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学
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提到到作文就头痛的现象发生,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鉴于此,日常的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来组织作文教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学生有了写作文的兴趣就不会对写作文产生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首先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如:用语言来描述情境、用图画来再现情境、用实物来模拟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情境等。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就会是高涨的,思维就会是活跃的,因而学生就能轻松地入境生情,融情于境,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用文辞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
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写作,随意表达。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所见所思记下来、写下来,串联起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写下许多不同内容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文题目去写,或者针对同一内容作文,教师可帮助学生提供多个题目,让学生去选择有话的题目去写,如:在写畅想上海2010年世博会和我们身边的新农村建设的作文中,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些题目:《世博在我心中》《情系世博》《相约世博,欢聚上海》《我身边的新农村》《我为环境治理作贡献》等,这样做既注意学生的主体性,题目的多样性,训练的趣味性,又为学生提供了尽情施展潜能、显露个性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对生活的体验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必须联系实际生活,仔细观察实际生活,理解感悟生活意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观察中培养兴趣,激发创作欲望。去年秋天,有位语文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生活,大家兴高采烈,看满山红橘挂满枝头,学生在游记中写下“金秋硕果累累,万山红遍,是丰收的季节”,看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古代诗人也不会光是悲叹秋风扫落叶了。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面,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生活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广阔天地,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对事物缺乏观察的机会和意识,因此,要积极引导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参与各种实践。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指導小学生写好作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好写作的素材。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他们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所以,只有广泛地重视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关注生活的积累
要积累生活,不得教师就要开放作文课堂,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大自然,带进社会,引导和鼓励学生体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开放作文课堂,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生活,拓宽视野,开阔胸怀,这不仅是作文训练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积累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重视语言的积累
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因此,在教学上,要坚决摒弃琐碎的内容分析,重视朗读和背诵,把工夫花在指导学生读原文上,真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另外,要重视说和写的训练,凡是能读、说、写结合的,就要将读、说、写结合起来。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必须遵循它的自身规律。语言积累的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理解、鉴赏、记忆、运用,从而丰富语言积累。
在教学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不断总结,联系实际,就能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步,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主人公看待,一切为了学生服务。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不断地进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