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类、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互动研究

2017-11-13 03:25田学军熊毅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田学军,熊毅

(1.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2.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文化分类、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互动研究

田学军1,熊毅2

(1.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2.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文化在彰显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着眼于有效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本文提出了文化的有形类、无形类和创意类范畴。有形类和无形类是在民族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富含民族元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推广涵盖文化推广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核心任务是不断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类文化在有形类和无形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电影、电视、动漫、广播、唱片、出版、游戏软件、社会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光旅游、艺术设计等进行的文化加工或者组织实施。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在繁荣文化事业中相互促进:文化发展是文化推广的基础和保障,反过来文化推广又极大地促进文化发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步伐,把文化工作谋划好、实施好、掌控好,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文化分类;文化发展;文化推广;互动研究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平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对象,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历史成果。文化关涉因素众多,定性和分类首当其冲,直接关乎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方略。有鉴于文化定性视角众多,笔者换向思维,从文化分类认知文化定性。但是怎么样对文化进行分类才会相对有效地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呢?本着有助于文化整体发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贴近民众生活等原则,本文拟将文化划分为有形类、无形类和创意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文化分类、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互动运作机制及其良好反拨作用。

一、有形类、无形类和创意类文化分类映照文化定性,助力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

文化是一个可大可小、能深能浅、可有形可无形、既贯通历史又活跃当下的可变概念。历史阶段、切入视角、研究领域、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的趋异都会对其定性(定义)和范围(分类)产生直接影响。定性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彼此映照、互为解说的关系。有鉴于文化定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妨换向思维,从文化范围审视文化定性。

文化是一面多棱镜,文化分类异彩纷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文化(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规范,例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又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从广义说,文化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中义说,文化指人类思想和知识领域的全部创造物即精神成果;从狭义说,文化仅指人类精神成果中观念形态的东西[1]。 有人类学家将文化区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主要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在内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连的个体角色。从文化结构解剖的视角切入,两分说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说指物质、制度、精神;四分说指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六子系统说指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当然,也有文化观特别强调文化作为集体“头脑编程”的模建作用,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把群体成员塑造成了文化陶冶的历史产品。

从上述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分类越来越细,涵盖内容彼此交集,理论情结相对浓厚。如此,两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其一,着眼于文化事业的推进和繁荣,有必要明确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广义)文化观同文化视阈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文化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二,如何对文化进行分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

文化涵盖的范围在广义上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从人类或民族文明发展的总体看没有任何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核心从总体上也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彼此促进,相互助力,协同发展,这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这样的文化范围略显宽泛,无法展现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广义)文化观同文化视阈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文化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关联,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笔者尝试的文化新分类有着紧密的互动阐释关系。

文化分类应该具备这样的考量:第一,易于看清文化全貌,有助于文化整体发展;第二,扼要明晰,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第三,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第四,“接地气”——贴近民众生活,以便有效唤醒民众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有鉴于此,笔者提出,文化涵盖三个范畴:有形类、无形类和创意类。有形类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遗迹)、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特色建筑、城市风情、地貌风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无形类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体制、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如经济体制、理论、模式、结构、运作)、教育(如教育体制、理念、政策、管理)、军事(如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情报)、外交(如外交思想、政策、战略、关系)等;创意类主要包括多模态类(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以及文化旅游、旅游纪念品等。

有形类文化是无形类和创意类文化的模型基础和形象导引;无形类文化是有形类和创意类文化的灵魂寓所和思想源泉;有形类和无形类文化是创意类文化的土壤和原料;创意类文化充分利用创意手段生动再现无形类和有形类文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步伐,把有形、无形、创意这三类文化范畴的工作谋划好、实施好、掌控好,已经成为亟需重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文化推广的意义和现状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于1990年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与传统的“硬实力”相对照[3]。1999年,他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对“软实力”的内涵做出了进一步说明: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力量获得理想结果;软实力能使他人信服而且自愿跟随,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准则与制度,依你所愿行事;无需扩展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4]。

文化软实力根植于文化视阈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已经成为折射民族和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二是态势强劲、波及面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在近现代的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也促动了文化推广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笔者之所以采用文化推广而舍弃文化传播等术语,是因为国民在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宣介中华文明活动中的主动意识较弱,而文化推广则凸显了自觉意识及其针对性和目的性,是自觉性、科学性、全面性融为一体的文化传播[5]。

