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曲艺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2017-11-13 15:03董耀鹏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曲艺交流艺术

董耀鹏

中华曲艺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董耀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最终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作为最有力的支撑。开展有主题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外交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曲艺承载着中华的悠久文明,深刻地影响并培育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对外展示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能够扮演好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角色。在中国曲协的主导下,曲艺对外交流蓬勃发展,有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美学风范。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曲艺对外交流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提升曲艺自身的传播能力,构筑中华曲艺走出去的强大阵地。

中华曲艺 文化走出去 文化外交 中国曲协

今天,由于高新科技造就的互联互通,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同时,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族群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的特征更加凸显。在全球互联互通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宏阔视野下,深入探讨中华曲艺艺术走出去的战略选择这一富有挑战性、时代性的研究课题。

一、文化外交凸显出独特优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作为最有力的支撑。任何一个大国有尊严的存在及其崛起发展的轨迹,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过程。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开展有主题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外交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

1. 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得到国际确认并在实际中广泛运用

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来说,“形于中”和“发于外”同等重要。建设文化强国既要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更要做好对外展示、推广传播的关键工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走出去已势在必行,文化外交在国家外交总体战略中愈发显露出其独特优势。文化交流成为国家外交工作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特别提到各国使领馆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间之经济、文化与科技关系”。相比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等,文化外交具有高度的“和平性”和“柔软性”,更易于被目标国所接受,因而能有效地起到传递思想、增进了解,促进合作、维护利益,塑造形象、树立威望的作用。随着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国家的对外政策之中,文化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军事外交、经济外交等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实现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重任。中国的外交实践充分证明,文化交流交往比其他任何手段更有利于消除疑虑和隔阂,加深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外交因新时期实施的外交战略而拥有广阔的作为空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保持我国外交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基础上,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确立了行动指南,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特色、新风格、新气派。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他鲜明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国家确立的重大外交战略及其政策,为我国提供了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使柔性外交手段有了可以更好成长的空间,文化外交大有可为,我们应当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宣传,广泛开展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认同。

3. 中华曲艺在文化外交中应该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承载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长期接触交往必然会对外交领域产生渗透性的广泛影响,往往起到政治、经济、军事难以达到的作用。发展新时期的国家外交,必须积极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更大范围更多场合更广舞台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一,中国价值观念支撑起中国自信,而曲艺艺术是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路径。传播中国价值应充分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曲艺在国内深受人民喜爱,在国外也受到广泛的欢迎,原因在于它注重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展示出来、传播出去。中华曲艺具有接地气、亲百姓、重生活的特点,说书唱曲劝人方,曲艺精品力作特别是不朽之品传世之作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从弘扬中华民族“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优秀传统,到展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无不体现着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价值追求,这与各国人民追求的和平发展理想目标是一致的。曲艺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璀璨的明珠,是文艺界的轻骑兵,善于运用多种形式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塑造中国形象,是让一个立体多彩、文明进步、民主和平、繁荣发展、开放共赢的中国,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的重要文艺形式。

第二,色彩斑斓的曲艺艺术能够扮演好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曲艺承载着中华的悠久文明,深刻地影响并培育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展示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众所周知,曲艺是以说唱为主要特点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我国的先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曲种形态多姿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五百多个曲种,目前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曲种多达一百余个。中国曲协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民间文化交流的方式为国家外交做着独特的贡献,曲艺艺术传播脚步已经遍布了世界五大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不断把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推高。近年来,中华曲艺海外行展演中还吸纳外国人中的“中国通”担任独立评委,邀请外国年轻人用纯熟的中文表演曲艺节目。可见,曲艺艺术在国外具备生长的空间,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第三,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为曲艺在文化外交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人际资源和桥梁纽带。中国有13亿人口,随着经济的“走出去”,中华儿女也在加速走向全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践行。海外的华人华侨虽然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有代际和地域差异,但他们尊崇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爱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民风。曲艺艺术因其浓厚的民族特征,不但有利于加强华人华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炎黄子孙塑造族群认同的文化土壤。实践表明,海外华人华侨是我们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同时,中华曲艺文化也会逐渐影响和点滴渗透到西方社会。当下,我国正在努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积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有效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作为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中国曲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政府主导、民间交往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模式,不断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巴黎中国曲艺节”“德国—中国曲艺周”“新西兰新春同乐日”等品牌越做越大、越叫越响。这其中都有众多海外华人的贡献,今后的曲艺民间文化交流还应继续紧密联系海外华人和华侨社团以及中资机构,依托他们深化曲艺海外交流与合作,将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传播出去,使之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文化理念。

