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华
广阔的文学——在华中科技大学“春秋讲学”中的演讲
余 华
《广阔的文学》这个题目其实是我在大概一两个月前应主办方的要求提供的演讲题目,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觉得我的演讲说不出文学的广阔性。今天上午想了想我下午要说什么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题目想错了,不应该用这么大的题目,这个题目是骗人的。但文学确实非常宽广,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包罗万象,什么都有。
去年9月份,我在罗马尼亚书展的时候有一个发言,我里面运用了这样一段话,我说:“当我们在一部小说里读到有三个人在走过去、有一个人在走过来,这已经涉及到了数学,‘3+1=4’;当我们读到树叶在飘落下来,这就涉及到了物理;当我们读到糖在热水里融化的时候,那就已经涉及到了化学。所以,假如文学连数理化都不能回避的话,它根本不可能回避社会或者政治。”我原来想用《广阔的文学》这一题目来谈谈文学的宽广性,它里面什么都有,但是发现说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文学里面有很多那种非常独特的描写,比如说夸张的描写,像希腊神话里提到宙斯对人类表示不满的时候,会用一种比较夸张的词语说“他想用闪电鞭挞整个大地”,这样的描写确实会让你觉得他是一个众神之神、众神之王,他的鞭子就是闪电,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你也觉得这个描写很有气势,这又涉及到了气象学,所以文学什么都有。我记得莎士比亚有一个剧本,但是我忘了具体名字,莎士比亚的每一个剧本都非常棒,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悲剧或者著名的喜剧,他的剧本都非常好,当然他的戏剧是有一个套路的。其中有一个剧本就是描写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被奸臣诬陷,国王误会了他,把他流放到一个没有人的荒岛上,他在那里孤独的生活,而且极其艰难。他的荒岛比《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还要可怕,里面到处都是毒蛇,所以后来他的眼睛就瞎了。当然,莎士比亚的喜剧最后都是正义战胜邪恶,国王幡然醒悟,发现自己错怪了这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于是派人给他下诏书,把他召唤回来,恢复他的官职。当那个人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荒岛上找到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给他念皇帝的诏书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在荒岛上生活了很多年。他是这样回答的:“诏书上的字,就算上面的每个字都是一个太阳,我也看不见了。”这是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语言,莎士比亚的才华就是这种夸张的才华,但确实非常能够表达出这个老人在享受了荣华富贵、又历经苦难以后的内心状态。当然李白也一样,他说“白发三千丈”,这也很夸张。我记得2008年《兄弟》在日本出版的时候,日本有一个评论家的一篇评论就是说“这篇小说很夸张”,但是在一个“白发三千丈”的国家里,这不算太夸张,这是日本人的一个看法。
虽然找不到笔,我脑子里还是想了一下下午究竟说什么,我觉得还是从故事开始讲。什么是故事?故事在文学中,我们说它是结构也好,或者说它是其他什么也好,它确实非常重要。那什么是故事?
