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摘要]《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晚年的风景画,也是他十分成熟时期的作品。塞尚十分注重形象的重量感、宏伟感,重视画面的形式因素,以一种反动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和美学观。
[关键词]塞尚 形式主义 后印象派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后印象派并非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思潮。评论家弗莱发现了他们绘画的殊途同归,用“后印象”加以命名。从原始艺术开始,艺术呈现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模仿和再现自然的模仿艺术,即自然主义倾向;二是通过特定抽象而创造出的远离自然形态的几何形艺术,即形式主义倾向。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前一种倾向对后一种倾向呈现压倒性的优势。现实主义库尔贝更是将真实等同于现实,确立了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生活真实。印象派把真实归结为瞬间印象,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不能进入画面。艺术发展到印象派,已经不是表现什么,而是怎样表现。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印象派是最后的再现绘画。后印象派认为印象派从各个角度发现了自然,却阻碍了艺术家去探究和表现自然之中的情感意义和自我情感的抒发,而这才是艺术里最重要的主题。塞尚承认印象主义的价值,认为他们所缺的是普桑对古典风景画的归纳与整理,像普桑那样从模仿自然到超越自然。塞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超越自然的探索,形成了绘画从前代(即分析绘画内容、题材、风格等)到现代(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重视画面形式和构成画面的线条、色块的主观化、内心化)的转折。换言之,他们表现的是不因时间而改变的永恒,影响了现代主义绘画。
圣维克多山位于塞尚家乡附近,在不同时期都有人对其进行创作。塞尚晚年创作的《圣维克多山》已经变得无法辨识,极度的简化与概括,色彩的运用也较为开放。他早期受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影响,作品中还带有学院派的影子,同一平面仍在于山的简单描绘,并没有体现流动的视点。而在晚年画的山中,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抛弃了明暗塑造体积的陈旧手法;摆脱了固定光源,放弃了固定视点的观察;多视角来组合物体,给人以刀削出来的多面效果,使物体具有集合图形的倾向,仿佛被压缩了的感觉。塞尚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如何用冷静的眼睛和头脑来运用结构和色彩来分析它的体积。他想表达表面事物以外的本质,不相信眼睛赋予了事物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这对同时期的后印象派画家同样是有影响的。
印象派发展出了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一切;但却无能为力于人类所赋予的意义,而后印象派为此开辟了道路。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以梵高的《农鞋》为例,农鞋的存在在于它的有用性,只有在劳作时,它才真实存在。而当它入画,你从画中感受到的是农妇的世界,她辛酸、喜悦的生活和命运。这不是因为描绘了农鞋的有用性,我们才注意到农鞋本身。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农妇生存的状态和真相,是基于画面自身的表达,他的线条、色彩、块面构成了审美情感上的冲击。就好像我们被塞尚的《苹果和橘子》感动,并不是因为它画的苹果或橘子,而是画面自身的形式,即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唤起的审美情感。塞尚是发现“形式”价值的艺术家,他使得一代艺术家感觉到纯粹的形式作为目的和意义的价值。大部分年轻艺术家在他们选择形式和色彩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塞尚的影响。贝尔认为塞尚以简化、重构的手段表达纯粹的形式和在形式后面的意味,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所构成的形式开启了视觉的价值重估,建立了表现形式的基本原则。
塞尚使绘画形象成为一种主观化和变形的客观,重新构造出符合主观感性的绘画形体。贝尔用构图总结了塞尚以来的后印象主义艺术,即传达信息的需要而发明的符号以及无意识的情感,按照自身逻辑自动地选择和删除多余信息和余下信息的过程。塞尚绘画中的时间性因素是构图的体现。在《圣维多克山》中,不同山峰的观察角度是不同的,在这一山峰和另一山峰视点的转化中,存在视角转换的时间性因素,这有点像中国园林建造中的一步一景。而这种观察方式产生的画面效果是画面中的物体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在他的静物画中表现尤为突出。早期每个形体的独立空间的分割及后期接近音乐色彩符号表现的处理手法,较之以物体质感取胜的写实性画面在视觉快感上强得多。他所希望自己领悟事物的本质,更多是形式层面的,我们可以看到塞尚画面中有变形、夸张。他说他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作品的几何化、简化,物体之间的主观组合和游离视点的时间性后来发展为立体派的分解重组。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虽然宋玉成先生曾以图像学的方法讨论过这幅画的分解重组,并不足以支撑其为立体派作品,但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塞尚多视角组合的影响。
毕加索以分解、重组的方式描绘对象,进一步发展了塞尚的重构方式。他采用几何切割的处理,以蓝色为背景将五个人的身体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同时用色块构成形体,在画面中重新组合,就没有立体透视明暗堆积的体积感和厚重感,错位的五官呈现扭曲变形的状态;但事实上这是立体主义重组引起画面上的变形,实则是简化的五官在同一张脸上以不同角度呈现的变形。立体主义主张将正面难以看到的几个侧面或并列或重叠地表现出来,过去画家在一个角度上的精细描绘只是立体的一面;而立体主义发展的是塞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式,将其置于同一个物体甚至重叠于统一物体某一角度的描绘中。如果说塞尚是绘画中的时间性因素,而立体派则在此基础上超出西方古典油画所呈现的三维空间错觉,形成了四维时空观。塞尚的方式被更推进了一步,影响了立体派的形式表达。
塞尚的重组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分析自然界的体积、深度,进行多视角的重组。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重组展现矛盾的画面,以形成不合逻辑的错觉空间。以达利的《时间的永恒》或玛格丽特的《解放者》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其重组的方式。立体主义的分解包括对具象和对理性的分解,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从塞尚身上汲取营养以对自身的艺术进行探索。同时,塞尚的几何语言的简化,代表了一种更加共性的存在。《圣维克多山》中山体的几何化,輪廓不同于前期作品对粗重边缘线的强调;而是直接用色彩分割空间,用简化的山体呈现了一种干净、利落、概括的画面效果。它自身会产生一种召唤结构,不论是对于画面未定点召唤接受者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还是画面自身简化所带来的通过外在观照而达到的“自我意识”的审美感受,都是通过形式表达了画家自身的情感。20世纪的至上主义、色面绘画以及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都是采用几何形体的简化方式所作的抽象探索。塞尚将自然形体以几何形体概括,蒙德里安则是将西方古典绘画由三维立体错觉走向平面。而塞尚以几何简化的方式影响了现代主义艺术创作。
弗莱认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在绘画上的殊途同归在于:他们都表现了一种对再现倾向的抛弃,对形式感的追求,对表现个人“意味”的强调。塞尚的画面较之同一时期的梵高更是理性的,不同于梵高强烈情感的抒发;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事物本质的存在。以《圣维克多山》为代表,体现了塞尚一直以来对画面时间性重组、几何简化形式的探索,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以及抽象艺术的探索。弗莱在《格拉夫顿画廊》中写道“艺术的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达”。塞尚的价值在于再现艺术几乎走到尽头之时,为现代艺术重新找到了形式的语言,而后一个“有意义的和表现性的形式”的新世界逐渐清晰起来。
(责任编辑:伍益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