二、中外说唱艺术发展及国外对中华曲艺的研究

说唱艺术是包括说、唱、表演等多元素在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说”是“讲节奏、讲韵律、蕴含着音乐因素的说”,“唱”也是指“蕴含着说话因素的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又说又唱、只说不唱、只唱不说、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等不同形式,在实际表演中具有很强的叙述性、口头性和现场性。相较于音乐、舞蹈等其他以模仿为起因的艺术,以语言为基础的说唱艺术的发端和形成要晚一些,但是随着历史传承、管理教化、互相交流、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在需求,讲历史、说故事、述道理、谈笑话的说唱艺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1.中华曲艺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曲艺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遥远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注》等上古神话,还是长篇叙事诗《诗经》以及各类寓言,都是经过长时间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经后人整理而成,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随后,在商周时代,宫廷中出现了负责讽谏娱乐的瞽矇俳优,也是以说唱为主要表演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了说唱体的长篇叙事诗,如荀子的《成相篇》等。发展至唐代,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中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外来佛教带来的散韵组合演唱故事的“转变”,直接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正式形成既有说表又有唱诵的形式。历经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不断发展成熟、盛行繁荣,最多的时候有千余个各类。近代以来,传统说唱艺术在社会动荡中步履蹒跚。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统称为曲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华传统说唱艺术发展的全新阶段,使古老的说唱艺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近70年间,迎来了中华曲艺亘古以来大发展大繁荣,不仅铸造曲艺新的辉煌,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声、评书、山东快书、京韵大鼓、绍兴莲花落、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一批被国人熟知喜爱的曲种,在以侯宝林、吴宗锡、刘兰芳、姜昆、盛小云、籍薇等等为代表的几代曲艺家的精彩演绎下,逐步登上世界艺术殿堂,走进海外观众视野,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

2. 国外说唱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和中国曲艺艺术一样,国外说唱艺术最初也是以口头流传的史诗、神话、叙事歌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是,国外并没有将五彩缤纷的说唱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进行归类,而是将其作为斑斓艺术星空中的独立个体,或是划入“诗”和音乐的范畴。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存在以吟唱史诗为职业的游吟诗人,著名的《荷马史诗》就是一些游吟诗人将希腊人在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胜利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并历经几个世纪的不断增益和修改而成。除了游吟诗人,古希腊社会还有一种职业说书人,他们走村串乡、在集市上讲述种种娓娓动听的故事以换取微薄的报酬,被称之为“阿雷托劳戈斯”或“伊昔科劳戈斯”。古希腊初期的戏剧,最初都含有大量的说唱因素,主要是通过叙述性的歌队合唱词来讲述故事,后受亚里士多德《诗学》对代言体戏剧的推崇影响,西方戏剧中演员逐渐增多、歌队逐渐弱化至消失,西方这些以叙述体为主的艺术逐渐被完全的代言体戏剧所取代。也许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叙述为主的说唱艺术逐渐式微,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兴起,涌现出一些说唱艺术,如美国的cross-talking、story-telling等等。cross-talking,即“两个演员之间幽默的对话”,和中国传统的相声艺术类似。Story-telling,即“说故事”,和中国传统说书类似,其内容涉及普通小说、浪漫传奇、科幻故事、童话传说、地理历史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依靠电台广播曾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了电视,又逐渐消沉下去,直到20世纪80年代,说唱艺术又重新活跃起来,不仅成立了“Storytellers Association”(美国说书人协会),还定期出版会刊、通讯,频繁组织说书人演出,并进行电视台转播,扩大社会影响。近年来,冰岛通过说唱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自己民族史诗冰岛萨迦,叙述民族传奇和英雄故事,广受民众欢迎。此外,西方广泛流行的“脱口秀”节目等也可纳入到说唱艺术范畴内。