在广阔的文学里,我们读到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故事。比如说我刚才说到,涉及到了数理化、涉及到了气象,当然也会涉及到社会。涉及到社会,我脑子里首先出现的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风波》。《风波》描写的是在当社会出现巨大变化的时候,处在社会边缘的一个农村——在绍兴这样一个地方,那个地方那些人的反应。整个小说非常的巧妙。你看鲁迅写得好像很随意,不像《孔乙己》那样讲究,但是它还是一部和《孔乙己》并驾齐驱的短篇小说。
《风波》一上来就是九斤老太在抱怨孙女六斤,都要吃饭了还在吃豆子,要把这个家吃穷了,然后她的孙女躲在树后面说:“这个老不死的。”接下来是七斤回来了,七斤回来以后就忧心忡忡,说皇帝好像要坐龙庭了。我估计就是张勋复辟的那个前后传到浙江绍兴,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现代互联网,更没有后来的微信这么方便。我曾经在一个收藏古玩的作家朋友家里看到他收藏的一个钱币,那个钱币居然是洪宪五年的。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是最短命的一个皇帝,可是在乡下人家居然以为他干了五年的皇帝,所以我觉得确实是消息闭塞。他早就已经死掉了,好多相对偏远的地方还认为他是皇帝,还是以洪宪的年号在坐龙庭。这里最妙的一点是什么?鲁迅关注的是辫子,这部小说关注的是辫子,尤其是赵七爷。七斤摇船去城里,他不想做田里活,他想到城里挣钱,所以到城里以后遇到革命军把头发给剃光了,但回来以后也不觉得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七斤嫂也还说辫子没了看上去还挺精神的。我记得后来一听说皇帝又回来了,没有辫子那就是要砍头的罪,好像八斤嫂和七斤嫂因此有一次吵架。鲁迅的吵架虽然写得很简洁,但还是写得非常好。
小说最妙的一笔就是赵七爷。革命军来了,他把辫子盘到头顶上;革命军走了,听说皇帝坐龙庭了,他就把辫子放下来。我觉得这一笔最妙。我认为鲁迅《风波》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赵七爷,而不是七斤。当然七斤是一个讲述者,他是从七斤的角度来讲的,是反映社会发生大巨变、亥革命胜利之后旧的势力反扑回来的这样一部大变革时期的小说。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赵七爷,我们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时期,我们又如何来掌握命运?谁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些立在潮头的人都未必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何况我们是一些随波逐流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赵七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辫子盘到顶上,同时又辫子放下来。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是如何来面对社会巨变时的应对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也是很常用的一个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这部作品里面最好的一部分。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灵魂,有时候灵魂是几个细节,有时候灵魂是一句话,有时候灵魂可能就是一小段的描写,它各不相同。涉及到社会巨变,用一部短篇小说把它表现出来,《风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也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但很多都是长篇小说了。当你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看到列文的片段的时候,你就知道当时的俄罗斯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了,因为列文是一个思想比较先进的地主,属于一个新兴地主。你再读到巴尔扎克的作品,当然雨果的作品不用说了,用莫言的话说,雨果的作品是属于时代感很强的作品,涉及到社会或者涉及到其他诸如此类的方面。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涉及到历史,当然像《风波》这样的小说里面同样也有历史,因为我们现在重新读的时候,它就是一段历史。它既是一个社会文本,又是一个历史文本,你再读一下它里面的人物对话,我觉得在过了那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在我们身边发生有这样的一些对话。
