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周玉慧
摘要:文森特·梵高(1853-1890),后印象画派的一名代表,荷兰画家,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绘画萌芽时期大约是1880年至1888年,艺术成熟时期1888年至1890年,于1890年7月27日逝世。梵高早期绘画色系以暗色调为主创作,直到他去了巴黎认识和学习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后,融入了他们的鲜明快活的色彩与灵活跳跃的笔触,逐渐认清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人画风,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键词:梵高 个人情感 主观色彩 人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49-02
一、梵高早期绘画风格
梵高出生于荷兰,是经过多种职业的选择后,最终走上艺术的道路。他一生为人善良、真诚、热情,但却因此在那个世俗的社会里,使他所从事的其他职业并不顺利,最终在痛苦与彷徨中找到了适合他、属于他的艺术之路。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信中坦白到:“如果有人愿意画穿得漂亮的贵族,那么就随他绘去吧。就我自己来说,我相信我把他们画成这种粗野的样子要比把他们画成妩媚的样子要好的多,穿着粗布衣服在田野中的农民要比星期天穿礼服上教堂的时候更加典型。”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作品关注现实,以一种阴郁调子和稍加变形的手法刻画底层人的生活。梵高早期绘画的这种精神取向显然受到了伦勃郎和哈尔斯为代表的17世纪荷兰绘画的影响,但伦勃郎与其说是色彩画家,到不如说是明暗调子画家,并不合适梵高的个性。在题材上的选择和造型风格上,他直接摹仿米勒。梵高选择米勒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他在伦敦画廊作店员时,就目睹了农民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在英美引起的轰动,米勒画风朴素而充满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引起了梵高极大的共鸣;二是梵高所受到教育极其生活经历和他忠厚,善良的个性使他自然的选择了米勒作为他的崇拜的对象。梵高梦想着画一件像米勒那样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他反复画《黄昏的播种者》等, 不同的是,米勒表现的是农民的无力和逆来顺受,而梵高表现的是质朴温良和尊严。
二、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
1886年2月梵高到了巴黎,这成为了梵高艺术上的转折点。在弟弟提奥的引荐下,梵高与很多印象派画家相结识,他接触到了巴黎最新流行的艺术潮流——印象画派艺术。从他们绘画中光色变幻的色彩价值中受到启发,他精神上的阴郁晦暗也一扫而空,改变了自己原先的阴郁风格。巴黎,就像一道光,使梵高的整个生命色彩丰富了起来,画作亮起来了。他受印象派影响,从开始关注到进一步研究光与色的关系,光的早、中、晚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油画色彩的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同样的黄或红,在不同的强度的光线中,饱和度不同,色相不同,自然形成色温的变化,这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西方学院派的古典色彩。在这一时期梵高的作品有《在巴黎郊外扛着铲子的男人》《巴黎风景》等。1887年,梵高在巴黎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明显受到毕沙罗的影响,他在点描的技法里似乎学习理性的构造,一种对事物理性外在认识的归纳。梵高1887年的作品有《从蒙马特克里希看阿尔涅工厂》,这幅作品是批判工业化、城市化迫害掠夺小农土地的思想背景下的产物。梵高1887年的人物作品有《唐基老爹肖像》《铃鼓酒馆的老板娘》等,人物畫比较直率、客观,给人感觉像是一种影视客观的记录。
这一时期梵高画了大量的自画像创作,慢慢的发现在艺术的世界里面所深热爱的东西就是色彩,强烈的、纯度很高的色彩。他画笔下的色彩性格,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性格根本不同。由于他对于外在的环境与人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因而他所观察出来的结果也是有着个人的印记。很快,梵高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他自己具有一种更为强烈的主观意念需要表达,他急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充分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形式。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绘画理念,他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艺术不属于任何绘画流派。一个全新的艺术理念正在孕育着。
三、梵高阿尔时期色彩的转变