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中国周边地区,无论是韩国、朝鲜、日本,还是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还有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受地理位置乃至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国家与中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也深刻体现在说唱艺术上。比如,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的传播推广,主要依靠说唱艺人或吟唱诗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除了民族史诗的说唱,日本还有类似于评书的讲谈、类似于单口相声的落语、类似于对口相声的漫才等,韩国有类似鼓词的盘索里,老挝和泰国有民间说唱Maw Lum(和我国壮族“末伦”艺术相近),越南有表演唱嘲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冬不拉弹唱,吉尔吉斯斯坦有阿肯弹唱等。这些说唱艺术除了落语、漫才、能乐、盘索里、Maw Lum等,很多都没能在广大的民间社会继续流传,被各国列进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印度,与古希腊一样,不仅存在着职业的史诗吟唱者,产生了《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样的长篇史诗,还有着以讲述故事为主的职业表演者,虽然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会插入吟唱,但故事的主要情节则主要是以散文形式来叙述的。在公元一、二世纪成书的早期大乘佛经《神通游戏》中,提及少年释迦牟尼精通各种技艺,其中包括“乐器、舞蹈、歌唱、吟诵、故事、俳谑、软舞、戏剧、摹拟”,可见讲故事在那时就已经成为一种技艺。

中东以及非洲地区的历史上,也大量存在着传统的史诗吟游或是弹唱。如伊拉克的木卡姆说唱、阿拉伯的玛卡梅说唱;其中,木卡姆还广泛流布于伊拉克、阿拉伯、土耳其等以及我国新疆地区,通过音乐旋律来表现爱情故事、英雄事迹或纯粹抒情等,伊拉克木卡姆还包括即兴唱段。玛卡梅主要产生、流传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地区,现仅存哈玛扎尼与哈里里两位大师合作的共一百余篇说唱文学。在阿拉伯地区巴勒斯坦还有希卡耶说书木赛姆牧民大会。在非洲,“历史很大一部分是用说唱的形式传下来的”,自古就有民间说唱师“格里奥”(Griot),讲述着黑非洲的历史故事、部落传奇以及各类寓言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在马里和几内亚等国家喻户晓的史诗《松迪亚塔》,这是一部记载和歌颂马里帝国开国皇帝松迪亚塔创建马里帝国的长篇史诗。“格里奥”还广泛存在于政治、外交、司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代的非洲,国王与大臣的见面都是通过“格里奥”说唱在中间传话,向青年人传授祖先的生产知识与先贤生活哲理、为新生婴儿取名举行仪式,也都通过“格里奥”说唱来进行。到了现代,“格里奥”在政治、外交、司法等方面的作用逐渐消失,专业“格里奥”减少,在婚丧嫁娶等民事仪式上的说唱则逐渐由妇女替代“格里奥”。

3. 国外对中华传统曲艺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备受瞩目,国外学界也兴起了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潮。中华传统说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影响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受到众多关注。

日本学界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研究比较早。明治维新后,狩野直喜、仓石武四郎、青木正儿等开始对中国说唱文学进行探讨,成为日本研究中国说唱艺术的第一代学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诸宫调的研究。稍后,还有冈崎由美、泽田瑞穗、波多野太郎、上田望早、矶部彰等长期专注中国说唱艺术研究,在宝卷、子弟书、道情、弹词、木鱼书上有所建树。其后,还有以井口淳子为代表的汉学家,来到中国实地对中国说唱艺术开展田野调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国外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研究,除日本外,俄罗斯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俄罗斯汉学家如伏·瓦西里耶夫等从18世纪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有关中国说唱文学资料。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除日本外海外收藏中国说唱艺术文献最多的国家。但是,俄罗斯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研究起步并不早,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正式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汉学家代表是李福清、孟列夫、古列维奇、司徒洛娃等,其中司徒洛娃1960年还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学;汉学家李福清曾全面、系统地调查过俄罗斯所藏的中国说唱艺术文献资料。另外,还有白若思等新生代的汉学家。