文学有一种很奇妙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巴黎街头,刚好是上下班的时候,太阳下山、天快黑了,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走路。而且当时我一个人在逛街,我的翻译还没有说好什么时候过来跟我一起吃晚饭,我就自己一个人在旅馆边上的大街上闲逛,突然我脑子里出现了欧阳修的一句诗——“人远天涯近”。当然也有人说这句诗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有出处,起码我知道的是有两个出处,但这个不用关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在武汉或者在北京在这样的一个大城市里,当你站在大街上看到所有的人在匆匆忙忙地走来走去的时候,你看看远处的山脉,那个时候真的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遥远,反而人和山的关系更近一样。那可是在元代、在宋代的人就已经有这种感受了,到今天仍然延续了下来,鲁迅也是一样。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能过时,鲁迅也永远不会过时。尤其是像我从83年开始混入文坛,在文坛已经晃荡了34年,我现在再看鲁迅嘲笑当时那些文人的杂文,我觉得现在比比皆是,就像是在写今天的那些文人,一模一样。包括我再读当年苏联时期的一个伟大作家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它里面挺有意思的。布尔加科夫是一个很特殊的作家,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他在斯大林时期受到了迫害,那么伟大的一个作家,结果最后穷困潦倒,冬天的时候裹着被子在莫斯科中央公园的椅子上睡觉,实在活不下去了,他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就是想要去做一个莫斯科剧院的导演,凭他的才华做一个导演还是委屈他了。他的信是这么写的:“想去做一个导演,假如你不同意的话,那我做一个副导演。假如你还是不同意的话,那能不能让我做一个拉大幕的工人?”布尔加科夫在那封信里的最后那句话依然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来,他说:“如果你还是不同意的话,那么我请求你,用任何一种你觉得合适的方式处置我。”斯大林后来还是给了他一份拉大幕的工作。斯大林后来对身边的人说:“狗,就要让它们饿,但是它要是饿过头了,它就会来咬你。”他是这么来评价布尔加科夫的。布尔加科夫就在那个情况下写下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基本上可以称之是世界文学领域里面的不朽之作、经典之作。里边有一段写当时的莫斯科文联的一些作家们互相之间的勾心斗角,当然都不是最出色的作家,出色的作家不屑于干这些。其中有一个作家获得了去黑海疗养一个月的待遇以后,他见人就说“我要去黑海疗养一个月”、“我要去黑海疗养一个月”。这三十多年来,这样的作家在我眼前晃过100个以上了。
虽然你读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还是会觉得他们深深地打动着你。这是我说的文学涉及现实、历史、数理化、气象等诸如此类的方面,所以文学就是一个广阔的文学,里面什么都有。然后我再谈谈历史的故事。
茨威格曾经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写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人类进程的历史事件。其中一个是拜占庭的陷落,“拜占庭的陷落”写的是当年苏丹率领土耳其大军如何攻打当时的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当然茨威格的描写带有很大的虚构,他在书里写东罗马人奋勇抗战等诸如此类的场景。最后眼看着苏丹感觉攻不下拜占庭准备率军退回,因为他率军包围城市,花那么大力气进攻拜占庭,他需要很大的给养,时间长了给养也有点跟不上。在他正要准备撤退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拜占庭有个凯尔波尔塔小门,这个小门当时是给皇宫里的佣人进出使用,东罗马帝国把整个拜占庭的各个地方都守住了,唯独忘了这个小门。结果土耳其人发现了这个小门,于是攻了进去,拜占庭就陷落了,人类历史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穆斯林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兴起。所以茨威格认为就是这扇小门改变了欧洲的历史,他也许是有依据的,他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看。
茨威格的思维很有意思,茨威格的思维就是人类历史的进展往往是一个被疏忽的小问题演变成了一场大的人类历史的变化。他说到当年拿破仑为什么战败,热爱古典音乐的人肯定都知道贝多芬有一个曲子叫《威灵顿的胜利》,如果你们听过卡拉扬的版本,就知道里面的大炮声在录音的时候是用真炮录的,《威灵顿的胜利》就是写拿破仑如何败给威灵顿的那场战争。当时拿破仑手下有一个叫格鲁希的元帅,其实他并不是当元帅的材料,但当时拿破仑手下那些能干的元帅基本上都已经战死沙场,剩下的就是像格鲁希这样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所以格鲁希成了元帅。拿破仑给了他一支部队让他守住一个要塞,自己率领部队去进攻,结果拿破仑中了威灵顿的埋伏。当时这位元帅已经知道拿破仑和敌人在激战了,他手下的副官们都坚决要求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救拿破仑,他就说:“给我一秒钟考虑一下。”其实不止一秒钟,茨威格说就是这一秒钟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格局。格鲁希又犹豫了以后,最后当他同意手下的人去率兵营救,他说:“我只能忠于拿破仑的命令,拿破仑让我在这儿,我就不能动,他告诉我没有他的命令我是不能动的。”格鲁希不灵活,因为他不是一个帅才,他应该适合和拿破仑在一起,在拿破仑身边,拿破仑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的这样一个人。但是由于拿破仑能够放出去独挡一面的元帅将军都已经死了,只能把他拿出去独挡一面,结果就导致了他的失败。当格鲁希觉得可以让手下的人去营救拿破仑的时候已经晚了,拿破仑在那基本上被干掉了,所以茨威格说就这几秒钟改变了战争的结局。但是我觉得时间应该比几秒钟长,那时候的战争应该没这么快结束。茨威格的故事确实讲得非常吸引人,这本书现在好像是叫《人类群星璀璨时》。茨威格这两个小说的故事的灵魂在哪里呢?就在于他知道应该如何把他的历史观融入到文学这样一个半虚构的写作之中,茨威格把他的历史观充分地放进了他的小说之中。
