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辉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教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教师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及其以外的更多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观点碰撞、积极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来实现的。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学生下水自己游,告诉学生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的情况,以便指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之间的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使学生的思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教师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和“后进生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双方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和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转变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转变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和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坚决摒弃那种“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