欧美各国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研究也比较重视,在英国、法国、美国、荷兰、丹麦、挪威、捷克、意大利等国的公私藏书机构藏有较为丰富的中国说唱艺术文献。欧洲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研究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研究较为突出的汉学家代表有英国魏礼,法国戴密微,捷克普实克、米列娜·维林格罗娃,荷兰伊维德、施舟人,丹麦易德波等,这些人主要致力于变文、诸宫调、宝卷、台湾歌仔研究,其中易德波主要研究扬州评话。北美地区的研究虽然晚于欧洲,但是后来居上,美国学界早在1969年成立了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并出版多期《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论集》, 主要的学者有梅维恒、欧大年、白素贞、艾伯华、赵如兰、白卓诗,加拿大有石清照等。其中,白素贞主要致力于评话研究,曾多次到北京、苏州考察,还曾为金声伯口述、金少伯整理的《白玉堂》一书写过序言,并将唐耿良的评书《三国》以录像方式记录下来。赵如兰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女儿,曾担任美国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会长,主要对单弦等有着深入研究,曾到北京、兰州调查京韵大鼓、单弦、兰州鼓子词等,为中国说唱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做了许多有益和开创性的工作。另外,一些学者还曾向中国著名曲艺家学习说唱艺术,如白卓诗曾拜天津艺人王毓宝、陆倚琴为师,学习说唱艺术。石清照曾于1956 年至1960年间到台湾,师从大鼓名家章翠凤学艺,至20世纪80年代则到大陆地区进行学术考察,先后向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取经学习。此外,澳大利亚学者马兰安、柳存仁等学界人士也比较关注中国说唱艺术。

值得提出的是,敦煌说唱文学作为直接影响推动中国曲艺艺术形成发展成熟的“转变”艺术的现存珍贵文本,尤为国外汉学家重视,上述狩野直喜、孟列夫、魏礼、戴密微、梅维恒等都是敦煌学家。

综上所述,说唱艺术是世界各国共同所有的一门艺术,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伴随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曲艺作为世界说唱艺术星空中不可或缺的一颗明星,具有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全球化的强劲脉动,中华曲艺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并因其在世界说唱艺术大类中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及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与人民大众中的特性,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三、曲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历程

长期以来,曲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在中国曲协的主导下,以曲会友、传艺世界,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接触、认知中国曲艺,让越来越多的“老外”对中国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有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美学风范,提升了中国曲艺艺术的国际吸引力传播力,坚定了中国曲艺界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近十年间,中国曲协组派了74个团组、1008人次分赴世界各地开展民间文化交流,足迹遍及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六个大洲的32个国家和地区(97个国家和地区次),三十余次接待日本、新加坡、法国、加拿大等国外艺术家来华交流或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幽默艺术周等国际性交流展演活动,与海外合作方开创了新加坡中国曲艺精品汇演、日中友好“笑语欢歌”展演和日本“中国曲艺的魅力”鉴赏、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德国中国曲艺周、国际幽默艺术周、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等多个曲艺交流品牌,有效在境内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对港澳台地区的曲艺交流。

1. 以中国曲艺为载体,充分展示曲艺的独特魅力,努力扩大曲艺的国际吸引力

近十年间,随中国曲协代表团走出国门的曲种达到近40个。相声、小品、快板、评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二人台、二人转、山东琴书、陕北说书、河南坠子、上海说唱、独脚戏、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浙江绍兴莲花落、四川清音、四川谐剧、福建南音、伬唱、答嘴鼓、广东粤曲以及内蒙古说唱、朝鲜族盘索里、哈萨克冬不拉弹唱等各地方各民族的曲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捧与喜爱。这些曲种很多是外国观众所不曾了解和熟悉,甚至是头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进行表演。不论是幽默诙谐的说,还是优美动听的唱以及妙趣横生的演,都尽展中国曲艺的魅力和风采,让众多海外观众竖起耳朵聆听、瞪大眼睛观看、静下心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幽默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人积极向上向善的为人处世态度以及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与勃勃生机。通过在海外举办曲艺专场展演,中国曲艺的海外吸引力越来越大,金发碧眼的曲艺“海粉”也越来越多,很多外国人不仅喜欢看曲艺,还开始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和中国曲艺的表演,甚至亲自登台参加展示。