类似的故事非常多,我记得我还看过另外一种故事,也是一个历史事件,比如蒙田也会讲很多动人的故事。我很喜欢读蒙田的散文,他的散文写得平易近人,从来不用那种莫测高深的话来吓唬读者,他就是用一种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讲述人生的道理、社会的道理、世界的道理以及生活的道理。他曾经有一篇文章,我觉得真的是写得很好,是关于一个人对痛苦的承受力,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将军正在激战,由于前方战斗太激烈,前线减员很多,他就让身边的预备队上去,结果没多长时间预备队全部牺牲,在预备队牺牲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消息——他唯一的儿子在前线战死了。他根本无动于衷,继续把身边的士兵派上去打,战争太激烈了,根本顾不上那些。卫兵们也很快都牺牲了,最后他又把他的仆人们派了上去。当他听说一个跟他很亲近的仆人牺牲的时候,他的身体晃了一下,一头倒地,死了。蒙田是这么分析的,他说:为什么当他听到自己儿子死的时候他无动于衷,而听到身边一个比较亲近的仆人的死讯时崩溃了?是什么原因呢?当儿子去世的时候,他的痛苦已经到了极限,那个时候只要有一根轻轻的稻草就能把他击垮,他的仆人就是这根稻草。这就是蒙田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力。这个故事也讲述轻和重的关系。
当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当时我一直想要学习长篇小说的结构。可是长篇小说是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罪与罚》还算短一点的,尤其是像《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以后都一两个月了。因为我白天还要拔牙,当时是六天工作制,礼拜六还要上班,只有礼拜天一天休息,我还要写小说,所以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小说没有一两个月是看不完的。等终于看完了再去想它的结构,太复杂了想不起来,那个时候我就开始从音乐里面寻找结构。因为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叙述型作品,都是一种流动的作品,所以我开始去音乐作品里面寻找结构。尤其像交响乐的结构基本是固定的,当然也有一些打破这样固定结构的作品,了不起的作品也有很多,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未完成的作品往往成为伟大的作品。
后来我听到肖斯塔科维奇表现列宁格勒保卫战曲子的时候,我学会了什么是高潮。列宁格勒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那场战争极其艰苦,德国人都没想到他们连列宁格勒都打不下来。因为德国已经把波罗的海的海口封了,那边的陆地也都已经被德军包围,就他们在列宁格勒里,这些人吃什么德国人都不用去管,可他们的弹药源源不断。德国人当时的情报出了问题,他们不知道当时苏联有一个很大的兵工厂在圣彼得堡里。所以当时苏联人民在列宁格勒里砸锅送铁给兵工厂送进去,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在那里写下了《第七交响曲》,也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一个伟大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只有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才会写下这样的曲子。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看过《地雷战》《地道战》,里边鬼子进村时的那个旋律就是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里侵略者的脚步抄来的,也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动机借来的。那个声音是特别恐怖的一个声音,刚开始很轻易感受到巨大的德军排山倒海,有坦克有步兵在远处一点一点地过来,到最后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你感受到整个世界要被德国人毁灭的时候,这就是高潮。我是在《第七交响曲》里学到了什么叫高潮。
