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丁亥年汉代人物题咏的隐性叙事*

2017-11-13 20:34杨秀礼
文学与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典

杨秀礼

耶律楚材丁亥年汉代人物题咏的隐性叙事

杨秀礼

丁亥年(1227)是耶律楚材人生境遇和思想心态比较特别的年份。蒙古最高统治者更替、十年西征结束等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他奉旨南返燕京“搜索经籍”等事件的发生,促使年近不惑的诗人开启新的人生思考。这一年诗人高密度题咏汉代人物,如王昭君、萧何、曹参、张良、蒋诩等,以历史人物相关之古典来暗合当代事件之今典,较隐秘地揭示了他所亲历的相关事件,并因以书写故国情怀与隐逸之思。其古典与今典以多种形式组构契合,大量进入其当年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别具风神意味的隐性叙事。

汉代人物题咏 古典 今典 组构契合 隐性叙事

金元之际,蒙古与金朝的战争在带来巨大生活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方面浩劫性的后果,其间文献典籍大量散佚,文人学士备受摧残。许多有识之士因此担心国亡史灭,怀有强烈的存史意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耶律楚材的诗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文学形式来保存历史的自觉意识。对于耶律楚材的人生而言,丁亥年(1227)是比较特别的年份:成吉思汗去世,按其生前安排,应由他第三子窝阔台即位,而窝阔台正式即位,根据蒙古旧俗,应经由库里勒台大会即宗王贵族的推举,在此期间则由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主政,蒙古政权由此进入“拖雷监国”这一相对不确定时期。同年,在结束十年随扈西征返回蒙古大本营不久,耶律楚材便被派遣南下燕京“搜索经籍”,暂时离开了蒙古政权中枢。他本人也由此得以重返故地,在与新朋故交的唱和中,对当时的某些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现场书写。由于体制及美学方面的要求,耶律楚材在使用诗歌这一文体存史时,较多地使用了在他之前业已形成的前文本资源,如大量题咏汉代人物就是个突出的例子。据笔者统计,耶律楚材在丁亥年的诗歌创作共有20次、28首作品,其中汉代相关古典出现20余次。可见耶律楚材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从构思到立意、从素材到表现的整个过程,均将汉代历史人物这宗文化资源作为前文本库,即所谓古典;对之进行择取并通过多种手法来契合他本人所历时事及人生遭遇之今典,从而形成诗歌的隐性叙事。具体而言,耶律楚材的汉代人物题咏,其中与王昭君相关者最多,共出现了6次,占绝对优势,许多时候耶律楚材借题咏王昭君抒发自己对金朝的故国情怀;其次为萧曹(萧曹勋业),共2次,这一古典与张良(封留)、班超(班超万里侯)、蒋诩(三径)一同用以抒发诗人的隐逸之思。有感于此,本文主要将围绕耶律楚材的故国情怀与归隐之思,从中国诗歌叙事、古典今典组合等视角,进入丁亥年耶律楚材的诗歌世界,揭示耶律楚材的人生选择、精神意态与创作特色。

一 《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所叙故国情怀

1215年前,耶律楚材作为金朝官员,在政治上高度忠诚于金朝;而在1232年窝阔台发动灭金战争时,对蒙古大军南下进攻汴京的行动他又大为赞赏,在感情态度上产生了巨大反差。这种感情态度反差的过渡期,集中体现于他本人丁亥年的诗作之中,这一年他的诗作对王昭君、班姬等汉代人物古典多有袭用。其中,在目前所见《耶律楚材文集》诸版本中,耶律楚材题咏涉及王昭君的诗歌就有5首,即《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其一》《过青冢用先君文献公韵》《过云川和刘正叔韵》。据考,这五首诗均作于1227年,当是诗人路经昭君之墓触景生情之作,表达出了他本人对金朝的故国情怀。如其《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诗云:

其一

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

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

其二

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庐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