2. 着力打造品牌项目,切实丰富交流的内容与形式,逐步增强曲艺的国际传播力

多年来,曲艺精品汇演、笑语欢歌展演、国际幽默艺术周、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等一系列曲艺交流品牌活动和重点项目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为外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界和观众搭建起了近距离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有效平台。尤其是巴黎中国曲艺节,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让外国艺术家参与中国传统曲艺表演,不仅吸引了艺术之都——巴黎的诸多艺术大家,也为中国曲艺在法国培育了大批坚定的粉丝和热情的追捧者。戴梦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从第一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看起,中间虽偶有缺席但却从未放弃对中国曲艺、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因为曲艺,他来到了中国;因为曲艺,他开始学习汉语;因为曲艺,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个来自中国云南的美丽姑娘;还是因为曲艺,他穿起了长衫、说起了相声。德国的倪克和柏仁睿亦是如此,当他们穿着中国传统服装、在台上打起快板时,舞台下不仅仅是热烈的掌声,更多的是对他们和对中国传统曲艺的赞叹。

2015年,中国曲协启动了中华曲艺海外行这一国家级重大工程。除在海外举办曲艺专场展演外,还将曲艺讲座、艺术沙龙等内容和形式纳入交流活动,让更多国家的“老外”在剧场里、课堂上、咖啡厅里看到了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中国曲艺,品尝到独特的中国文化大餐,更让艺术界和学习艺术的外国学生、海外华人华侨后代有了与中国艺术家对话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重新点燃了很多以前不愿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侨二代、侨三代对祖籍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在这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和华人华侨的带动下,中国曲艺在国际上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宽、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

3. 以西方主要国家为桥梁,持续扩大中国曲艺的世界朋友圈,不断提升曲艺的国际影响力

巴黎中国曲艺节和德国中国曲艺周的成功连续举办,为中国曲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良好的区域辐射作用。现在,中国曲艺已经被带到了英国、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其他十余个欧洲国家,同样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与喜爱。爱尔兰和卢森堡更是表现出了对中国曲艺艺术交流活动的强烈热忱与热切盼望,因为通过交流,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看到了中国人渗透到骨髓里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与豁达开朗、温和内敛的气质。

中国曲艺的海外传播推广可谓遍地开花。现在除了南极洲外,展演交流活动已经遍布其他六个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尤其是在以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主要国家中,中国曲艺亦盛开出了朵朵璀璨的牡丹,并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近两年,中国曲艺已逐步深入南美洲国家开展交流展演,结交到了更多的新朋友,曲艺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应该说,曲艺民间对外交流以国家战略为指导,有效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柔性外交作用。比如,2016年,中国曲协代表团首次到访与我国未建交的中美洲国家—巴拿马,除两场正式展演外,邀请巴拿马文化部门的官员与代表团进行联欢,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当巴拿马的官员看过中国演员的表演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场活动)让我对中国人、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中国。现在巴拿马和中国还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与当前两国各领域愈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现状不相适应,希望两国能加快正式建交的步伐,以让两国人民更好地享受到彼此交流合作的成果。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曾被世人誉为美谈;未来,很难说不会出现“曲艺外交”的美名。有效的文化柔性外交靠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而曲艺这种最接近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现实、最易为人接受的艺术形式也正在发挥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用中国人的笑声对话全世界、用中国式的幽默连接海内外。

四、曲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战略选择

随着中华曲艺海外行工程大力实施,对外民间文化交流获得了良好效益,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必须有效应对。

第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尖锐复杂,对提升中华曲艺竞争力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各国之间合作、发展、交流是大势是主流,然而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冲突也不乏其例。特别在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过程总是伴随着搏弈交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和文化安全,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而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战略、创设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品牌,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和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品牌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和娱乐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是如此,具有重大的不可估量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因此,中国需要有自己特色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需要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着眼和入手,坚定文化自信,对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中华传统价值理念和秉承中华审美风范的曲艺艺术予以特别关照和鼎力扶持,大力培育中华曲艺走出去的品牌,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渗透面和辐射力。

