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京剧的生存之道

2017-11-11 22:18张湘彦
艺海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剧场京剧

张湘彦

[摘要]小剧场京剧一经推出,便活跃在市场潮流之中,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自觉买票进入剧场观看,形成了一种良性且流行的观剧习惯。将冗长的剧情集中爆发,结合时髦的热点和经典的元素,同时,也摒弃了一些新时代下群体审美所不兼容的内容。扬弃之间,也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关键词]京剧 小剧场 年轻观众

曾几时起,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显得有些萎靡不振。虽说近些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戏曲宣传上不遗余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弘扬国粹艺术,但尚未真正扭转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优胜劣汰已成为普遍的生存法则,浸润到每一种艺术形式和每一个艺术团体,他们必将通过市场检验来证明其价值,决定其生存与发展。

由此,小剧场京剧成为破冰的入口,同时也是拥抱市场的绝妙好戏。

台下座无虚席,小剧场成为年轻人的“堂会”

2017年6月,《审头刺汤》《浮生六记》《惜·姣》《春日宴》《马前泼水》等剧目陆续登上小剧场京剧展演,这些作品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紧贴时代生活,关注内心深处,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面貌,拉近国粹艺术与人世烟火的距离。也许编创人员尚存在一颗忐忑的心,可出人意料的是,每场展演,台下往往座无虚席,好评不断,而且以苛刻的年轻人居多,还是非往常的赠票观众。这对于被束之高阁日久的京剧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景象。

时下,京剧的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对于当代京剧人而言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包括运作方式、表演形式、演出场地等都需要大胆创新。小剧场京剧的应运而生,无形之中打破了这种僵局,真正激活京剧这门艺术的情感和活力,也随之产生出一种推陈出新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特质。

可以说,小剧场京剧就是在小剧场话剧的先锋状态和大剧场戏曲的主流生存中进行突围,在传统京剧转型和变化的背景下悄然生长并初露峥嵘。它的出现,是明确市场定位和立足于传统京剧艺术本体的探索;它的编创,是切合于实际的更为理性的发展,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京剧的现代表现语汇。尤为重要的是,这对于当下其它各类戏曲的创作,无疑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话剧领域,“小剧场”作为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承担着先锋、实验、实践的社会责任。相同的词语用在京剧领域也是同理,传统京剧日益与大众拉开距离的神秘感,已经显得曲高和寡,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探索是非常迫切的。

众所周知,北京京剧院创排的《马前泼水》是第一部小剧场京剧,因其大胆颠覆了传统,曾一度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多数讨论都认为瑕不掩瑜,给予的评价褒大于贬,而该剧最重要也是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一大批年轻观众首次通过小剧场领略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甚至进而热爱上了京剧。

可以说,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真正推开了一扇大门,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了小剧场京剧崭新且独特的面貌,也让更多的观众愿意跨过这扇门去进一步领略京剧艺术深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唱念做打、时空转换、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

而那些痴迷了传统京剧一辈子的老戏迷们,也从小剧场京剧中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华丽转身,无限可能;年轻的观众们开始惊讶,原来京剧艺术还能够具备这样一种复古典雅而又不失时尚的独特气质,还能够水灵灵地呈现在我们身边。

小剧场的形式,颇为类似于过去的堂会,即专场演出。因此,其更贴近于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以及消费升级下的一种情绪表达。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从大戏连台到好戏连台,如何与年轻人对话?

一门没有新鲜血液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一门没有年轻观众的艺术是没有希望的艺术,京剧艺术必须要在日益枯萎的观众资源中重开艺术之花。

长期以来,传统京剧演出可谓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其核心观众是针对所谓的票友而言。没有多年对传统京剧在文学、表演、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表现方面的浸润,对其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不够熟稔,是很难窥得其中精髓和奥妙的,这就无形中提高了观剧门槛。

懂戏的票友级别的老戏骨沉醉于唱念做打等审美形式的外壳,看的是演员的身段,听的是那几句精彩的抑扬顿挫。不熟悉京剧的年轻观众却因为不熟悉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故事表现的连贯性、人物表现形式的距离感,难以理解其思想内涵,无法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失去对京剧这门艺术的根本兴趣。

