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永吉县委+永吉县人民政府
永吉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坚持高位推进、高端规划、高度整合,突出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利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15万亩。实现了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粮食优质率提高、农民纯收入提高、生产成本费降低的“五提高一降低”目标,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着重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把永吉县《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的情况作以汇报。
一、统筹规划,科学整合,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编制了《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万昌先导区农业总体规划》《万昌先导区渠系建设规划》,确定了15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的建设目标。二是有效整合资金。为解决涉农资金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问题,出台了《永吉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办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把全县涉农资金投入到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合力。三是“拼图式”落项目。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按照一张图集中连片建设的思路,整合了农发的农业综合开发、发改的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国土的土地整理、水利的灌区改造等项目,采取拼图式排列组合,做到项目挨着项目干,发挥整体效益,切实解决了项目分散、孤立、“撒芝麻盐”等问题。两年来,整合资金10.3亿元,建设项目35个。其中,改造修建渠道180条98公里、渠系建筑物220座,建设田间道路10多公里,安装塑料渠埂20多公里,购置无人机等农业机械700多台套,改良土壤5万亩。
二、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动力
一是政策扶持,推动土地流转。“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障碍。为破解这个难题,政府拿出500多万元作为奖补资金,对土地流转大户给予补贴,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此基础上,经营主体探索出高级会员“私人定制”、职业经理人“反租倒包”、空心村农民“带地养老”、“村企合一”等多种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为大面积统一耕种、施肥、管理创造条件,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先导区内流转200亩以上105户,流转500亩以上46户、1000亩以上23户。二是因势利导,激发企业投资热情。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企业形象,塑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企业收益,使企业清楚认识到投资现代农业的发展商机和潜力,提振了企业加快发展信心,我们因势利导,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推进一批配套项目上马,有力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投资主体投资额超过15亿元,建设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优质大米生产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信息化中心等项目52个。
三、技术集成,综合应用,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一是利用新材料降本增效。在建设方条田过程中,改变传统泥土田埂,采取了组合式轨道“渠埂一体”新技术,即“渠在埂内铺、水在埂中流”,这种渠埂具有寿命长、节水节地、组装灵活等优点,每万亩可增加生产面积400余亩,增加收入120万元。一次性投入可使用20年以上。二是集成新技术提质提效。大力推广应用控肥、控药、控水等新技术,极大地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建成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集成水稻机械化钵育摆栽、飞机航化作业统防统治、稻鸭和稻蟹共生等10项技术,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三是搭建新平台转型升级。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做到“从育到收到售全程可追溯”,实现了“互联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通过多项技术集成,每亩生产成本减少投入近100元,增产200斤,增加效益400元。
四、促进融合,链式发展,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万昌高标准连片水田成为永吉农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动了农村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每年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条式发展的新路子;提升了农产品品牌效益,“万昌大米”已畅销全国市场,将“好米”变成了“名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不仅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可以就近打工或外出劳务,成为双份收入的新型工薪族,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20%;促进了基础设施配套、乡村道路畅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总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下一步,永吉县将进一步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把高标准农田作为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生產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切实做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省内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