第二,在国外可以长期依托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机构和团体组织不够多,需要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构筑中华曲艺走出去的强大阵地。华人华侨对中华的文化归属感和亲切感使其成为我国对外民间文化交往的热心支持者和有力的传播纽带。以中国曲协为例,组织对外曲艺交流大多依托当地的华人华侨组织和团体机构进行,特别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有许多在不同领域事业有成并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杰出人物,对曲艺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然而,这些组织和团体机构往往都是比较松散的,在接待服务和组织展演、策划推广等方面的能力相对业余,使曲艺对外交流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仍有挖潜和提升的空间。因此,亟需专业的组织或者机构来综合协调当地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中国曲艺的宣传、介绍、传播与推广,持续不断地进行积极互动交流。目前,我国驻外组织和机构主要有驻外使领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对外广播电视网络、海外中资文化机构及中国企业驻外机构等,应争取他们给予最大的指导、支持、合作。同时,应把更多的眼光聚焦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公司、旅游企业和传媒集团,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式与之开展有针对性的互惠互利合作,整合利用好华人华侨社团、驻外组织机构和所在国企业集团各方力量,构筑走进去的桥头堡,使曲艺能够逐步融入当地的演艺市场,进入主流社会并赢得多数受众的接受与喜爱。

第三,依据各国受众的文化和心理及审美特点进行精准传播,需要做好系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努力提升曲艺自身的传播能力。各国受众对曲艺的接受程度,考量着曲艺对外交流的价值意义和实际效果。然而,由于曲艺本身的说唱方式以及各国文化不同、受众群体差异等客观因素影响,实现互通信息、调动情感、交流思想、增进了解、缔结友谊的预期目标还需要一个持续努力的渐进过程,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受众进行系统性调研和深入分析,对中华曲艺走出去进行战略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从国家地区维度看,在继续巩固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交流传播效果的同时,仍要持续把欧美主要国家、俄罗斯和地区性大国作为未来交流的战略支点,切实把非洲和西亚作为重要突破口,围绕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曲艺讲述中国与各国间友谊、讲述中华和合共生的传统、讲述中国愿与各国人民一道共促世界的和平发展。从受众群体和阶层维度看,既要把相关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工商企业高管、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阶层作为重点目标人群,也要深入到草根群体,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既要丰富传播手段以让外国观众近距离接触并认知中国曲艺,也要拓展推介方式以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还要用原汁原味的乡音乡愁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些都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前期宣传运作、演出曲种节目设置、演员配备、交流方式、场地选择、事后总结等各方面需要努力做到精准传播、有效推广,从而实现中华曲艺在海外的真正落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处于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国,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中国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各国也正展现出积极的姿态拥抱和接纳崛起的中国。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进行双边多边交流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交往的地位不可替代,方式不可替代,作用不可替代。结合中国曲协近十年来开展对外民间曲艺交流与合作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做法,在操作层面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凝聚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条件。思想通、观念通,一通则百通。201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涉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和改革安排,具有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从更高的程度、更深的层次、更远的视野,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充分认识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在世界交往与合作中的独特的魅力、独到的价值,紧紧抓住并利用好当前难得的对外交往的黄金战略发展期,从而汇聚起开创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的强大思想共识和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切实从制定政策措施上推动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工作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应当讲,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基本完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推广,现在的问题在于有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改革,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破除制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桎梏枷锁和藩篱,从政策措施上大力挖掘中国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力,充分释放其内在潜能和创造活力。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与推广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并且也会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力量为主体,适度减少政府参与,适当淡化官方色彩,既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趋势,也是为减少他们误解、猜忌和疑虑而采取的有效途径。所以中国对外交往迫切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主动有为有序地参与,归根到底要靠政策措施这一支点的支持和支撑。

第三,广泛存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民团体、社会机构、群众组织应当在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民间文化交流的力量基本分为个体力量和集体力量两类。我认为,需要强调和突出的是群众组织、民间集体的力量。不论国务院免检的国家层面上的文学艺术界的人民团体,还是党委及政府部门以及人民团体管理的文化机构、社会团体,还是在各级地方政府注册登记的文化艺术类的群众组织,反映和代表的都是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集体力量,都负有进行民间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级各类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团体、机构、组织都应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框架内,依据各自的章程和规定,全面深化自身改革,强化基本职能,发挥优势特长,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到心中有国家,眼里有文化,肩头有责任,脚下有定力,用实实在在的文化交流行动和可圈可点的文化交流业绩,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冠有国字头的文化艺术领域、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担负着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应当站在主力军的最前列,积极发挥示范效应。在曲艺方面,中国曲协应在动员和组织全国曲艺界民间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参照国际剧协、世界书法联盟、国际魔术协会的通行做法,倡议并推动成立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以确立中华曲艺艺术在国际说唱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

董耀鹏: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一峰)

猜你喜欢
曲艺交流艺术
如此交流,太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