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勤, 邓艺梅
(1.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合肥 230001; 2.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整合脉络
张 勤1, 邓艺梅2
(1.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合肥 230001; 2.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的规划研究中,导入整合的系统理论。通过整理设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整体,利用多学科的研究视点和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整合的脉络——地铁网络的设计主题整合和视觉整合;地铁站点内不同设计项目的整合;地铁地下公共艺术设计与地上城市周边环境的整合;地铁设计中文化与商业的整合;地铁不同设计、实施、后期阶段的整合管理。避免了传统设计研究方法重细节缺少全盘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乱的本土文化,衔接好城市现代文明与被高速建设发展所隔断的城市历史文化;真正能够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满足城市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构建起人性化空间体系,形成地铁空间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地铁; 公共艺术设计; 整合规划; 主题整合; 项目整合; 空间整合; 造型整合; 整合管理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交通技术的发展,极速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其中,地铁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在视觉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已建地铁借助信息文化的视觉传达展现着所处城市的精神面貌,对促进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大中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铁建设,这就使地铁视觉与地铁形象、城市形象所构成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升地铁形象、城市形象等,成为地铁建设和发展中备受关注的新课题。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是由包括空间环境设计、信息传播设计(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广告传媒)、设施设备设计、公共艺术以及临时展演艺术等门类在内的完整体系组成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是一项庞大的跨越多专业、多系统的设计体系,导入整合的系统理论,将会给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发展带来新的高度。其中,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就是要以地铁公共艺术各类项目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整体性为核心,整理设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整体,以及与所处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系统理论的研究强调整体,避免了传统设计研究方法重细节缺少全盘观的现象,能够利用多学科的研究视点和方法,更加客观地从多角度分析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的特征和本质,能够把握设计的主导方向[1],从而使地铁公共艺术整合设计的脉络逐渐清晰。
地铁交通工具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运行态势,更加便捷、快速、准时,给乘客带来不同功能的体验。但作为地下空间,地铁存在诸多缺点,如不可逆性的空间开发、封闭的环境塑造、空间识别性差,无法定位与城市所处位置等。“作为城市的任何一个环境都应以积极的形象为人们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间,用以承担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2]。地铁的不利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被改善,社会越来越将地铁设计视野关注到内部空间的心理体验,从而给地铁内部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带来新的课题。地铁建设早期,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没有考虑系统、文化的设计定位,随着线路的增多以及时代对文化意识的提高,才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理念手法:地铁公共艺术选题一般与站点所处地面特色信息、城市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等区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表现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多种方向,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物质)中,一般会对单条线或某段线进行整体的区域文化主题、造型、色彩设定,形成全线统一的设计概念和视觉基调,每条地铁线路倾诉着城市不同面的文化特色。这种手法是地铁公共艺术整合设计中常用的手法。
1.1“一线一景”
地铁内的设计项目是根据地上沿线所处的城市文化背景,总结、提炼这一条线上的文化共性特征,并据此进行系统的文化大主题框架下的小主题细分,从而形成一整套的设计表现手法或形式,让各线都充满与地面城市相符合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形成一条线的文化整合。如图1所示,杭州1号线主题为“杭城云山”的文化墙,表达杭州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之境,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入江南文化、浙派文化的诗意;其中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定位有3条:城市地缘历史的文化长街,杭州市独特品质的精神运河,杭州创新建设的形象回廊。1号线全程34个站点分为四大类:重点站、次重点站、特色站和普通站,规划中一个站点就是一个故事。
图1 杭州地铁1号线文化装饰墙Fig.1 Decorative wall of Hangzhou Subway Line one