又回到刚才蒙田所说的儿子和仆人的关系,就是儿子的死和仆人的死给将军带来的冲击。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我知道在小说中不是那么容易把一个情节推向高潮,但更难的是在推到了高潮以后如何结束它,这就是轻和重的关系,肖斯塔科维奇教会了我这一点。当时我还没有读蒙田、没有发现蒙田,因为那个时候比较早,蒙田是相对晚一点以后才读到的。最后当你感觉到声音巨大无比,感觉到自己被笼罩甚至要被毁灭的时候,突然一首非常优美的俄罗斯民歌出现了,你感觉到就是那么一个轻轻的声音立马把侵略者的脚步打垮了。所以当你在叙述一个文学作品把它推向高潮的时候,那肯定是变得越来越重的时候,你在结束它的时候,要很轻地来结束它。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轻”比“重”还要沉重,就好比前面蒙田所说的儿子的死讯已经把将军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仆人的死讯只是一根稻草把他给压垮了。当然蒙田有很多很美好、有意思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让人读了以后掉眼泪。
在我读到的故事里,有两个故事,应该有三个故事,还有一个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它们能够体现出什么是人性的力量。一个是蒙田在他小说里面写的。当时德国因为公爵多,并且都各自为政,所以有很多城市,当时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率兵包围了他的仇敌巴伐利亚公爵的城堡,他们之间深仇大恨,前面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就不说了。康拉德三世要置巴伐利亚公爵于死地,巴伐利亚公爵提出的所有投降条件他都不答应,而且他要把里面所有人都杀光。但他还是一个有人性的皇帝,他说:“女人和孩子们可以离开,而且女人们可以带走她们想要带走的任何东西。”在他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后,第二天女人和孩子们要出城了,城门打开,他让士兵让出一条路来,结果发现城里所有的男人都趴在他们妻子的肩膀上,所有的妇女都背着男人出来了。这个时候康拉德皇帝感动落泪,饶恕了巴伐利亚公爵。这是一种人性的力量。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大概十年前或八年前,我去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耶路撒冷有一个山头全是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馆,不同的纪念馆,每一个纪念馆你看了以后都是极其的难受。其中有一个很小的纪念馆,就像个小教堂一样,进去以后是黑的。它有一个像夜空一样的黑圆顶,很多人的名字像星星一样在穹顶上不断地闪现出来,然后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在轻声地念着一个一个名字,都是在纳粹集中营、大量都是在奥斯维辛里被屠杀的孩子们的名字。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学一学犹太人,他们每一个死难者都有名字。整个山有不同的纪念馆,有很多很多纪念馆,有一个最大的纪念馆就是写二战时期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史,它里边的雕塑作品也是非常好,你看了以后都会觉得很震撼。到了最后就是一群名人名言,是所有拯救过犹太人的一些人的名人名言,都是一些很著名的人物。我的以色列希伯来文翻译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意思,我全部听下来以后,我印象最深、最令我难忘的不是一个名人,也不是一个教授,就是一个波兰的没有文化的不认识字的农民。二战期间,从波兰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把两个犹太人藏在他家的地窖里,一直藏到二战结束他们才出来。所以当以色列建国后,他们把他也当作英雄请回了以色列。当时他的那句话最让我难忘,那就是人性的力量。当时肯定是以色列的记者问他,我不知道怎么问的,可能问的是:是什么促使你要救他们?他说的真好,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人是什么。”我当时听了这句话以后非常震撼。对他来说、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他可能真的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但是他知道是人他就应该去救,所以这是人性的力量。当然也有反过来的,也有用另外的方式、另外的故事来讲述人性的力量。我今天主要是讲故事,什么是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当时年轻时读《圣经》的时候,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什么都不是,我是把《圣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来读的,而且至今为止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假如现在还有人要我选择,说“你只能选择一部你认为最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我会说:“那就是《圣经》。”