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暗锁天山路,野草闲花也怨春。

“当年遗恨叹昭君”所指当为元太祖九年、金贞祐二年(1214)。史载:“春三月,驻跸中都北郊。诸将请乘胜破燕,帝不从,乃遣使谕金主曰:‘汝山东、河北郡县悉为我有,汝所守惟燕京耳。天既弱汝,我复迫汝于险,天其谓我何?我今还军,汝不能犒师以弭我诸将之怒耶?’金主遂遣使求和,奉卫绍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马三千以献,仍遣其丞相完颜福兴送帝出居庸。夏五月,金主迁汴,以完颜福兴及参政抹捻尽忠辅其太子守忠,留守中都。”即金人将前皇帝永济之女歧国公主奉献给成吉思汗,并贡献大量金帛、童男女,以进行和亲,试图借和亲政策来阻止蒙古铁骑南下一事。又“十年(1215)五月庚申,金中都留守完颜福兴仰药死,抹捻尽忠弃城走,明安入守之”。即第二年,金朝的中都燕京沦陷,“和亲犹未敛胡尘”句即指此。该句诗与昭君和亲的真实历史效果是相反的,耶律楚材正是经由对此古典的巧妙改造,以暗合蒙元灭金行动之今典,讽切金元之争的残酷以及金朝的腐败无能。

中都沦陷前后,耶律楚材身在中都,亲历了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中都燕京沦陷前,耶律楚材被“围闭京城,绝粒六十日,守职如恒”;沦陷后,耶律楚材开始了隐居和参禅生活方式。此段经历在其《用张道亨韵》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该诗写道:“喋血京师万人死,君臣自此相嫌猜。居庸失守紫荆破,天兵掣电腾八垓。潜议迁都避凶祸,衔枚半夜宫门开。河表偷生聊自固,京城留后除行台。力穷食尽计安出,元戎守节甘自栽。虬龙奋迅脱大难,微波沉滞独黄能。王师神武本不杀,一发鹿台能散财。威声远震陕洛惧,势同拉朽如枯摧。髯公退缩养愚拙,白麻一旦天边来。”对蒙古军事进攻及其声势、金宣宗迁都及其仓皇狼狈、完颜承晖的抵抗与自杀、抹捻尽忠等人的出逃,以及他本人“留后”、“退缩”的行迹等都有具体交代。由此可见对于歧国公主和亲一事,诗人应相当清楚。

从对歧国公主与王昭君的比附中,可以看到耶律楚材对歧国公主的同情以及对故国金朝的深厚感情。在这两首题咏中,耶律楚材将金朝比作汉朝,而对蒙古政权则用“胡”、“戎”等歧视性语词进行描述,这个心意是有来源的。当年第一次觐见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道:“辽与金为世仇,吾与汝已报之矣。”但耶律楚材并未表现感激之情,仅作如此表白:“臣父祖以来,皆尝北面事之,既为臣子,岂敢复怀贰心,雠君父耶!”(《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这表明耶律楚材作为辽朝契丹巨族成员,在其家族经历了金朝百余年统治后,对金朝已有较深的认同感。即便在追随成吉思汗之后,此种情绪依然可见,有诗为证:“布袖龙钟两眼尘,丹诚如旧白头新。暮云西畔犹怀汉,晓日东边才是秦。”(《和正卿待制韵》)这表明耶律楚材对于败亡之际的金朝,尚抱有深厚的感情。甚至在同年所作《过青冢用先君文献公韵》中,耶律楚材还发出了“汉室空成一土丘,至今仍未雪前羞”的感慨。

同时作于1227年的《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士大夫韵》中有“闲上披云第一重,离离禾黍汉家宫”之语,“离离禾黍”袭用《诗·王风·黍离》这一古典,该诗《小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孔颖达《正义》云:“作《黍离》诗者,言闵宗周也。周之大夫行从征役,至于宗周镐京,过历故时宗庙宫室,其地民皆垦耕,尽为禾黍。以先王宫室忽为平田,于是大夫闵伤周室之颠坠覆败,彷徨省视,不忍速去,而作《黍离》之诗以闵之也。”从这首诗题“还燕京题披云楼”所云,可见题咏地在原金朝中都燕京,“汉家宫”所指当为此地。该诗又云“静思二十年间事,聚散悲欢一梦同”,“二十年”所取当为成数,诗人将思虑直接拉回到中都沦陷前后的那一段悲惨记忆中,俨然化身为遗民,其故国之思确然可鉴。

