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与“小确丧”

2017-11-13 20:33陈鲁民
特别文摘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小确幸鸡汤青年人

陈鲁民

“小确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发明的一个词,意思是指“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譬如自己上街购物,与朋友小聚,冬日赏雪,午后品茗,完成工作的休息等,都是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小确幸”一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曾很受欢迎,风靡一时,成了许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因为,它追求的是一种现世的安稳,营造知足常乐的氛围,劝告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很合乎喝惯了“岁月静好”鸡汤的国人胃口。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风云突变,乾坤颠倒,“小确幸”忽然不吃香了,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确丧”。这两个词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风格却天壤之别,一正一反,一阳一阴,一乐一悲。“小确丧”们最爱说的话是“我想我差不多是條废咸鱼了”“每天都颓废到忧伤”;最爱唱的歌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最爱摆的姿势是“葛优瘫”;最标配的形象就是电影《本命年》里梁天那段自白:“活着怎么就那么没劲,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吃饭没劲,不吃饭也没劲;搞对象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怎么就那么没劲!”概而言之,这是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

不久前,上海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悄然开出一家名叫“丧茶”的奶茶店。黑色店面阴冷沉郁,服务员无精打采。贴在墙上的饮品单,更是让人心头发凉:“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还有“没希望酸奶”“负能量奶茶”……居然生意红火,一些年轻人排起百米长队,甚至花钱雇人排队,只为买到一杯“丧茶”。这也是“小确丧”文化的一个典型标本。

为什么会从“小确幸”走红变成“小确丧”当道?媒体和专家们有很多解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认为这是对铺天盖地鸡汤文化的一种逆反心理,是以自嘲与反讽来排解压力的方式,是青年人好奇求变的一种思维反映;二是认为这是对前途无望的一种抱怨,是对生活无奈的一种哀叹,是无所作为消极人生观的反映。不管是哪种情况,“小确丧”的基本格调都是灰色的,颓废的,哀伤的,负能量的。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倒还问题不大,假以时日,静观其变,青年人自己就会调整出来,重新振作精神,走上正轨;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青年人对“丧文化”信以为真,受“小确丧”意识蛊惑影响,不仅会变成心理问题,发生信仰危机,扭曲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且再互相影响,发酵放大,形成舆论氛围,极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然,“小确丧”的异军突起,还主要是一二线城市少数青年人之所为,既不能大惊小怪,当成什么可怕怪物,洪水猛兽,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还是要引起重视,加强舆论引导,思想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最主要的是要深化改革,革除积弊,给青年人提供更多公平竞争、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用创业的激情、奋斗的汗水,来冲刷颓废、灰暗、惰性的泥垢,品尝生活的“小确幸”和成功的“大确幸”,那些无病呻吟暮气沉沉的“小确丧”,自然也就没了市场。

猜你喜欢
小确幸鸡汤青年人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DIY鸡汤
中信建投证券:寻找弱势下“小确幸 ”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鸡汤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