前不久,中国新闻网刊文报道北京京剧院举办以“小剧场京剧”为主题的“腔·调”京剧研讨活动,引发了京剧评论界人士的热议。参加研讨的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传统京剧本身就具备成熟的表达方式和流畅的叙事节奏,小剧场京剧主要以尊重戏曲美学核心为前提,重在探索更自由的内容,更广泛的内涵,融入现代化的解读。

较之传统京剧大戏一般都选用恢宏的题材不同,小剧场京剧选择了更貼近人物内心的戏,试图通过更为细腻的细节表演,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显得更丰满,题材上更有话题性,更前卫一些,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展现京剧的魅力。在表现手法上,也借鉴和吸收了话剧甚至是影视剧中的一些元素,使演员能够更快进入“规定情境”,将京剧艺术的程式化动作“化”到自己的表演当中。

于是乎,小剧场京剧与观众贴近的是心的距离。舞台的缩小,使观众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一举一动,观众与演员亲密无间,仿佛一伸手就可以“穿越”到舞台的剧情之中,小剧场京剧让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剧情之中,仿佛跟随角色一起做了一场如痴如醉的“大梦”。

毫无疑问,小剧场京剧就是以这样一种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冲击着年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更加真实、更加熟悉的观感体验。

通过大戏变小戏的改编,整个对话方式、表演侧重都发生了耳目一新的变化,对年轻人“喜新”的心理巧妙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使其“入门”为新晋票友,直到其欲罢不能。这其实也是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当前年轻一代族群碎片式阅读实践与集中性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大”消融于“小”,将“情怀”杂糅进“日常”。endprint

小剧场专演“折子戏”,国粹应该有怎样的性格?

让京剧艺术做适合现代观众的改变,又不失京剧的传统原貌,就成为小剧场京剧探索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小剧场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一样,小剧场京剧起源于大陆,但在台湾被标识得更为鲜明。据相关资料介绍,台湾国光剧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军中剧团解散后重组而成的京剧团,之后一直在剧场表现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

2007年,他们推出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金锁记》。在剧中,演员们没了水袖,不戴髯口。而且积极利用原著虚实交错、时空并置的非直线叙事结构,通过编剧、导演以及演员三者的互动协力,配合剧场紧凑的视觉符号,急切的听觉感官传达,呈现出现代京剧的另一种可能。再加上灯光的明暗起承,让曹七巧等人物的心理过程抒发得尤其到位,通过隐喻和意向将曹七巧由压抑到疯狂的过程完美刻画出来,博得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喝彩,成就了现代小剧场京剧的经典剧目。

十年下来,国光剧团的观众席上约有七成是年轻人,甚至一大批热情的粉丝还会跟着剧团到处跑,完全不亚于京剧黄金时代那些捧角儿的票友的热情。近年来,他们又推出了“小剧场大梦想”的展演活动,让京剧和其他戏剧形式同台竞技,希望用京剧的营养去滋养其他戏剧形式,让京剧的生命力通过更多的载体得到更好的生长,孕育出更广泛更固定的观众群体。

显而易见,这其实就是一种时代的选择。如果从复古的角度而言,小剧场其实就是折子戏,而且是现代化的折子戏。将冗长的剧情集中爆发,结合时髦的热点和经典的元素,同时,也摒弃了一些新时代下群体审美所不兼容的内容。扬弃之间,也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殊不知,中国京剧生来就是小剧场京剧,能够在方寸之间演尽千军万马。而且京剧这门艺术其实一直都很开放的,当年齐如山也曾经将好莱坞式的表演方式介绍给梅兰芳,并被他拿来所用。所以说,京剧这门艺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吸纳能力,能够做到舍短取长、兼容并包。

只是,过去因为娱乐形式太少,才让各类戏劇都变得越来越长,甚至于一开锣就是数日的大戏。而在娱乐类型多元化的今天,京剧作为国粹,已经不能够再用过去的艺术形式去满足被分散注意力的观众群体。精品化的“折子戏”、唱念做打的“真功夫”,加上唱堂会式的“小剧场”,古老的精髓以崭新的形式和观众见面之时,其艺术性和市场化也就此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平衡点。我们相信,在市场中得到认可的小剧场京剧能够吸收更多的艺术形式,继续绽放出绚烂的时代艺术之花。

(责任编辑:尹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剧场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逗趣小剧场
逗趣小剧场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