“一线一景”是一种明确化的设计思想,面对最终网状的城市地铁线路,这是一种以差异化的区域性文化环境特色为基础,针对不同线路进行多样化的概念主题定位和设计的科学系统方法;“一线一景”是对城市文化的发掘,不仅体现于当代,还有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经过历史筛选后经典的人文积淀,这也会对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以及城市形象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随着城市地铁线网的最后形成,将会出现多个线路重叠、交汇的情况,重叠、交汇站点将会出现主题与设计表现的冲突,所以在线路主题拟定期,就要统筹考虑这一问题,对不同线路交汇的相邻两区域进行相似性的概括,对同区域的重叠线路进行同一主题概念的不同侧重表达[3];“统一与差异”也是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如图2、3所示,台湾高雄捷运,红线以“历史高雄”为各站的文化主题,橘线则以“海港礼赞”为各站的文化主题,著名的美丽岛站处于两线交汇,因此在文化主题表达上,既表现港都的丰富海洋资源和地理特性,以水、船为建筑的装饰要素,同时也表现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祈许(源于1979年12月10日发生的美丽岛事件),广场上的4座出入口建筑设计成“合掌祈祷”之态,意在人们不忘过去,祈许世代子孙未来的希望[4]。
图2 台湾高雄捷运美丽岛站出入口建筑设计Fig.2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kaohsiung MRT Formosa station
图3 台湾高雄捷运美丽岛站内部公共艺术设计Fig.3 Internal public art design for Taiwan Kaohsiung MRT Formosa station
1.2“一区一景”
针对在城市进行跨区域规划的地铁线路,一般就会以分区的形式来进行全线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划分,也就是一区一景的设计思路,例如苏州地铁1号线为东西走向,线路跨越了高新区、古城区和工业园区,这种区域分类本身就是体现1号线整体线路的区域特征,这也就是在总结地铁区域站点文化特征,设计中以此为对应。
1.3“一站一景”
在地铁线路大主题概念设定后,对于线路重要站点所在城市周边区域的地缘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周边的人文地理、民间传说、历史古迹等,提炼出可利用的“点”,结合全线的设计主题和概念,进一步丰富重要站点的设计内容,做到统一中能够展现站点另外的独特个性。杭州在地铁1号线文化主题上的规划:“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线一表情,十线城市景。”图4为杭州地铁1号线客运中心站艺术背景墙,主题为《莲响节拍》,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创作。《莲响节拍》描绘了40个传统的杭州女性,她们身着窄腰的藏青色衣服,手持“莲响”,在充满江南风味的建筑前,围绕桂花树翩翩起舞,跳起“打莲响”,渲染出节庆欢愉的气氛、传达杭州人民的迎宾好客之情。
图4 杭州地铁1号线客运中心站文化装饰墙Fig.4 Decorative wall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Center station in Hangzhou Metro
在地铁站点内,做好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的系统布局和控制。在大的线路文化主题控制下,明确不同项目的类型、特点,在设计中充分表现;此外,明确各类设计项目在地铁空间中的位置和组合、主题与题材、表现风格与形式、材料与色彩等,做好统一的地铁空间设置标准和规范,使每一个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在地铁这一特定地下空间环境中与周围环境,以及相互之间有机融合,努力营造一种宜人、可持续的场所。例如在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中,导向标识系统的设置、表现是首要的,应优先于商业广告、店铺招牌、景观设计等,要求能清楚地表达现场和系统的正确使用信息,风格、色彩要统一规划,能让乘客容易理解其指示的警告和信息,不论在日常应用中还是紧急情况下都能够确保乘客主体流动方向的一致性;在站内导视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其视觉与地铁站建筑设计的相互性、协调性,设计时必须注意国家和国际的设计标准,更要考虑残疾人、外国人等特殊小众[5]。
此外,在同类项目中也要注意连贯性与整体性。如地铁信息传播设计系统中,一般都采用多媒体的视觉传播,除了传统平面媒介设计外,还有新媒体设计,如电视导播媒体,展现站点信息等的LED屏,为乘客提供乘车信息查询的互动式多媒体咨询设施,也有为乘客提供地铁相关信息查询的城市地铁APP。这些现代化的跨媒体信息传播,在传达过程中注意各媒介的信息衔接和连贯,同时也要注意图形、色彩等视觉的连贯和整合[6]。
不能将地铁作为一个封闭、单一空间来看待,它是城市空间在地下的延伸,因此,以地铁站贯连的地铁公共艺术体系是隶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范畴,设计时应该从地下空间和所处城市环境之间,从空间流线和造型形态上进行思考,将地铁与地上城市环境进行关联和整合。
3.1空间整合
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在视觉空间上注重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渗透和融合,规划时考虑过渡空间的结合,能够将阳光、景观、湿度、新鲜空气等引入地下空间。如地铁中庭空间形态的应用,将自然光线和城市的景观纳入到地铁空间设计中,将地铁建筑空间与地上城市空间联系起来,通过水平空间的延展和纵向的通透贯穿,逐渐改善地铁空间的封闭感和不适感,这种空间上的整合将这种单调的地铁空间纳入到城市空间的体系中。中庭空间在复杂的地铁站内部空间中,具有空间尺度大、视觉可达性好的特点,使人们身处其中获得更多的方位信息和识别信息,易于对具体空间的理解,中庭空间起到了室内地标的作用,将地铁与城市结合更加紧密,建立起上下呼应的空间关联,如图5中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此外,诸如利用地铁中庭空间或者中间层空间设计一个能够为城市共用的地下广场,并成为市民集聚活动的新亮点;还可采用设置天井和大面积的采光窗等设计手段。
图5 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的中庭设计Fig.5 Design of Atrium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Station in Xi′an Metro Line 2
3.2造型整合
地铁各站点出入口是城市空间向站内空间转换的过渡空间,如何营造融合恰当的场所氛围非常重要。出入口视觉上既要与城市周边环境相融,也要与站内空间秩序相连接,地铁出入口造型设计应遵从线路的总体建筑艺术风格,同时考虑内外空间相互交融的形式设计,以及与城市开放空间节点协调等[7]。任何地铁出入口建筑都位于特定的环境中,优秀的设计应该是建筑物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认同、互动和整合。首先要根植于所处地域的文化背景之中,尊重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气候环境,着眼地铁出入口建筑本体因素(空间、光线、材料、细节)等,从而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人性化的地铁站出入口建筑物。图6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地铁1号线出入口设计,现代玻璃材料与金属钢材的通透表达,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在夜幕之下,地铁内部光线的扩散与城市路灯、窗灯等光源交相呼应,共同装点着这座城市。