文化推广涵盖两个侧面:国内文化推广和国外文化推广。国内文化推广主要是通过推广活动彰显文化、普及文化;增强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豪气;促动民众珍视文化、享受文化;优化文化保护、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氛围,更好地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弘扬文化;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味的前提下为国外。文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国外文化推广就是通过着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宣传、推广到国外。文化推广的核心任务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下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文化推广担负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两个方面的任务:前者着重我国文化推广的总体规划、学科定位、学术涵养以及支撑内容(如政策、理论、历史、路径、问题、措施、绩效、国别等)的理论性、学术性研究;后者则关注文化产业的现实布局及其方向、发展、产品、效益、保障、监管等,当然这些方面亦需要理论性、学术性研究。目前,我国文化推广的理论架构尚未形成,文化推广的基础性研究还没有形成气候,文化推广事业还没有真正踏上轨道。中国文化推广研究需要急起直追,为实现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国作出应有的贡献[6]。

文化推广中的重要一环是文化产业的全面兴盛。文化产业强劲,文化产品丰富多样,能够为文化事业(包括文化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经济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的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出口文化产品总额91.9亿美元,占中国服务出口总额2 105.9亿美元的4.36%,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例如美国是18.3%,日本是16%。我们依然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弱国”[7]。在对外文化推广中,通常通过有形类文化和创意类文化展示促进无形类文化深入人心,让中国元素融入受众的生活,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钟爱者、践行者、传播者、研究者、代言者。

文化推广的重心是国外文化推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文化推广不重要。国内文化事业的科学、良性、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繁盛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前提。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既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增强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增添活力。

三、中国文化推广和中国文化发展良性互动

文化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仰仗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国内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和国外文化推广的有效开展。国内文化事业发展又与国内文化推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力度、效度、广度直接决定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

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在文化事业腾飞中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文化发展是文化推广的前提、基础、保障;反过来,文化推广又极大地促进文化发展。可以说,文化发展哺养了文化推广,文化发展是文化推广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文化推广反哺文化发展——文化推广彰显文化,助力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包括国内文化发展和国外文化发展。国外文化发展既是国内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国外的自然表现,也是国内文化发展助力文化推广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化推广事业需要加快步伐,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对中国文化推广进行战略定位,这是一项现实和长远的谋划工作,能够为全面、优质、高效的文化推广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笔者以为,中国文化推广的战略定位应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其一,中国文化推广现状;其二,中国文化推广路径;其三,中国文化推广体系。三个问题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微观到宏观、从现状到对策再到管控体系,形成文化推广的理论以及实践架构,使中国文化推广事业沿着良性和健康的轨道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文化推广涵盖文化推广的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亟需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推广引领下的民族文化实业发展。有了文化推广的引领,文化产业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更优;有了文化产业作为物质基础,文化推广能够更有效地释放潜能,从而健康、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进入 21 世纪,许多发达国家把文化产业视为国家“黄金支柱”。文化产业不仅是可以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硬实力”,更是打造国家品牌、提升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日本就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据《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10)》的调查结果,日本2010年文化市场规模为12.641万亿日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仅次于美国;而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文化市场规模只占3%[8]。

《决定》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但是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是什么?又怎样规划和实施?似乎我们还缺乏明确的构拟和对策。为此笔者就文化产业的三个基本问题做出探讨,藉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第一,文化产业的分类和认识;第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措施;第三,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顾乃华、夏杰长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9]。有鉴于文化产业的定性和范围同文化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妨换向思维,审视一下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不同分类和认识(见表1)[10],以便更好地领悟到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实质。

表1 不同国家和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分类和认识

透过表1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国家和组织在文化产业的定性和范围上存在着些许差异,但是文化产业几乎都是在文化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实业。如前所述,笔者把文化划分为三个范畴,第一类可以看作是文化“硬”资源,第二类可以看作是文化“软”资源,第三类可以看作是文化“宣传”资源。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三类文化萌动、牵引、创意、制作并投放市场的。换言之,文化产业是第三类文化在第一、第二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电影、电视、动漫、广播、唱片、出版、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和自然、文化设施、观光旅游、艺术设计等进行的文化加工或者组织实施。第三类文化“肺活量”的大小,取决于第一、第二类文化资源的丰富度和光亮度以及第三类文化释放第一、第二类文化的效度、强度和宽度。因此,管理、保护好第一类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存储好第二类文化资源,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素材和灵感;多形式、多渠道地发扬光大第一、二类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文化推广强劲发展的前提保障。

