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与色彩在画布上的碰撞

2017-11-11 15:49李绍平
艺海 2017年10期
关键词:湘西绘画

李绍平

[摘要]把描绘家乡当作题材满足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像他一样让笔尖和色彩的碰撞在画布上留下动人心弦的故事薪火相传,每一幅画都是那么宁人陶醉与神往。

[关键词]湘西 佤乡 绘画

现实主义起源于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开创者是卡拉瓦乔。现实主义画派以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为主,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以展现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以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及场景为主。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

自幼喜爱绘画的我,深深爱上了现实主义画法,喜欢上了美国乡土画家安德鲁·怀斯。对他以丰富的记忆和联想描绘乡间的自然风土、人物,以敏锐的感触、精致的技巧,捕捉视觉瞬间,将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化为令人感动的画面尤为崇拜,励志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热爱家乡的乡土画家。为此,我从小时候课本上无章法的涂鸦到中学正规的美术学习,从石膏几何体到素描人头,有过失落,有过迷茫,但从未想过放弃。时间在变,热爱绘画的心却从未改变。2013年,终于带着我创作的百余幅《湘西佤乡风土人情》画作在北京世纪坛成功举办了个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北京电视台为此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专题报道。

佤鄉,是至今仍在湘西生活着的一支古老的佤乡族。我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民俗。辛女、盘瓢、屈子等很多古老传说也是在这里诞生并世代相传。独特的赛龙舟、斗鸟、唱山歌、茅古斯舞、跳香、敬傩神等习俗,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氛围。从小就生长在这里的我,对它有着深深的眷恋,于是萌发了要画百幅佤乡情怀系列油画的冲动。就像美国乡土画家安德鲁·怀斯一样,把描绘家乡当作题材满足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像他一样让笔尖和色彩的碰撞在画布上留下动人心弦的故事薪火相传。

这些创作我只能凭着记忆和联想,将生活中的片断组合。《哭嫁》这幅画前后共画了四次稿件。初中、高中画的写生稿子因年代久远早已丢失,找不到残垣断章的我在大学时期凭回忆又画过一次,如今这个构成也是改过四次。画面中是堂姑出嫁前来我家堂屋哭嫁的记忆场景。我把记忆中的天井厢房、精美雕花窗户、硕实的木柱梁先勾勒出来冠以红色,觉得用红色作基调最为妥当,哭和喜庆巧妙结合。油灯下,一个个的人物动势沿着主题营运而生。新娘的银式凤羽帽、挑花手帕是画面最亮色,和红色形成对比突出中心。这银式凤羽帽是很有讲究的,上好的银子雕刻而成,上面饰有凤凰样珠宝。其形源自宋时期的皇后凤冠制成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是整个寨子的共同财物,只要是寨子里的女孩出嫁都可以借用。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大的喜事要哭,而且哭中带唱。黑夜里,寂静的寨子被有韵律的哭唱声萦绕,每个人都被溶于这浓厚的亲情与悲喜交织之中。

左侧构图安排的是一群待嫁的姑娘们陪哭,出嫁前的半个月里,清晨与傍晚都要集中在堂姑家阁楼里陪哭一小时,马上要出嫁的姑姑就是她们最好的老师。这半个月的学习唱词和参与哭嫁实践是非常要紧的,到自己出嫁时哭得不精彩是很丢人的事,因此她们都跟着姑姑在夜里挨家挨户的去哭唱。我用各种不同的动势穿插表现姑娘们学习哭唱的样子。左下角背篓里是新娘亲手做的布鞋送给长辈,寨子里的长辈每人都有。佤乡姑娘从十岁开始就为出嫁做充分的准备。其中,为了画面显得更加稳重饱满层次丰富,我有意把当时好奇的自己安排在画面靠前部分,搬来蒲团准备好好听一场哭唱,把在房中休息的爷爷也加了进来,画面更加稳重和隆重。右侧人群中加了一个小女孩来活跃气氛,她肆无忌惮地正在喊我和她一起玩耍,让两个置身事外的孩子调动了整体的气氛,让哭嫁不再显得那么沉闷哀怜;再将背景木板门添上红双喜,地下石天井改为木质质感后,在红色中哭嫁的整个场景喜庆而祥和。