自古个人家国一体,耶律楚材的故金情结,与他浓厚的家族意识紧密相关,耶律楚材在的诗文创作常自题“漆水”一词,比如“漆水自惭贻口实,龙冈却得破诗悭”(《和景贤还书韵二首》);“龙冈漆水两交欢,纵意琴书做老闲”(《寄景贤一十首》)。在相关序跋题名中,耶律楚材更标识有“漆水移剌楚材晋卿”,如《题恒岳飞来石》《司天判官张居中六壬袪惑钤序》《苗彦实琴谱序》《西游录序》《辨邪论序》《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等。所谓“漆水”即辽、金时大凌河之别名,在今辽宁境内的医巫闾地区,医巫闾既是耶律家族的祖望,又是其策源地和根据地。耶律楚材还将先祖耶律倍的东丹王封号用以代指自己家族,并宣示于他人:“自怜西域十年客,谁识东丹八叶孙”(《过云中和张伯坚韵》);“我为北阙十年客,汝是东丹九世孙”(《爱子金柱索诗》);“我本东丹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赠辽西李郡王》);“汝亦东丹十世孙,家亡国破一身存”(《送房孙重奴行》);“辽室东丹九叶芳,曾陪剑佩侍明昌”(《赠侄正卿》),这些作品陆续作于1227年前后,可见其家族观念是一以贯之的。

二 《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四》所叙隐逸之思

耶律楚材认为士君子应当以致君泽民为己任,他本人也有着成就一代名臣的理想,并努力加以实践,尝云:“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将丧是吾忧。尚期晚节回天意,隐忍龙庭且强留。”《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三》)“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和移剌继先韵二首·其二》)便是这一思想的表达。从上节《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其一、其二两首诗歌中也能看到,诗人已具有比较明显的归隐思绪。就丁亥年其他汉代人物题咏而言,耶律楚材归隐之思的表达主要集中在对张良封留的推崇及对萧何、曹参、班超功业的否定中。如《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四》:

余生不得乐林丘,犹忆丁年选胜游。几帙残编聊暎眼,一张衲被且蒙头。

貔貅已报西门役,柱石犹怀东顾忧。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

“封留”指汉高祖封张良为留侯事。史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是以“封留”既喻功成身退,亦指归隐林泉。张良在《史记》中被冠以“帝王师”称号,是古代士大夫政治追求的最高表率,其功业成就也深受耶律楚材倾慕赞美。如耶律楚材在觐见成吉思汗,得到后者初步信任后,曾满怀济世天下的雄心,作诗云:“一圣龙飞德足称,其亡凛凛涉春冰。千山风烈来从虎,万里云垂看举鹏。尧舜徽猷无阙失,良平妙算足依凭。华夷混一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过闾居河四首·其三》)其“良平妙算足依凭”中的“良平”分指张良、陈平。

在丁亥年的汉代人物题咏中,耶律楚材对萧曹二位汉初名臣也提及两次,表达自己希冀在蒙古统治下建树与萧曹一样勋业的愿望。据史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以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萧何因其远见卓识,为汉朝创建与巩固提供了文献典章依据。耶律楚材在保存文献方面的努力,实也居功甚伟。在随蒙古军队征讨期间,他非常注意搜集保存各种文书典籍。如在成吉思汗攻取西夏,“诸将争掠子女财币。公(耶律楚材)独取书数部、大黄两驼而已。”对于本民族的历史,耶律楚材尤为重视。比如到至正三年(1343),元朝开局纂修辽、宋、金三史时,其中《辽史》主要依据的便是耶律俨《实录》等史籍。而此部《实录》即“故中书耶律楚材所藏”。尽管有上述相近之处,耶律楚材丁亥年诗作以“萧曹”为古典者,多抒叙其归隐之想,如“巢许身心君易乐,萧曹勋业我难为”(《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巢许家风乌可少,萧曹勋业未为多”(《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其二》),以对萧曹勋业之保留态度来曲折表达对自己效力蒙古政权的反省,并预留好退隐之余地。故云“自料荒疏成弃物”,是其疏离之心的隐然流露。