《圣经》里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因为读的时间比较久远我已经忘了,但是故事的内容我给记住了,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力量在什么地方。这个故事讲到一个富人,我不知道在《圣经》里是怎样称呼他的,就是他有多少头羊。《圣经》里计算一个人的财富都是用多少头羊来计算的,羊就好比是银行存款似的,这个富人有好多头羊,还有一个小城堡,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突然他厌倦了,他想带着他的妻子孩子们去远游,于是就把他所有的羊羔和羊还有他的小城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一个仆人,然后他就走了。他在外面大概漂泊了大概十来年,突然落叶归根,身体也不好了想回家,他就让一个仆人去通知帮他看家的仆人,让他准备一下,他要回来了。结果过了段时间消息传来,说原来你信任的那个仆人把你派去的仆人杀了,他们告诉富人:“那个看家的仆人已经背叛你了,他已经把你的财产据为己有。”富人根本不相信。我觉得《圣经》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纯洁,但故事又讲得如此的激烈。他又怎么呢?他就责怪自己说:“我不该把一个笨嘴笨舌的仆人派去。”然后他就派了一个他很喜欢的、并且跟看家的仆人关系不错的仆人去通信。他说:“前面那个仆人肯定没有说清楚,只要这个仆人去就能说通。”这个富人根本不会去想那个仆人是否已经背叛了他,他脑子里没有这样的想法。结果这个聪明伶俐的仆人去了以后也被杀了,他还是不相信,他说:“还是我错了,我应该派我最疼爱的小儿子去,他只要一看到他,他就知道我是要回来了。”所以他把他最喜欢的小儿子派过去,又被杀了。《圣经》里讲述一个人内心的纯洁、人性的纯洁能够讲到这个程度,但是当他愤怒的时候他就知道那个仆人背叛了他,当然故事最后他率领他的人打过去,背叛他的人被处死了,这就是结局。但是故事的前半段,《圣经》里在讲述人性纯洁的时候确实令人感慨,但是当他爆发以后,他的力量是谁都无法阻挡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我觉得应该再换一个故事了,我再想想应该讲些什么样的故事,讲一些不那么现实的故事、不那么历史的故事。这个世界发展到今天,文学出现了很多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写实的,有些故事是历史的,有些故事是荒诞的,还有些故事是神话的,诸如此类有很多的故事。
我想讲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现代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里重要的地方比较现代。法国已故女作家尤瑟纳尔有部短篇小说写到了一个中国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你读起来完全是法国人写的,就不像是中国的话。故事里有一个名扬天下的画师叫王佛,他画的画能让皇帝看了以后都想拿自己的江山去换他纸上的江山,就是如此的吸引人。尤瑟纳尔作为一个法国人,她把东方传奇化了,把东方写成了一个传说。这是一部短篇小说,所以很多情节尤瑟纳尔交代的不多。她写到王佛有一个徒弟叫林,林出身于一户殷实人家,是一个地主,有很多田产、很好的宅院,然后父母为他娶了一个门当户对又极其美丽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也非常恩爱,林的父母很放心,后来相继去世。这就是尤瑟纳尔给的一个很简单的交代。林确实跟他的妻子非常恩爱,两个人天天相守在一起,读小说的感觉好像就是两个人一秒钟都没有分开过。结果王佛来了,林拜他为师、跟他学画以后,他忘了自己妻子的存在,他的妻子就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在一个月光的晚上,林的妻子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又是法国人的想象。尤瑟纳尔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说林的妻子的长发跟绳子缠绕在一起。这还不重要,因为林的妻子穿着一身白裙吊在那棵树上,尤瑟纳尔用这么一个描写说:她看上去比生前更修长。我当时读完这句话以后觉得阴森森的。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她能够知道人在这个时候该描写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就一句“修长”。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地方,她最厉害的一笔还在后面。后来林很伤心地把妻子埋葬,然后就干脆离家、跟着王佛周游江湖,最后去了朝廷。皇帝要王佛画画,王佛说他现在不想画就拒绝作画,皇帝很生气要派兵杀王佛。这个时候林正好站在旁边,林挺身而出,结果皇帝的卫兵一刀就把林的脑袋给砍下来了掉在了地上。然后王佛就完全被林的脑袋砍下来以后、脖子上流出来的那些血给迷住了。他是个画家,对颜色有种迷恋,那种红色在他的想象中无限放大。有一个画家叫康定斯基,他说红色在想象中是无限大,他的意思就是指这个意思。这个时候王佛就同意画画了,他开始画大海,大海画完,海水就从画里面流到了宫廷上,皇帝坐的比较高,水开始淹到大臣们的脚上。然后又画了几只海鸥,海鸥也开始飞了。最后他又在远处画了一条船,画了那条船以后,船越来越近,这个时候水已经淹到了大臣们的胸膛,他们发现林和他的师傅王佛两个人都不见了,去哪里了?在那个船头。林的头又回到了他的脖子上,他们站在船里面,过了一会儿船开始远去了。尤瑟纳尔了不起的一笔是什么?