完成这幅作品后非常欣慰,总算是把零碎的记忆用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了。但遗憾的是我经历时年纪太小,而现在也没有模特和场景可以提供参考。也许实际的过程更为奇趣,让人遐想,故乡的沧海桑田,那一抹红烛还在心里。

俄国著名艺术家尼古拉·费申用一生时间研究如何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以及画面色彩响亮、饱和;对比鲜明,格外诱人,好像一部色彩交响曲,耐人寻味。他是俄罗斯艺术殿堂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可代替的大师。后来在美国逝世时,最终感叹自己脱离民族传统,远离故土,说无疑是场悲剧。杜甫也叹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湘西佤乡情也深深地烙在了沈从文的心里,他笔下美得心痛的边陲小镇唤起多少海外赤子对乡情的眷恋!

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精髓,湘西佤乡的精髓在哪里?我和沈丛文先生一样,笔都落在了佤乡朴实勤劳善良的女人身上。佤乡的女人上山挑担、挖地、犁田、插秧、割谷等农活样样都干,有的还背着孩子劳动。这些女人由于劳动过多的原因似乎要比其他地方的女子都要壮一些,臀部大、脚板厚,手巧而灵活,成了她们外形特点,即使是上了年龄的奶奶,都照样能挑花线活。男人们除了干些重力活,其它事儿索性就撒手不管了,所以女性在佤乡族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最想要表达的内容《母爱》。

《母爱》在这组画的系列里属于前期的作品。采用半具象半变形夸张的画法,构建出佤乡母亲的个体角色造型。暖调色彩,亲切温柔;母爱对于孩子来讲就是安稳的家和充足的食物,所以这幅画以宽大舒适的肚子和丰满的乳房为着重描写;母亲肚子里的子宫是孩子的天堂,装满乳汁的乳房是孩子成长的保证;粗壮的胳膊和腿是勤劳的象征;佤乡女人非常羞涩,言语不多,所以用半个脸表现羞涩的神态。技法上采用了油漆底、布、纸等与油画颜料相结合的绘画方式,这在当时也是国内对综合材料的一种摸索,把这种方法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我独有的“现实抽象主义画法”。在北京世纪坛个展开幕式上,中国美术理论家邓平祥老师说:“有着极强的冲击力!”很多同行都非常喜欢和认同。但是自己不愿老是拘泥在一种画法中,所以我的“湘西佤乡风土人情”系列里只有这幅作品用了这种技法。这组系列画里,以现实主义写实为主,也穿插了其他技法,主要是根据当时作画内容和心情来决定使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饱含深情地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有力叙说出这个民族神秘的历史与浪漫的风情。

湘西佤乡的情怀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习俗和母爱。高高的吊脚楼、老人孩子和鸟兽、含有静寂与淡淡的哀愁的山水,都洋溢着我每一个细胞、触动我敏锐的感触,让我提起画笔搅满油彩去写实也好、捕捉脑海一瞬间也罢,创作的《等鱼》、《山里红》、《好日子》、《赶集》……等百余幅作品就在这样的故事里诞生了。

我的创造属于个人的主观艺术,以一种连续而持久的个人主义,回忆故土,应付这个浮躁和全无把握的现实生活。我的创作里艺术追求和选材构思上有自己的主张,像安德鲁·怀斯一样,喜欢从平凡生活中直接取材,追求自然与真实,纯正与鲜明;探索与当下自我表现主义的手法,带着装饰意味的、结构独特的发挥油画特有性能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用自己坚持的信仰,熟悉的表现方式,把这种独有的文化记忆如火种般保存下来。

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描绘我熟悉的乡土景物,将视觉经验和记忆呈现加以想象组织,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创造出独特的怀乡写实作风是我这个系列的主题。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湘西绘画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神秘的湘西菜农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