文化产业的分类和认识明晰了,这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要想少走弯路,实现文化产业必要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借鉴他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经验和良好举措,拿出我们深思熟虑之后的有效解决方略,不断优化在激烈竞争态势下的应对措施,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推广的良性互动。表2是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一览表[11]。

从世界各国所推行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来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市场推进型模式,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完全凭借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第二类是政府推进型模式,日本是运用该模式成功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典例;第三类以法国为代表,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基础和主要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兴盛牵涉到诸多因素。五千年的丰富历史遗产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科学对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心谋划、措施得力、注重实效,我国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决定》给出了纲领性解决办法: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2]。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和探索,以便早日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赵彦云、余毅、马文涛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12], 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些许微调(见图1):第一,把原图左上角的“政府支持”上移(笔者的“政府支持”包括规划、引领、监管、调控等),原“政府支持”的位置换成了“市场运作”;第二,左侧椭圆中的“文化产业”“商业类”“艺术类”“公共文化类”换成了“文化发展”“无形类”“有形类”“创意类”。调整之后的图1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类模式契合,即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基础和主要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考虑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以为,这样的发展模式相对务实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我国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借鉴。

表2 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政策

图1 文化产业发展示意图

文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文化是通向人类文明的必经之路。发展文化、享受文化、用文化做事,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更好地做好文化保护、文化彰显、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化推广等工作,笔者把文化区分为有形、无形和创意三个范畴。有形类和无形类文化是在民族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富含民族元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意类则是充分利用创意手段生动再现的无形和有形类文化。中国文化繁荣,少不了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加油助力和彼此互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效益抑或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毕竟文化释放的潜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文化分类、文化发展、文化推广互动关系可以图示如下(见图2)。

图2 文化分类、文化发展、文化推广互动关系示意图

文化分类、文化发展、文化推广相互作用,良好反拨,共同促进文化兴盛、文化强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1] 唐志龙. 文化的三重意蕴及创新视阈[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01-102.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求是,2011(21):3-14.

[3] NYE J S. Soft Power [J]. Foreign Policy,1990(80):166-167.

[4] NYE J S.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J]. Time Magazine,1999(22):21-22.

[5] 田学军,田博雅. 中国文化推广的战略定位和实施路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7-98.

[6] 田学军,史爱民. 中国文化强国反思:文化推广现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4-85.

[7] 范莎莎. 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四化建设[J]. 统计与咨询,2015(1):41.

[8] 金晓彤,李茉.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2013(4):70-71.

[9] 顾乃华,夏杰长.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 (12):52-53.

[10] 常凌翀.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 新闻爱好者,2013(12):32-33.

[11] 罗以洪.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J]. 经营管理者,2014(25):217.

[12]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4-75.

AnInteractiveStudyBetweenCategoriesofCulture,CulturalDevelopmentandCulturePromotion

TIAN Xuejun1, XIONG Yi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The role of culture in highligh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motio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angible, intangible and creative category of culture.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re precipitated, a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featuring ethnic elements, from the elutri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Culture promotion covers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f culture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f which the core task is to keep promoting abroad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tial power in question.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largely cultural manipulation or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creative category based on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ategories, of films, TV plays, animations, broadcasting, music, publications, game soft wares,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sports and games, cultural facilities, tourism and art design, etc. Actually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promotion mutually enhance each other in prospering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former being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greatly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er. Culture promotion lags somewhat behind in China, lack of innovative theories abreast of the?times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ou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around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pragmatic efforts as an urgent task in implementing culture-power-strategy for a stronger China and quickening the pace of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tegories of cul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e promotion; interactive research

2017-07-12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全额奖学金)“中国文化推广现状、路径和展望”(20130B320141)

田学军(1963—),男,山东德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传播、翻译、外语教学;熊毅(1973—),女,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文化、翻译。

G124

A

1008—4444(2017)05—0073—06

(责任编辑:李翔)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