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11-11 10:27魏登高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9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对策建议课程改革

魏登 高伟

【摘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型方向转型的实践,关键是课程的转型,即由传统的学科理论型课程向实践技能型课程的转变[1]。本文通过调查走访,对吉林省地区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吉林省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整体转型提供政策上的参考。

【关键词】转型发展 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39-02

一、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现状

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吉林省地区确定了9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在转型过程中,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展开转型发展工作[2]。在研究过程中针对转型试点院校课程改革现状制定调查问卷,设定问题46个,集中在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共发放问卷1000余份,回收问卷906份,调查范围为吉林省9所转型试点院校,调查对象为专业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其中有效问卷891份,有效率98%。使用SPSS 9.0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同时围绕“转型课程改革思路”、“转型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转型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三个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1.课程改革现状

调查发现,对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实践效果较好的比例为76%,认为效果一般的比例为18%,认为效果不佳的比例为4%;结合对课程改革实施的负责人访谈,结果表明,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总体效果良好,表现在课程改革力度较大,积极性较高,参与度比较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课程改革观念滞后;课程模式选择及课程实施存在一定程度不足,局限于实践课程比例的增加;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改革未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改革观念滞后

调查发现个别院校课程改革观念滞后,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负责人的观念上,绝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也比较滞后,仅仅是被动的按照上级要求对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的调整。课程改革既是纵向的改革,也是横向上的改革,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模式的选择和借鉴、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开发,到课程的实施及课程的评价管理,是一个系统地、科学地改革过程,没有意识到课程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3]。

(2)课程模式选择及课程实施存在一定程度不足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是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课程模式上、必须符合“应用技术”这一要求,调查发现,在吉林省转型试点院校中,在课程模式上仍然有明显的传统分段式模式,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上,模块化并未在课程内容及课程具体实施上出现质的变化,实践课程也存在着与理论课程脱节的现象。

大部分院校都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论教学方面设置了相关的独立实验,在实践课方面要求比例文科不低于30%,理科不低于45%,对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大,实践课程比例在数量上增加了,在质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3)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对问卷教师组“你对转型期间课程改革参与度”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老师“积极参与”;52%的老师“被动参与”;12%老师“不关心”,原因主要在于“未发现课程有实质变化”“还未适应”、“理论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效结合”、“习惯按照要求被动参与”等,通过与课程改革负责人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转型期间课程改革参与持观望、被动式执行甚至还有消极的态度,与调查结果吻合,由此可见,在转型期间课程改革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对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实施活动教师参与度低。

(4)课程改革未能完全适应部分学生的需求

在对学生调查中发现,46%的学生認为自己完全适应目前的课程学习,并且对加大实践课程持欢迎态度;39%的学生表示勉强适应,认为个别学期课程安排过于紧促,实践课无法达到每个人都动手,15%学生表示不适应,认为学习过度紧张,跟不上学习进程,实践课无法达到每个人都动手,这表明在转型过程中,整体转型导致课程改革衔接出现问题,未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导致个别学年或学期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个别院校时间场地过小,实验设施陈旧,实验物品短缺,导致了学生实践课达不到人人动手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影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课程改革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各个院校是转型改革的主体,可以说这是一场由上而下的教育结构上的改革,对教育结构优化以及社会需求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但是政府对课程改革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且存在不均衡现象[4]。同时,课程改革一方面必须要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应与社会需求保持较高的吻合;另一方面,转型期间课程改革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尤其是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和实践课程场地对各个转型院校课程改革实施进行支持帮助,可以减少学校课程改革成本,并能有效的检测各个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社会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期间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监督、保障、支持和检测作用,可有效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2.学校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转型期间各个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学校对课程改革的直接领导作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进度和质量,其次,学校在课程改革中主体地位决定者课程改革必须得到彻底的实施;再者,学校是否调动起教师、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决定者课程改革的成败;最后,学校对课程改革进行必要的投资和财力支持是课程改革成败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学校是转型期间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3.教师因素

在转型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没有教师的参与,课程改革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参与整个课程改革的始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制定,参与决策课程计划安排;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模式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课程设计、课程的实施到课程的评价,都是教师参与的结果,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同时,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内容的考核方式,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正确的课程改革意识,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以及课程改革实践的具体行动,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4.学生因素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研究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的接收水平、對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以及最终培养结果,是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直接参考依据。从另一个层面讲,为适应社会对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的需求,也要重视学生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总之,学生对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最直接的导向作用。

三、结论

目前,在吉林省地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整体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整体转型的九所普通本科试点院校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预见课程改革的成功将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彻底转型产生最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阶段,课程改革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整个转型期间课程改革的影响,发挥各个因素的正面作用,积极推动吉林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报告(2012 年度)[Z].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3.

[3]庞丽静.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经济观察报,2014-05-09.

[4]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2014(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ZD15089),《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对策建议课程改革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