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得桂
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建议
◎何得桂
健康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有其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议通过完善数据台账,出台配套政策;坚持源头控制,提高预防能力;健全保障体系,推进分类诊疗;加大扶持力度,下沉优质资源以及加强政策宣传等措施,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建议
深度贫困是影响和决定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和未来的脱贫攻坚重点和难点就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高,是横亘在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最大拦路虎。国家把开展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将其列为“八个一批”(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就业创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重要任务。全国建档立卡数据显示,2016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比例为44%。西藏和四省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云南藏区和甘肃藏区)包虫病防治任务艰巨。本文基于对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吕梁山片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等地的调研,分析了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评定标准,一些地方对因病致贫对象界定不清,把找不到致贫原因、小病轻伤的贫困户也纳入因病致贫范畴,致使各地因病致贫的比例悬殊。个别地方因病致贫原因过于笼统,健康扶贫信息精准性不够,影响了分类救治的成效。如陕西淳化县因病致贫户占比达40.6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永寿县扶贫数据网显示,全县因病致贫返贫12042人,而国家卫计委动态系统中这一数据为1829人。
大部分农村“重治疗、轻预防”,特困地区农民家庭在患病人员和医疗支出占比等方面均高于居民家庭。特困地区农村在慢性病三级预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结核病、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方面防治工作欠账较多,加之一些农村面源污染加重,给贫困群众健康生活埋下隐患,疾病防控能力亟须加强。
六盘山片区、民族边疆等地区大病救助不及时、救助面不高与救治标准低表现较为突出。不少省份积极出台分类救助的措施,但大病报销比例普遍偏低。贫困户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为80%,但实际报销比例只有60.12%,与全国要求的达到9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大病救治方面,县一级基本做到先救治后付费,但省市级医院的先救治后付费机制还不健全。慢性病签约率仍然偏低,仅为81.83%。目前全国仍然没有明确贫困人口免费参合、办理补充保险的具体标准和筹资渠道。如陕西省宝鸡市依赖新农合倾斜政策支撑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报销,新农合资金缺口高达8160万元。
深度贫困地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软硬件较差,医疗设备陈旧、功能科室不全、诊疗技术落后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受到限制,不能满足贫困群众就医需求。“一站式”结算报销程序繁琐、层级较多,个别县级医院还没有建立贫困人口报销窗口,个别地方民政部门没有落实专人驻点服务。基层医务人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专业医护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村医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如陕西省淳化县231名村医中,职业医师仅有24名;永寿县102个贫困村尚未建立村卫生室的有59个。
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根植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心底,“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十分突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孤寡老人居多,接受政策能力有限,且新农合报销程序繁琐,一些贫困户不知晓大病、慢性病的报销政策和报销程序,对健康政策的知晓率不高。个别地方宣传政策方式单一,缺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辅导讲解,甚至一些干部也不了解具体政策、报销程序和报销额度。部分帮扶人员不知晓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具体病因、病种和患病程度以及患病支出、报销情况、后续问题等,增加了健康扶贫工作难度。
牢固树立“减支就是增收”的扶贫理念,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以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和“减少疾病”为目标,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加快制定特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认定标准,做好扶贫与卫计两个系统的数据台账衔接。提高健康扶贫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完善贫困户健康档案和非贫困户大病、慢性病人员档案,建立大病专项救助台账,扩充健康服务“明白卡”内容。在执行好底线政策的同时,做好市县政策与中央、省政策,健康扶贫政策与医改、公共卫生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与民政医疗救助政策之间的衔接。抓紧制定11种大病在合疗、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基础上的报销处理政策,完善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扩大慢性病报销范围。
有针对性采取疾病精准防控措施,对深度特困地区结核病、乙肝、出血热、手足口病、包虫病和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实施专病专防策略,控制和消除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危害。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肾病等常见、多发慢性病,在做好三级预防的同时,建议将治疗药物作为特殊慢性病门诊管理。积极推进优生优育,控制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提高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服务水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针对性地实施水、环境改善行动,提高群众“大健康、大卫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遏制疾病发生。
各项医保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尤其在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提高政策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放宽报销标准目录,把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延伸到省市一级,着力构建贫困人口就医的“四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充保险)政策体系,确保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当年个人实际医疗费用支出不超过3000元,减轻贫困户就医负担。切实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采取定点医院垫付、定期联审和统一结算等形式,简化大病保险报销程序,缩短结算周期,减少贫困人口看病报销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强力推进“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动计划。
■君山秋弄 中国新闻图片网/供图
建议中央加大对特困地区健康扶贫的资金投入力度,对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资金来源给予倾斜政策,提高新农合统筹标准。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力争所有的三级医院都与下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对基层医院进行远程的医疗、会诊、教学、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给予基建项目支持,确保片区每个县有1所二级公立医院,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100%。着力深化对口支援,实行省级医院对口帮扶片区贫困县医院,落实医生团队蹲点帮扶和重点专科建设,扩大适宜医疗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家门口”的日常诊疗服务,确保90%以上的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就诊治疗。加大医疗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增加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科生名额,适时放开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自主招聘权,提高基层医技人员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村医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充分发挥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四支队伍”的作用,加大健康扶贫培训力度,采用进村入户的方式,开展“一对一帮扶”和“面对面宣讲”等健康扶贫活动。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了解政策规定和报销流程,转变过去“扛、拖、等”的旧观念,促使贫困户生病能够第一时间治疗和享受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细化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方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与不同接受能力的贫困群众,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贫困户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提升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D632
A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价及实效性提升研究: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例》(编号:2017RWYB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10.13561/j.cnki.zggqgl.2017.11.004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