图6 西班牙毕尔巴鄂地铁1号线出入口建筑设计Fig.6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Line 1 of Bilbao,spain
此外,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物,如风亭、冷却塔等,也是遵循出入口的设计原则,在满足各自基本功能之下,采用“消隐”的形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运用艺术的手法,强调区域文化特征、城市形象发展总体趋势,起到“地标”的作用,并与城市景观相协调[8]。
除了地上出入口的造型融合,地铁地下空间建筑、装修、设施、广告、公共艺术等造型设计也可以与所处地上周边城市某造型元素相呼应,起到与地上连接的引导作用,提供乘客所处地面方位的线索。图7、8为上海迪士尼专用地铁站,屋顶采用透光充气枕式膜结构,与地面迪士尼乐园的有些建筑屋顶统一,站内扶梯旁的装饰均为迪士尼经典卡通形象剪影等,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走进了迪士尼乐园。
图7 上海迪士尼专用地铁站出入口建筑设计Fig.7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the station of Shanghai special subway for Disneyland
图8 上海迪士尼专用地铁站内部装饰设计Fig.8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for Shanghai special subway for Disneyland
国外地铁很多公共艺术作品与车站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身处站点空间可以体验视觉呈现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而国内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呈现各自为政、相互影响的状态,缺乏系统管理和设计沟通。如地铁车站的公共艺术作品一般多为壁画形式,并机械定位在站厅层,这种点的位置和相似的规格设置,很少考虑到空间的变化,同时艺术作品也缺乏与人的互动关系,无法将作品融入地铁宽广的空间中;再如地铁站台具有设计感的立柱上唐突地贴着简陋的公告;监控探头遮住了指示牌的信息等等。
4.1国内地铁设计的程序改进
国内地铁设计的程序是:地铁站点基本建筑设计完工后再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是分阶段完成,而且是两批设计人员。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的主题都是在基础建设完工后才进行定位设计,在调研、搜集等前期过程中,设计公司与土建等相关实施公司因隶属关系,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协作。虽然我国地铁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经历40多年的设计研究和建设历史,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对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也具备成熟的经验,但地铁建筑设计单调、雷同、缺乏空间创新意识,同时后期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没有被关联到早期建筑设计中。希望未来时期,中国地铁能够进一步将地铁建筑与后期公共艺术设计整合成一体化,这必将带来中国地铁空间设计的飞跃。英国朱比利地铁线的设计总监鲍威尔曾说过:“综合了建筑、设计、工程的杰出构想……”[9],此外,后期设计团队的组成,也要由多专业的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不同专业之间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不能各自为政。例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机场线设计,是由中央美院与北京城建院合作设计,其中中央美院的设计团队是由来自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雕塑、数码媒体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形成了以项目目标为中心的多专业联合设计团队[10]。
4.2应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
当今,中国地铁公共艺术一方面缺少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也没有专业艺术机构进行策展,公共艺术设计各类项目也是不同的专业机构各自为政地进行设计、实施,视觉整体把控没有保证,同时也缺乏后期有效管理,并且在地铁建设运营阶段后,也缺乏临时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和延续。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运作机制,要有一个设计管理组织机构,要有一整套的设计规范和组织管理制度,从地铁总体设计的高度,进行各类公共艺术设计系统的设计关系协调,促进地铁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地铁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例如英国伦敦交通管理局专门设立有地铁公共艺术管理部门,建构起包括艺术委员会、评选小组、项目顾问等在内的组织机构,将设计评选、管理、监督3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对应保障,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
4.3建议
因此,庞大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体系在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后期管理等不同的阶段,需要对设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系统的管理,设计行为目标的选择、程序、过程、各类资源配置等的安排和决策,不仅要设计组织的管理,还需要在许许多多的细致环节进行有效的设计管理。如设计组织结构管理,设计负责人管理,严格的设计流程管理,设计控制与评估管理,设计材料、结构、生产加工等造物艺术管理,设计视觉管理,设计标准管理,设计经济管理等,通过这些设计的整合管理才能够保障每一计划的完美实现[11]。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项目不是孤立存在于地铁空间环境中,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以上几大类的整合,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将会改变传统设计项目各自为政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乱的本土文化,衔接好城市现代文明与被高速建设发展所隔断的城市历史文化;真正能够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构建起人性化空间体系,形成地铁空间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1] 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1-249.
