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梦寒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清照说:“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苏轼说:“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余秋雨说:“生命是一树花开。”
花,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超越了自然物象本身,成为人们寄寓情感、抒发理想的载体。所以除了诗词歌赋,以花为主题的绘画,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演变和丰富。其中,宋朝的工笔花卉以其独特的生动与典雅,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绚丽夺目的一页,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出水芙蓉图》据传为南宋画家吴炳所作,是南宋院体画的精品。这幅构图饱满、笔法精妙的作品,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技法,即用墨色勾线后再层层渲染着色。这种画法早在春秋时期已有雏形,到唐代逐步完善,至五代趋于成熟,于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工整精细、色彩富丽的工筆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的主流绘画形式,因此也被称为院体画。
一幅画想要看起来赏心悦目,能够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求,依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技巧和细致入微的刻画,还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艺术创作法则和普遍的审美规律。在《出水芙蓉图》中,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荷花粉嫩腴润,浓绿的荷叶厚重挺实,金黄的花蕊簇拥着鲜绿的莲蓬,似有清风拂过,荷香扑面袭来。画家通过细腻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夏日荷花“秀色粉绝世,馨香为谁传”的美好形象,以及“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轻盈姿态。这种看似写实的表现手法其实是由作者精心设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幅画中,花瓣的大小、主次、动势,以及不同形状的花瓣之间的穿插排列,荷叶上长短叶脉的走向,都通过画家的写生提炼最终形成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画家用线条的虚实变化和不同的渲染方法,体现出花、叶、蕊、茎的质感差异,用笔洗练、概括又自然活泼,色彩明丽、纯净又不失沉稳厚重。整个画面和谐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画家突出了物象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形式美感,才有了最终的精致典雅的画面。
像《出水芙蓉图》这样堪称经典、流传至今的宋代工笔画很多,它们尽管都严格地遵循了工笔画的绘制程序,但依然做到了风格多样、面貌丰富。《海棠蛱蝶图》《碧桃图》《紫薇图》《牡丹图》等都是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自然清新、朴素典雅,在今天仍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临摹宋画也因此成为艺术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些好看的花儿并不是单纯地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的,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扇面、灯片、窗纱、屏风。即使在普通百姓家里,这些小品式的绘画也是寻常的生活用品装饰物。想象一下,这是多么雅致的生活!
雅致,几乎贯穿于宋朝300多年的历史。这种雅致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上,更体现在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思想上有自由、人格上有尊严,君子之风盛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士大夫时代。包容、创新、理性和平等是宋朝文化的主要特点,科技和经济的发达也促进了平民文化的发展。雅致成了全社会的生活追求,正如史学家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宋朝时中国美术才达到了高峰。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雅士的参与,都大大提升了宋朝绘画的品质。这些以文学性为主旨的工笔花卉,取材广泛、造型生动简洁。无论尺幅大小,都制作精良;即便闲花野草,也表现得从容大气;风格无论是富丽还是恬淡,都表现出了率真与典雅的诗兴。
宋朝美术,把道家推崇的“自然美学”与儒家倡导的“无伪不美”有机结合,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对现实物象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概括,并融入了画家的人生理想和感悟。这种既感性又超感性的审美追求,强调的是以人性为本的主观创作精神,也是宋朝的那些花儿经久不败的哲学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