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评论应自觉与文化传统构成一种对话关系

2017-11-13 10:38蒋述卓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论大众文化文艺

蒋述卓

当代文艺评论应自觉与文化传统构成一种对话关系

蒋述卓

在这个文化大众化、阅读碎片化以及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力量依然焕发出自身强大的精神效能。从事当代文艺评论者必须具有充分的文化传统意识。文化传统与当代文艺评论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丰富的、具体的、鲜活的话语实践过程。在文化立场层面,当代文艺评论必须建立整体性的文化视野。在学理方法层面,当代文艺评论应自觉发掘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在具体创作和批评实践层面,应更多自觉地重视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

文艺评论 文化传统 对话 价值转化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精神基座,这个精神基座大致是由集体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哲学理念等方面构成,但我们更为强调的是从哲学、艺术层面来谈论文化传统。如今,尽管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文化所影响,但是我们的哲学精神、审美精神依然保留着自身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文化传统的承传和积淀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因此具有一种稳固的集体认同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文化传统的稳固与强大,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面临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一直是知识界争议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牵涉到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不断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冲击以及人们对古典文化传统的不断反思和质疑,以往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原道”“宗经”“征圣”的文化传统不断地被瓦解。即便这样,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一直都没有抛弃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排斥对立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继承关系。

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总会看到两种相互对峙的力量——保守与变革,这两者既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又具有双面性。从保守角度看,保守者往往相信文化传统背后的稳定性与超越性,他们相信文化传统一定存在着不因时间而改变与褪色的价值,因此会有意识地去坚持并维护文化传统的价值,可是一旦文化传统的保守力量走到极端,则容易转变成一种不顾时代与现实变化而盲目固守的狭隘态度,从而阻碍文化的革新。从变革的角度看,永远会有一批人走在时代前沿,去发现文化传统自身的弊病,并自觉地努力推动文化传统的更新与再造,但是变革一旦走向激进和极端,就容易导致全面否定文化传统,从而滑向文化虚无主义。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既有“万变不离其宗”“原道”“宗经”等对文化的永恒价值的固守,但同时也有“道通为一”“惟变所适”“相反相成”等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把握。文化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实体,它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时空序列之中,我们既要看到文化传统的传承性,又要看到其在不同时代的变异性。

我们应该立足于此来思考文化传统与当代文艺评论之间的关系。文化传统要完成现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实践。一方面,从文化脉络来说,强调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接轨与融合,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之根的体认与再造,也是当代社会弘扬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和思想资源,应该以其继承性与超越性,成为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来源,进而对当代文艺理论的本土建构产生积极影响。而这,必须建立在文化传统与当代文艺评论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之中。

换言之,文化传统必须具有现代视野,与此同时,从事当代文艺评论者,又必须具有充分的文化传统意识。文化传统与当代文艺评论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丰富的、具体的、鲜活的话语实践过程。

首先,在文化立场层面,当代文艺评论与文化传统的对话必须建立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注重文化传统的持久性与包容性。在回归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挖掘文化传统的永恒价值。毋庸讳言,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格局的流动变化中一度受到强大的冲击和消解,如今,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民间社会几乎不约而同地重新呼唤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回归。那么,在文化传统的进一步更新与重建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警惕,对于文化传统的回归不应该排斥西方文化,我们应该更多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当代文化精神的觉醒,应该以承认人类精神的多样性为前提,文化传统的复兴必须在世界视野中来获得比较和呈现。其二是注重文化生态的多元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勃兴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社会景观,同时,大众文化的大受欢迎也一度使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话语权受到了挑战和挤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掀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既表现出知识分子对文化传统的消解的担忧,但也因为其表现出来的精英主义的批评立场,加深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对立。不过,在当时显得新潮时尚的大众文化,比如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如今看来其实更多表现的却是对传统的亲情伦理和世俗生活的回归与守护。大众文化并不完全是对文化传统的背离和抛弃,反而与文化传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今,在客观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多元文化生态下,如何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在文化的交融互动中重新探讨如何回归文化传统,弘扬文化传统应成为当代文艺评论者思考的问题。

其次,在学理方法层面,当代文艺评论与文化传统的对话应自觉发掘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文艺理论是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艺评论应该有意识地对传统文艺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批评实践。当然,如果从广泛层面而言,文艺理论传统既包括中国古代文论,也包括近现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译介进入国内,进而参与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的西方文论传统。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西方众多前沿的、先进的学术思潮被大量引进和译介。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我们已经看到,对于西方文论的迷恋和推崇,很容易将之拔高到一个非历史的高度,从而不顾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套用西方文论来解释中国本土的文化现象。正因此,如何在借鉴西方文论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思考本土文艺理论话语的生产和建构,已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方向。当代文艺理论的本土话语建构,必定离不开中国古代文论的参与。事实上,中国古代文论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其相反相成的哲学思维、顿悟式的诗性思维和感物传统,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物化”等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较为完整的理论命题和范畴体系。当然,由于古代与现代文化语境已经转换,某些概念和范畴体系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已经失去了效能,当代文艺评论也要避免不加选择地挪用古代文论对当代文化进行生硬的阐释。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继承古代文论的精神与思维方式出发,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论传统资源作为内在基础和文化命脉,面对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的现实语境,处理好文论建设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创造出既有现代思维高度、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风格、中国风骨、中国气派的当代文论形态。文艺评论则必须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理论构建的过程之中。

再次,在具体创作和批评实践层面,当代文艺评论要实现与文化传统的对话,侧重强调文化传统的价值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切实地转换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归根到底,要延续文化传统,还是要靠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作品的传承。事实上,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真正的优秀之作,或者说能真正以民族特色打动东方与西方观众的,恐怕还是运用中国式的智慧所创作的作品。对于当代文艺评论而言,一方面,应该从学理的角度思考文化传统的持久性和在新时代的价值转换,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逍遥物化、佛家的大慈悲等,应该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中获得新的价值载体和价值表述?文艺评论应该为当代文艺创作者如何加强文化传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提供思考,探讨文化传统在价值观念上与现代人生活的契合点,呼吁和引导文艺创作者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形象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当代文艺评论要加强对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作品的关注和批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当代文艺评论的价值引领,就在于对那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对一些盲目追求市场效益而粗制滥造、以低俗的恶趣味来博取人们眼球的文艺作品予以理性的审视和批评,引导人们回归到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唯其如此,当代文艺评论才能够自觉地跟文化传统构成一种良性的对话关系,从而加快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化。

蒋述卓: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一峰)

猜你喜欢
文论大众文化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