ZHOU Xiumei.City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 holistic design research[D].Wuhan: Wuhan University, 2013: 1-249.
[2] 井浩淼.主题公园的标识设计[J].南通大学学报,2010(6):91-95.
JING Haomiao.Logo design of theme park[J].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2010(6): 91-95.
[3] 郭晓阳,王占生.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程序·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66.
GUO Xiaoyang, WANG Zansheng.Subway station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procedure, method, example[M].Beijing: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2014: 66.
[4] 李向北,林馨怡.台湾捷运美丽岛公共艺术策略的启示[J].都市快轨交通,2016,29(6):130-134.
LI XiangBei, LIN XinYi.Taiwan MRT Formosa public art policy enlightenment[J].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2016, 29(6): 130-134.
[5] (英)路易斯·维达尔.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手册[M].杨子玉 ,孙阳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3.
VIDAL L.Urban rail transit design manual[M]YANG Ziyu, SUN Yang, eds.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3: 63.
[6] 方华.基于城市文化的杭州地铁环境视觉设计[J].现代城市,2013(3):45-48.
FANG Hua.Based on the urban culture of Hangzhou Metro environment visual design[J].Modern cities, 2013(3): 45-48.
[7] 张晓玮,王太亮,赵景伟,等.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艺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16(9):5-9.
ZHANG Xiaowei, WANG Tailiang, ZHAO Jingwei, et al. Public urban subway station space art design[J]. Urban mass transit, 2016, 16(9): 5-9.
[8] 吴珏.地铁艺术风亭形态设计策略[J].装饰,2015(2):78-80.
WU Jue.The subway art wind pavilion form design strategy[J].Decoration, 2015(2): 78-80.
[9] (英)鲍威尔.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OWELL.The London underground: silver jubilee[M].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8.
[10] 中央美术学院奥运地铁设计小组.融平面艺术于空间设计的探索——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机场线的创意[J].美术,2010(1):69-73.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Olympic Subway Design team.Integrating plane art in the design of space exploration—The originality of the Beijing subway Olympic branch line and airport line[J].The fine arts: 2010(1): 69-73.
[11] 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1-222.
ZHANG Lili.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 research[D].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2013: 1-222.
On Integrated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ZHANG Qin1, DENG Yimei2
(1.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230001; 2.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The methodology of integrated design is introduced in the planning of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It is analy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by means of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which considers the integration of such factors as follows: the design theme and the visual effects of subway network, different design projects in subway stations; underground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and surrounding urban environment above stations,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elements,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designs as well as follow-up management of the designs. The integrated design, unlike the traditional design concepts, which put a great emphasis on details, adopts a holistic approach.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and reflect an appreciation of both traditions and contemporary urban life. The integrated design can enrich the local culture and help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subway space not only with well-developed amenities but also a sense of unity of man with nature.
metro; public art design; integrated planning; theme integration; project integration; space integration; mode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10.3969/j.issn.1672-6073.2017.05.006
2016-12-21
2017-01-04
张勤,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品牌整合设计研究,13605513709@163.com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015SK2015A694)
U231
A
1672-6073(2017)05-0034-06
(编辑:曹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