课程体系。为培养目标量身打造课程设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我们就让学生学什么,开设什么,逐步打造成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一些传统的课程要忍痛割爱,比如对民乐专业的学生《欧洲音乐史》课程可以适当缩减教学时间,可以增加基础的作曲编配课程,电子音乐的选修等;西洋管弦乐的学生要适当增加民乐课程的开设,毕竟基层的西洋乐教学和演出都有一个民族化的问题。
其次,结合各地方的地方文化开设相应的欣赏或者介绍类课程。如云南地区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歌舞欣赏,地方戏曲音乐欣赏;陕西地区可以开设秦腔音乐赏析;陕北民歌赏析之类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地音乐文化和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地方性的乐器专业。
课程设置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乃至培养出什么人才的问题,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我院的经验来看,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进校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练习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理论基础差,学习较为吃力,而我们的乐理开设一年,每周只有1课时。大专生第二学期即开设曲式分析课,和声课的大纲要求很高,然而配置只有36课时,远远不能达到大纲标准。套用的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除此之外课程的开设较为单一,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专业课轻综合课。
除了专业的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就业创业指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已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学生反响良好。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巨大的弥补和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学习更生动更有效。但有些老师对高科技的事物有所排斥,尤其年龄大的老师不懂电脑,也不愿意去学,这固然和年龄有关,但更重要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在现代化的今天作为教师,懂电脑,会操作教学仪器設备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排斥高科技那注定固步自封,教学质量永远得不到提高。信息化技术尤其在器乐教学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以前的试听设备有限,学生欣赏主要在课堂上听老师演奏,现在互联网提供的巨大资源使你永远也学不完。传统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是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演奏、讲解,强化训练,现在借助录像设备老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可以回家反复播放学习,这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使得学生更能仔细详尽地学习。如果将这个影像放在网上可以供成千上万的网友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一辈子也比不上的效率,所以要大力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现代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是高职教育的教学核心,也是区别于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的重要特点。现代的高职教育一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始终要贯穿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过去的教学以课堂为主,内容以独奏曲、传统内容为主,检验标准是演奏技术的掌握和对乐曲把握的程度,这种演奏家的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道。纵观国内多所音乐类职业院校都有这样的情况,从过去的专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都存在实践教学比重偏轻的问题,毕业生就业后的断奶期漫长。
以器乐专业来说,上台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多给学生创造登台机会,如举办音乐会、组织观摩、交流、比赛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身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机会,大力促进演学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创造更大的平台供学生实践学习。以我院为例,已与陕西歌舞剧院、唐乐宫、长安筝团、陕西广播民族乐团、咸阳秦筝坊、西安梦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我们每届学生都能定期稳定的参与实践活动。此外,我院还积极申请教育厅和文化厅的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项目,为学生搭建演出平台。大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大幅提高,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重视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跟上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发展与音乐人才需求趋势,必须要加强岗位自我培训与继续教育,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理论学习,还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育前沿的高端产品,也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掌握。紧抓时代脉搏,站立潮流前沿,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方向,做好职业教育的规划。
着眼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教师还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进修学习,自觉围绕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来完善自己。因为,打造一只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未来高职发展的根本。所谓“双师型”,简单来说就是“双功能型”,既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又是一名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我们要鼓励老师多学习,多进修,支持年轻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与学历学位考试,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相应社会服务与锻炼来增强其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六、结语
高职音乐类专业教育要实现培养复合型高职人才的目标,提高人才质量是根本。国内多所艺术职业院校都在改革创新,走职业教育的路子,有的已经成功转型,还有的在改革的路上。高职音乐类专业教育要时刻紧跟市场的需求,为市场提供高水准的音乐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为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软实力的加强需要我们具有一往无前的改革创新的精神,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毅力。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相信依托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必须且一定可以开创我们的音乐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务院,2014.
[2]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S].教育部,2014.
[3]赵爽.高校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J].当代音乐,201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