就是她给了一个道具,这个道具是非常重要的,她写到船再过来又走远、林跟他师傅一起站在船头的时候,林的脖子上“围了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我当年读到这一句时我颤抖了一下,我觉得这个作家太伟大了。为什么呢?你把头给割下来再重新安上去没关系,小说你是怎么写都可以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要给它一个现实依据,她给他的一个现实依据就是“血迹未干”“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所以往往从这一小笔就能看出谁是伟大的作家,谁并不是伟大的作家,其实就在这种细节之处。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最后这条红色围巾。
很多了不起的作家,他们都有这个功力,他们知道小说到了什么时候他们应该怎样处理,像我前面说的鲁迅先生的《风波》。不要小看《风波》,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赵七爷的辫子盘上盘下,如果我们光去研究这个“辫子盘上盘下”给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所带来的这么多年来的苦难历史,能够写出厚厚的一本书来,凭的什么?别人可能认为赵七爷是个滑头,但是我认为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生存的写照,所以尤瑟纳尔也是在这种地方展示出她那种非常奇特的力量来。
有很多很多作品,可能我们读的时候不在意,我说的就是讲故事。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孙悟空是七十二变,二郎神比他多一变,所以孙悟空变不过他。斗法很精彩,写他们变成什么、变成了什么,作者的技巧在于哪里呢?就是每次当他们变身的时候故意让他们两个露出一些破绽,如果真的变得那么完美的话,斗法就没法打下去了。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吴承恩在写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孙悟空是什么东西?孙悟空是草根,是一块石头变来的,跟一群野猴子一块混。二郎神是什么?二郎神是贵族,是从天上下来的。孙悟空最后变成了一种鸟,我记得那种鸟应该是叫花豹,就是鸟中最淫贱的一种,我的理解是鸟里面开妓院的。当他变成这种鸟的时候,二郎神说我不跟你玩了。就是你变成狗也好、变成庙也好、变成鱼也好,我都跟你打,但是你变成这种青楼里的东西,那我不跟你玩了,二郎神就不跟孙悟空打了。从这一笔也能看出来,当一个好的作家在写故事的时候,他会时刻考虑到人物,而且我相信吴承恩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他不会事先去构思。因为我觉得当你故事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去完成这个叙述,你会非常准确地把这种叙述表现出来。我觉得是写作的磨练,写作写多了以后,就好比你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人和事以后,有一件什么事情发生,你第一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能做出你自己的判断一样,在写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当你写到这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有一个很准确的判断,就写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美好的故事,很多很奇妙的故事,文学太广阔了。
最后一个故事我来说一下,西方美学里有一个叫“最后的作品”,其实在我们中国美学传统里就是“绝唱”,以绝唱来结束。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在我们海盐县的一个图书馆里第一次发现了笔记小说,跟这个图书馆比那个图书馆简直就不叫做“图书馆”,那个图书馆的书我觉得就跟我现在家里的差不多。因为文革的时候没有笔记小说这样的书,我开始读笔记小说,读到一个故事至今令我难忘。那个故事里面出现了干宝,就是写搜神记的那位,但
是我忘了皇帝是哪个了,学历史的肯定知道。听说有一种什么鸟在清澈的水边,喜欢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翩翩起舞。那鸟有长长的腿、长长的脖子,翅膀又很大,所以跳舞的时候舞姿很优美。皇帝就让干宝找人去把鸟捉来,那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弄到了这么一只鸟。把鸟弄进了皇宫,给它“影后”的待遇,给它好吃的、好喝的山珍海味,半年下来这只鸟根本不跳舞,就是不跳舞。它就在那里呆着,而且日渐消瘦。皇帝很不高兴,最后又是干宝给他出的主意,说:“它是要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才能跳舞,我们应该给它面前竖一面铜镜,它就会跳了”。皇帝觉得有道理,就竖了一面铜镜。这只鸟是每天都要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起舞的,半年没有跳舞,突然看到铜镜里的自己,翩翩起舞,连跳了三天三夜,然后气绝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