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2017-11-13 21:05王泽庆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网络文学媒介

◎ 王泽庆

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 王泽庆

网络文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国外,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急需建立一套属于自身的批评话语。而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和系统的建立,都要建立在明确网络文学自身特质的基础上的。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互联网媒介的基础上,而互联网媒介的出现,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出现,直接原因是媒介,而媒介背后又是技术。网络文学能正常运行,向前繁荣发展,其中有资本的支撑。文学批评家既要坚持审美无功利理论,又要接受资本与文学合谋的现实,充分考虑其复杂性。

一、媒介

我们正处在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所说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即“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介时代,是当代多元化社会的特征之一。麦克卢汉说:“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媒介是联系人与世界的通道。互联网媒介的出现,必然会打开一系列新的窗口,改变包括艺术与审美在内的生活形态,导致艺术与审美新现象的出现和深刻变化。网络文学,就是这一变化的结果。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是通过媒介进行模仿。互联网媒介对于网络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生产,而且在于传播和接受等方面,几乎伴随网络文学的整个流程。杜书瀛认为:“艺术只有通过媒介才能存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能在媒介系统中生产,在媒介系统中储存,在媒介系统中流动和被接受。没有媒介也即没有艺术。媒介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审美和艺术的嬗变。”具体说来,媒介是通过改变和塑造主体的观察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来改造审美和艺术。对于传媒或媒介的重要性,单晓曦把它与艾布拉姆斯的读者、作品、作者和世界四要素并列在一起,变成五要素。有了媒介这一环节,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才能联系起来。五要素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作用更为明显。特别是阐释网络文学艺术,是离不开五要素理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一般说来,“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思维,是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重要参考。我们在评论网络文学时,是不能只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维度,而忽略它的“互联网”媒介维度。只有联系互联网媒介,充分关注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传播过程和接受过程,才能全方位把握网络文学的特征,才能把它与传统文学区分开来。

网络文学批评对象是网络文学,既然批评内容具有特殊性,批评形式也需要相应更新。内容发生变化,形式必随之变化。黑格尔早就说过,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批评对象与批评形式的不统一,不仅是《网络文学批评》杂志的困境,也是当前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杨克说,仍然采用传统文学杂志的方式,不能从形式、风格、气质味道上与传统杂志区分开来,是没有进入真正的网络文学,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所以,网络批评不能固守纸质出版阵地,需要借助互联网媒介。网络文学以年轻受众为主,批评同样要抓住年轻的受众,而不是只在专业的小圈子里发声,形成不了应有的影响力。这一点,网络文学批评要学习网红。网红擅长运用微信、微博和网络视频等媒介,推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专业的网络批评者,一般注重宏大叙事,喜欢建立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放不下身架,在互联网上不轻易回帖、与网友互动,不怎么看重碎片化的短评,这是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不相适应的。我们要看到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性,以及各种形式批评之间的互补性。

同时,我们需要发掘非专业的网络批评队伍。网络文学评论事业正在稳步推进,有一批理论素养高的专家队伍,但是专业批评队伍的数量还是有限的。每年新增的网络文学作品有200万种,当前的网络文学专业批评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需要把目光转向非专业的批评。许多网民对新媒体没有排斥感,有时间去阅读超长篇的网络小说,并有能力去点评,撰写批评文章。所以说,他们应是当代网络文学批评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

一般认为,网络媒介和网络文学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

具体地说,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等新媒体,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字媒体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包括了数字化的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了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新的信息载体。”还有,《第四次革命》的作者扎克·林奇说得更直接:互联网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可以说,离开技术,是无法阐述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和艺术。技术,是解析网络文学的有效关键词。欧阳友权认为:“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除了文学艺术创作外,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网络文学批评的深入开展,必须要考虑技术的维度,比如创作主体的技术化。当前有所谓的计算机自动写作,如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拉波斯基曾用计算机创作了绘画作品《波形》,上个世纪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电脑创作的小说《软战争》,还有我国出现的“猎户星写作软件”和稻香居老农的“电脑作诗机”创作的作品。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表象的自我确信。那么,技术的表象与创作者的表象,有什么不同和联系?机器创作的作品,哪些部分是人的精神显现,哪些又遮蔽了人的主体性?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研究网络文学,将技术与艺术、审美联系起来,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源流和艺术史基础。艺术一词原意是技术的含义。在19世纪中叶,艺术把实用的技艺排除在外,艺术家也是有别于科学家、手艺人、工匠和技术工人。在此阶段,人们往往是因为对技术的恐惧,而没有自觉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内在关系进行探讨。摄影和电影出现后,本雅明开始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提出艺术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说的艺术生产力,主要是指艺术技巧,自然也包括复制在内的技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出现,让人们不得不关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人文技术哲学家芒福德就在1952年撰写了《艺术与技术》一书。现代技术能够把艺术变成机械的艺术或受雇佣的艺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就看出这一点。但是事物总处于矛盾发展中,机械艺术与自由的艺术并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能相互转化,现代艺术总处在这两种艺术的张力中。在他们之后的国外学者,如美国的米歇尔认识到机器是视觉文化到来的一个重要因素,罗伊·阿斯科特的《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揭示当今时代的艺术与技术的现代关系。在国内,黄鸣奋的《数码艺术学》、陈定家的《比特之境》和欧阳友权的《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等著作,都涉及到网络文学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因此,网络文学批评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不仅要关注网络文学与技术的关系,也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文学批评,比如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有的学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不可否认,这对网络文学批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懂得技术,另一方面要善于与其他专业人士开展合作。我想,利用技术,网络文学批评会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三、资本