自1218年北上觐见成吉思汗,到1227年刚好十年,这十年耶律楚材在以扈从身份随军征伐中,对蒙古政权以及自我人生有了深刻体认,其诗中频出“十年”一词以概指抒叙这一阶段的生活,形成内蕴丰富的今典。如《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一》云:“回首亲朋半土丘,嗟予十稔浪西游。半生兵革慵开眼,一纸功名暗点头。下士笑予谋计拙,至人知我谓心忧。再行不惮风沙恶,鹤迹云踪任去留。”其中的“十稔”便是“十年”。除此之外,1227年所作诗中尚有如下作品涉及“十年”者:“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自怜西域十年客,谁识东丹八叶孙”(《过云中和张伯坚韵》);“十年潦倒功何在,三径荒凉盟已寒”(《过云中和张仲先韵》);“十年沦落困边城,今日龙钟返帝京,运拙不须求富贵,时危何处取功名”(《过白登和李振之韵》);“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和移剌继先韵二首》);“不事王侯懒属文,时危何处觅元勋,他年收拾琴书去,笑傲林泉我与君”(《和移剌继先韵二首》)。耶律楚材认识到,这十年所作成就与其理想差距太大。因之,他有蹉跎失落之感,有诗曰:“致泽君民本不难,言轻无用愧偷安”(《过云中和张仲先韵》);“十年擐甲足疾作”(《寄景贤》,其诗前有小序“因足疾在告,弹琴逾时,腕臂作痛,自讼其痴,作诗以寄景贤”);“去国十年久,还乡两鬓皤”(《扈从旋师道过东胜秦帅席上继杜受之韵》)等。

耶律楚材丁亥年的隐逸之思,上文所提的已有借汉代古典进行抒叙者,如“十年潦倒功何在,三径荒凉盟已寒”。其中“三径”便是袭用西汉末年蒋诩隐居杜陵典。据传:“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三径不出,唯羊仲、求仲从之游。”耶律楚材后期诗作常以“三径”来抒发对隐居隐逸生活的向往,如:“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三径荒凉松菊在,他时舍此复何之”(《过天德和王辅之四首·其三》);“琴断五弦忘旧谱,菊荒三径负疏篱”(《思亲用旧韵二首·其一》);“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和武善夫韵二首·其一》);“故山咫尺宜归去,莫使因循三径荒”(《赠侄正卿》)等。可以说,“三径”古典与诗人思隐之今典巧妙契合,又一次申述其归隐之志。

三 古典契合今典之创作方式及其隐性叙事

留存的古典诗歌是脱离了具体环境的文本,今日对其进行阐释主要靠解读其语汇文辞。这包括相关历史文献之载述、与诗歌本事相关的文物资料以及诗歌作品中各种副文本等。其中必然涉及古典与今典的问题,对此陈寅恪有先发之明,将之提炼为古典今典之说。他在《读哀江南赋》一文写道:

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具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这种以古典字面暗合今典实指之释证,是诗史互证常规而独到的方法。由援引此法出发,可通过揭示耶律楚材汉代人物题咏之古典,来切合耶律楚材所历时事及人生遭遇之今典,将其中隐含的古今事理和个人情思一并揭发。上文《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所述故国情怀、《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四》所述隐逸之思,已能见出古典字面与今典实指之间互为释证关系。如《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多以“雁唳”、“残日”、“猿悲”、“落花”、“愁云”、“暗锁”、“怨春”等怨艾性意象作为今典,以暗示诗人阴郁的心理状况,为寻味释证其归隐心绪提供线索。而《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之题名,也能暗示诗人的故国情怀:燕京为故国中都,陈秀玉在金为翰林学士,贞祐南迁滞留中都,是为金遗民,此情此景当有故国之思。该组诗其三云“狐死曾闻尚首丘,悲予去国十年游”,作者的故国之思、游子之痛溢于言表。由此可知,透过古典与今典之组构,可以更有效地笺释诗歌文本,从而窥见其巧妙契合中的隐性叙事。落实到耶律楚材的汉代人物题咏,其古典契合今典所构成的隐性叙事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

