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钱阔++范博++李文萍++赵文杰++田霖林++李华峰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044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从该院内分泌科在2016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30例,结合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将患者划分为3组。其中单纯性作为N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名作为DR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10例作为DPN组。为形成对照,选取110名同期体检中心健康患者110名作为CON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25-(OH)D水平,同时测定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等指标,结合微血管病变的致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ON组25-(OH)D水平为(73.11±13.27)nmol/L,NDR组为(42.54±16.58)nmol/L,DR组为(29.73±11.13)nmol/L,DNP组为(30.05±1.43)nmol/L,CON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NDR组、DR组和NDP组,NDR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DR组和ND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微血管病变与BMI、TG、LDL-C、HbA1C、FP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合适当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并使之维持正常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应适当予以血清25-羟维生素D补充,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血清25-羟维生素D;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6(b)-0044-02
成人2型糖尿病往往伴随一定的并发症,其中微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体内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病变[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分为两种,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于无血管病变的影响,会增加患者残疾、死亡的风险,影响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控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很可能与微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缺乏维生素D可能增加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2]。2016年9月—2017年3月选取330例患者及110名体验者为研究对象,该研究主要分析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30例,结合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将患者划分为3组。其中单纯性110例作为N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例作为DR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10例作为DPN组。为形成对照,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患者110名作为CON组。NDR组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在40~75岁,平均年龄为(58.46±5.83)岁。DR组中,男55例,女55例,年龄分布在43~76岁,平均年龄为(60.44±4.85)岁。DPN组中,男49例,女61例,年龄分布在40~71岁,平均年龄为(59.38±5.33)岁。CON组中,男52名,女58名,年龄分布在46~78岁,平均年龄为(60.53±.87)岁。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为服用钙剂、维生素D等影响血钙和维生素D代谢药物。为避免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存在近期内有感染、肿瘤、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肾脏病、甲状腺疾病等的患者进行排除。入选者均签署该院制定的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一般情况采取问诊的方式,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进行记录,同时计算患者的体质指数。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25-(OH)D水平,同时测定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等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检查采用美国ARCHITECT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正常成人的血清25-(OH)D水平在47.7~144.0 nmol/L之间,采用罗氏Roche Elecsys 2010电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CON组25-(OH)D水平为(73.11±13.27)nmol/L,NDR组为(42.54±16.58)nmol/L,DR组为(29.73±11.13)nmol/L,DNP组为(30.05±1.43)nmol/L,CON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NDR组、DR组和NDP组,NDR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DR组和ND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组TG水平为(1.53±0.47)mmol/L,NDR组为(2.02±0.64)mmol/L,DR组为(2.53±0.29)mmol/L,DNP组为(2.64±0.58)mmol/L,CON组TG水平明显低于NDR组、DR组和NDP组,NDR组TG水平明显低于DR组和ND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组LDL-C水平为(1.75±0.26)mmol/L,NDR组为(2.26±0.57)mmol/L,DR组为(2.89±0.75)mmol/L,DNP组为(2.94±0.68)mmol/L,CON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NDR组、DR组和NDP组,NDR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DR组和ND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微血管病变与BMI、TG、LDL-C、HbA1C、FP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的r=0.35,TG的r=0.37,LDL-C的r=0.32,HbA1C的r=0.42,FPG的r=0.35,HDL-C的r=-0.32,25-(OH)D的r=-0.46。
3 讨论
血清25-羟维生素D主要是通过肝脏对前体维生素D进行转化而形成的,为了检测成人体内的维生素D的含量,可以直接通过血清25-羟维生素D来反映。25(OH)D是维生素D在肝脏经25-羟化酶作用后的主要代谢产物,在1α羟化酶羟化后,会形成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而发挥相应的作用[3]。1,25-二羟维生素D能够保护促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其在机制糖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分泌系统能够对钙、磷的代谢进行调节,保证骨骼的钙化,同时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到一定的影响。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体內血液葡萄糖水平升高,由于维生素D与胰岛素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能够影响患者体内的葡萄糖耐量。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体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会增加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二者具有紧密的关系。维生素D可能对机体免疫进行调节,抑制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β细胞的功能得到调节。因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应尽量保持患者体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综上所述,血清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合适当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并使之维持正常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应适当予以血清25-羟维生素D补充,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
[1] 赵海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5.
[2] 禤文婷,黄秋霞.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5,36(8):1229-1231.
[3] 赵立华,马静,谢云.血清C肽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5):430-433.
(收稿日期:2017-0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