如果媒介和技术是网络文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资本则是网络文学向前推进的驱动力。如果网络文学始终是免费阅读,那么它可能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景象。网络文学实际上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网上收费阅读代替免费阅读,安排网络大咖的作品入VIP,运用颇有人气的博客去发广告赚钱,这些网络运营措施会自然出现。对于网络经营者来说,他们必须要有资金,必须要赢利,才能维护网站运营。文学与资本的合谋,并没有让文学俗不可耐,是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及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琅琊榜》等作品可以说明这一点。马季说:“当下做网络文学研究的人,往往只从文学本体来看网络文学,他们并不考虑网络文学资本化的现状”,仅考虑“网络文学的特点、它的写作模式、与读者的关系”,而不关注“资本为什么会进入网络文学、网站如何培育自己的作者”,是把握不了网络文学的时代特点,更谈不上更好地运用社会学批评方法。

网络上流行的说法是:“日更三千,半死不活,日更六千,勉强维持,日更一万,大红大紫”。网络写手每天更新的速度,就决定了他们红火的程度。可以想象,每天更新一万,二十万字的作品只用20天完成,这样的创作速度是相当惊人。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猛增,与商业利润追求有莫大关系。网络写手写得越多,收入自然就越高。如果读者阅读文学网站VIP作品时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网站和作者分别占其中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早在2006年,起点中文的网络写手就有高达一百五十万元的稿酬、奖金,其写作速度是可想而知。速度成为网络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网络写手“骷髅精灵”五年来已写有一千多万字的作品,他认为“干网络文学这一行,最重要是速度”,每月至少二十万字,否则就难以上排行榜。写作速度上不去,其收入便与快手们无法相比,最终会被淘汰出网络文学创作队伍,或者是形成不了气候,吸引不了快速阅读的读者。有不少网络作家为了写作而累坏了身体,甚至英年早逝,但为什么网络写手还是前仆后继,原因除了对文学热爱之外,还有对高利润的追求。

网络文学成功,是因为达到读者、网络运营商、作者等多方的共赢。网络文学IP化受到普遍的关注,一部高点击率的网络小说会引起出版社、电影制片人、游戏商、社交电商等方面的强烈兴趣,就是里面有无限的商机。大家各取所需,网络文学在资本轨道上大展宏图,资本成为它超常繁荣的驱动力。资本不是坏东西,很多人只看到资本对艺术的侵蚀,而没有看到资本还能让艺术家更具有独立性。在西方,艺术成立独立的领域,出现职业的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也逐渐从靠贵族赞助而转向靠市场而独立生存”。

现在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对称,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头痛的事情就是约稿,请人读300万字的网文,再来撰写5000字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活没人愿意做。”没有人愿意做,是因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是将网络文学评论纳入网络文学资本运行的轨道,做到批评形式与批评内容的统一。有眼光的投资方,应该认识到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一旦网络文学批评有资本的支撑,网络文学批评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注释: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2]杜书瀛:《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3]何晶:《网络文学评论标准体系如何建立?》,《文学报》2014年5月29日。

[4]李思达编著:《数字媒体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5]欧阳友权:《新媒体的技术审美与视觉消费》,《中州学刊》2013年第2期。

[6]王泽庆:《传媒时代的“语—图”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页。

[7]吴述桥:《回归文本批评:网络文学批评的处境、问题与发展》,《山花》2016年第7期。

[8]何晶:《网络文学评论标准体系如何建立?》,《文学报》2014年5月29日。

[9]《网络写手与网络文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869f978a0102v0s7.html.

[10]周宪:《现代性:从分化到冲突——一种社会理论的描述》,载张一兵等主编《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1]张熠:《网络文学“出海”需翻译和评论助推》,《解放日报》2017年4月17日。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网络文学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