(一)汉代人物古典的指称与设置

古典本身应处于静默状态,只有与相关今典发生关系时,它的意蕴才会被激活。耶律楚材诗歌的古典与今典也是如此。当他在诗歌文本的合适部位设置某个古典,必隐然指称诗人所历时事及人生遭遇之今。如此,其古典契合今典的意义才能呈现。具体而言,耶律楚材汉代人物古典的指称与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隐喻的方式,即用隐喻式称谓而不用直白式称谓,今典在诗歌中并不直接出现,只暗含在古典之中。其典型用例如,耶律楚材常以“治天下匠”自居,试图通过施展自己的才干,来实现其宏伟的人生抱负。在尚未领衔中书省时,耶律楚材便已有“巢许身心君易乐,萧曹勋业我难为”(《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巢许家风乌可少,萧曹勋业未为多”(《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其二》)之类的抒写,“萧曹”确指萧何、曹参二人,作为古典是喻指古来取得“勋业”的贤臣良将。耶律楚材用“萧曹勋业”,正是表达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除了人名之外,其他一些名物事件之古典也有类似的隐喻功能,比如“汉室空成一土丘,至今仍未雪前羞”(《过青冢用先君文献公韵》),在登临怀古中以“汉室”隐喻“金国”;“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再用韵感古》),在咏史抒怀中以“炎汉”隐喻“蒙古政权”等。

2.借代的方式,用隐喻替代文中业已出现的直白式称谓,即以古典替代文本中的今典,以避免重复。此在“萧曹”典中,亦可以考见其实情。在1231年领衔中书省之后,耶律楚材作诗以“尧舜规模远,萧曹筹策长”(《和李世荣韵》)来书写自己的踌躇满志;但同时该诗又有“厚颜悬相印,否德忝朝纲”的直白式称谓,即诗作以“萧曹筹策”为古典,来与“悬相印”这一今典形成借代关系。这一类例子在耶律楚材诗中较多见,比如“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四》),其中“弃物”之今典,与“乞封留”之古典形成的便是一种借代关系。当然更为典型的当属:“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曾观八阵云奔速,亲见三川席卷收。烟锁居延苏子恨,云埋青冢汉家羞。深思篱下西风醉,谁羡班超万里侯。”(《过云川和刘正叔韵》)前二联是诗人对自己十年随扈生涯的总结,以及归隐思绪的叙写,是为今典;而后二联则以“苏子”(苏武)、“青冢”(王昭君)“班超”三个汉代人物为古典,此古典在渲染诗人归隐思绪的同时,也与诗人随扈生涯的今典构成了一种借代的关系。

3.引介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相应层级概念的连通,即以相似性和相反性为引介。具体通过语法式或语词式两种方式,它们将今典与古典融涉在一起进入文本。如动词性引入,上引《过云川和刘正叔韵》,古典进入文本便是分别通过“烟锁”、“云埋”、“谁羡”三组动词的引介,并与今典进行组合勾连;又“锋端有口能谈景,纸上无声解写诗,免向江淹求彩管,莫学班氏弃毛锥”(《赠抟霄笔》),“莫学”一词便将班超弃笔从戎这一古典引介到赠抟霄笔这一今典之中;系词性引入,如“韵语如苏武,离骚类屈原”(《德新先生惠然见寄佳制二十韵和而谢之》),“牛车驰传,颇异相如驷马车;驼背吟诗,不似竹林七贤画”(《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耶律楚材自注),前一句以“如”勾连者为同义借代,而后一句以“异”勾连者则为反义借代,分别将今典古典融涉入诗歌文本。

(二)古典今典的组合与涉事

古典不能孤立存显,古典之指称与设置,实际上已隐含古典与今典相契合的问题。古典与今典必须经过组构契合之工序,才能使古代人物关涉今之时事及人生遭遇,从而形成融汇古今、超越时空的隐性叙事。其组构契合之方式,略有如下四种类型:

1.同义的方式,一般指诗句中今典所展现出来的意义与诗人所征引古典的原义指向相近或相同。应该说,这是古典与今典组合的最基本方式。耶律楚材述归隐之思,调用了“三径”之古典,其《过云中和张仲先韵》云:“致泽君民本不难,言轻无用愧偷安。十年潦倒功何在,三径荒凉盟已寒。岩下藏名思傅说,林间谈道谒丰干。挂冠神武当归去,自有夔龙辅可汗。”从这首可以看到,作为古典所抒叙的是蒋诩、傅说、丰干等人主动或被动式的归隐故事,形成一个古典群;而“十年潦倒功何在”,作为今典则点出诗人在随扈十年之后,依然“功名无成”而“潦倒”的现状,以及自身抱负难以施展的感慨。今典与古典之间形成的是因果逻辑关系,两者指向一致。再比如“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古典与今典之组构契合,如前文分析,也是同义勾连。