1888年2月20日,梵高离开巴黎,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他总共在巴黎停留时间不满两年。在巴黎认识了蒙马特的画家,交往了一批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画家,梵高从中受到了启发,也收获了很多前卫的观点和潮流。但对梵高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的表现形式,他逐渐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认知和感受,他要把自己精神意念和个人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表现对象。在阿尔前后不长的两年中,他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888年在阿尔创作的风景画中,地平线以下的空间是广袤的大地或金灿灿的麦田,在遥远的地平线远端是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而这些人为建筑在巨大完整的土地的对比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前一时期作品梵高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到恐惧与压迫的一种关注,但在阿尔的风景画里重新拾起了对土地与自然的思恋。《麦田落日》是梵高1888年风景画的典型,前景三分之二以大笔触和单一色系的褐黄色处理翻飞的麦田,却把人为建筑推到很远。这种构图,使天空与大地形成一种单纯力量,人为的建筑似乎只是永恒天地之间短暂的、微不足道的存在。1888年的作品《耕地》,也是同样的构图,土地翻耕过,一块一块的黄赭土地,等待着春耕后的播种,天空湛蓝,飘着几朵白云,地平线上隐隐在树林间有一些不起眼的房舍。这些风景画中体现了梵高对广阔的大自然所怀深深的爱恋与敬畏。
在阿尔时,梵高的画呈现出一个寂寞的心灵,他的作品有《星光夜间的咖啡屋》,呈现了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天空在郁蓝的夜色中闪亮着群星,四周都是冷色调的深蓝,浓郁的黑或沉暗的绿,只有咖啡厅天顶上吊着的那盏晕黄的灯,才显示出一点点温情,作品体现着渴望着一种人性关切、亲近。他搬到黄色房屋后,画了一系列包括《向日葵》在内的精彩作品。
四、梵高晚期油画作品色彩的绽放endprint
如果说巴黎之行是梵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的话——梵高跳出了传统的荷兰画派的影响,那么阿尔之行,标志着梵高艺术上的成熟。梵高在巴黎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印象派的作品,就像看到一个精神太阳,使他感觉到目眩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他很快发现了印象派的缺点和局限性——过分的追求光的效果,结果使他们自己变为光的奴隶,并且还有题材上的局限性——仅描绘一些中产阶级的生活情景或者是一些无关社会问题的一些场景。这于他重视劳动人民生活的刻画有着天壤之别的,梵高曾说:“……我们还要使巴黎的穷人有可能看到优秀的艺术,并且以极底的代价买到美丽的图画……”并且他十分重视大自然光线、色彩表现的主动性。在描绘客观世界时,强调关注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注重个人情感与客观自然色彩的融洽,把客观自然色彩升华主观色彩。因而他画中的劳动人民形象真实,饱含着个人真挚的感情,笔下的大自然仿佛就是自己灵魂的显现。梵高的《午憩》就很强烈的显现了他的这种感情。1890年5月,梵高回到了离别很久的巴黎,可是不多久后,就转往巴黎北边的奥维小镇。他在奥维大概停留了两个月,期间他画了《奥维的教堂》,在郁蓝深沉的天空下的小教堂,好像所有的结构都要拆解开来了,建筑的梁、柱、拱,都在扭曲,濒临瓦解,但是仍是一座坚固的信仰殿堂。梵高在奥维停留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他孤独地走在小镇上,走到田野中。《麦田群鸦》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大片的麦田,泥土和阳光的干热的强烈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他疯狂地把各种油画颜料倾倒到坚挺的画布上,根本不去调和,也不去进行细致的刻画,仅仅把颜料厚实地排列在画布上,绿色的青草和树,旋涡状的乌云,幽暗而神秘的天空,夺目耀眼黄色的麦田,没有什么精细的描绘,也没有太多的韵律。黄褐色的麦田向远处缓缓的延伸,熟褐的泥土,两边的草,但一切都简化到只有坚實厚重的笔触。夏天午后的乌云密布,雷声,蓄势待发的暴雨。这张画像一种恶兆,一种宿命的恶兆,乌鸦的啼叫,天空的乌云,麦浪的惊惧颤抖,一切都好像预示着什么。
1890年7月27日,梵高用枪射杀了自己,29日凌晨,梵高逝世。
五、结语
梵高是伟大的,他能在平凡中发现美,从不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反映现实世界。梵高的艺术对20世纪的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面世人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向世人展示出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表现力,同时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楚水.世界艺术大师丛书——梵高[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2]扬哲昭.世界美术家画库——梵高[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3]朱伯.世界美术史(第九卷上)[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4][美]卡罗尔·泽梅尔.凡·高的历程 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末叶的艺术[M].史津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5][荷]梵高.亲爱的提奥:梵高对生活、对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平野译.佛山:南海出版社, 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