2.衍义的方式,汉代人物之典本来是一个意义集群体系,但诗人往往截取其中的若干枝节,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古典,并衍生出不同于原典之新意义。比如“我惭才略非良器,封禅书成不敢言”(《过云中和张伯坚韵》)。史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可见,“封禅书”作为古典,其情实与意味是丰富完整的。而耶律楚材在该诗以“一扫氐羌破吐浑,群雄悉入北朝吞,自怜西域十年客,谁识东丹八叶孙”叙写的是“萧曹勋业”未成之今典。这样,诗人就“封禅书成”之古典,选取仅其“天子异之”情节,而衍生出他本人壮志未酬之述意。

3.转义的方式,所选用的不是古典之原义,而是由古典原义所引申出来的转义。其典型诗作,如《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其二》:“莫忘天山风雪里,湛然驼背和君诗。”下有自注云:“予昨至沙井,乘牛车过前路,跨驼方达行在,偶得隔句一联云:‘牛车驰传,颇异相如驷马车;驼背吟诗,不似竹林七贤画。’成有是句。”其中“相如驷马车”,据《华阳国志》载:“城北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其所形成的古典义喻指志取功名。但在该诗中,耶律楚材自注称自己在西域跨驼行走,与司马相如乘坐驷马车有别,其所用之义为该古典之字面义,与该古典的常用义即比喻义是转义关系。

4.双关的方式,指被选用于诗作中的古典,在通常情况下只能显现单一的义项或含义,而在诗人的创作中,由于古典自身的多义性,或古典取义与今典当下语境义的错位,这时便能形成古典与今典的双关式组合。其典型用例为“龙庭”(亦作“龙廷”)这一古典,语出《后汉书·窦宪传》,其取义即指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亦指朝廷。如“尚期晚节回天意,隐忍龙庭且强留”(《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五首·其三》),从当时该诗所涉“狐死曾闻尚首丘,悲予去国十年游”的今典来看,“龙庭”当指蒙古少数民族政权,应非正统,诗人在此政权为“隐忍”,并与故国形成对比。“西征扈从过龙庭,悮得东州浪播名”(《过天城和靳泽民韵》)用例同此。在1229年所作《和杨居敬韵二首·其二》中诗人又说道:“诏下龙庭万国欢,野花啼鸟总欣然。熙朝龟卜符千亿,圣主龙飞第一年。”从“熙朝”、“圣主龙飞”等用词可知,所指之今典为窝阔台即汗位,则“龙庭”当指朝廷,耶律楚材承认了蒙古政权的正统性。其实,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耶律楚材诗作中所用“龙庭”一典,应同时具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朝廷之义,只是具体取义侧重不一而已,从而产生“一语双关”的效果。

在丁亥年(1227)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耶律楚材以古典契合今典的创作方式,以汉代人物题咏这一传统的诗歌载体,对其所亲历的相关历史事件、个人胸怀以及当下心态进行了重墨描绘,形成了古典字面隐含今典实指的叙事模式。耶律楚材诗歌中古典今典所包蕴的历史资料,及其所隐含的当年较为复杂矛盾的情思状态,共同构成其诗歌隐性叙事的重要内容。这种用古典契合今典的创作方式,非常清晰地揭示了隐性与显性两个层面的诗意,此即耶律楚材以汉代人物作显性抒叙,而以自己的见闻感悟作为隐性叙事。古典契合今典作为一种诗史互证的抒叙方法,也就构成了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一个重要层面。

(杨秀礼,上海大学中文系讲师)

Implicit Narration of Poems Devoted to Historical Figures in Han Dynasty by Yelü Chucai

Yang Xiuli

The year of 1227 is special for Yelü Chucain in terms of his life and thought.New Mongolian emperor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exter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with ten years of western expedition ended.He began to reflect on life when he returned to Yandu on emperor’s order to collect classical works.He wrote many poems in this year,dedicating to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Wang Zhaojun,Xiao He,Cao Can,Zhang Liang,and Jiang Xu.He used the stori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to allude to the happenings of his time,implying what he had experienced.This combination of past with present can be seen in his poems with his nostalgia for his homeland and desire to live in seclusion,forming the implicit narration of unique poetic style.

Poems Devoted to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Han Dynasty;Classical;Modern Classic;Combination;Implicit Narration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15ZDB06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古典
千年佳酿古典味 创新品牌“逆生长”
爱宠(古典油画)
古典精神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古典概型要点解读
求解古典概型常见错误剖析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