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琅 黄艳 陈宏 黄梦融
福建特色小镇的实践特征与发展路径
◎张琳琅 黄艳 陈宏 黄梦融
本文立足福建实践,分析了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当前小镇建设面临的多维挑战,在此基础上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特色小镇;内涵特征;评价体系;发展路径
为了解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如何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把握时代脉动,焕发崭新生机;产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如何在扎稳传统产业根基的同时,注入新产业新业态的活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生态休闲型特色小镇如何在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探寻创业增收的有效方式,让百姓共享改革与发展红利,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于今年5月-9月组织开展特色小镇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0月及2017年7月公布两批403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福建省14个小镇入围。2016年6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同年9月,福建确定首批28个省级特色小镇。从有关文件及入围名单可以看出,三部委倡导的特色小镇是建制镇,具有国家行政区划概念,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而福建省公布的第一批28个省级特色小镇则区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经过一年的建设,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远航之旅”逐渐显示出三个特征:
在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福建省上榜的5个小镇,均为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由此可见,五千年华夏文化沉淀的丰富历史资源成为福建省在特色小镇建设征途中的鲜明旗帜和闪亮品牌。相较而言,28个省级特色小镇分布更广泛,门类更完善,特色更全面,具有“九地兼顾,三类并进,四色同行”的特点。
(1)九地兼顾,指在地域分布上,全省九个地市统筹布局(见图),其中泉州、莆田、南平和漳州上榜小镇个数较多,厦门、福州和三明相对略少,总体较为平衡。
图 福建省级特色小镇分布情况
(2)三类并进,指在发展类型上,28个小镇按照主导方向可划分为历史文化型、产业发展型和生态休闲型三大门类,多数小镇兼具观光旅游及休闲体验功能,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旅游”的多维融合格局。
(3)四色同行,指在特色打造上,显示出“百花齐放”的色彩定位。如以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休闲小镇、上杭古田红色小镇等古镇为代表,主打历史情怀的“红色”;以漳平永福花香小镇、南靖山城兰谷小镇等传统农业小镇为代表,主打青山绿水的“绿色”;以霞浦三沙光影小镇、东山海洋运动特色小镇等沿海小镇为代表,主打蓝天碧海的“蓝色”;以集美汽车小镇及长乐东湖VR小镇等为代表,主打高端制造与高新产业集聚的“白色”等,向外界展示了立体而缤纷的福建形象。
福建省在创建特色小镇过程中坚持“精而美”,提出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并配套制订各项政策。在实践中,依靠“一张图,一罗盘,三张帆”强力推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1)一张图,指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2016年10月,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明确要求特色小镇规划应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产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多规合一”,实现了小镇资源的全面空间统筹,为小镇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蕉城三都澳大黄鱼小镇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编制规划,规划具体包括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空间布局等。诏安四都渔乡休闲小镇组织编制《“渔乡休闲小镇”概念性规划》,立足水产专业加工区冷冻精深加工业基础及自然山水条件,挖掘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和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确立以海为源、产镇共生的发展思路。
(2)一罗盘,指建设中整盘考虑,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各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做好小镇的道路交通和市政配套等工程,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据福建省发改委统计,首批28个特色小镇2016年共开工建设222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9亿元,平均每个小镇完成投资3.87亿元。据对全省22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的调查显示,22个特色小镇实际建设面积达31.1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34.0%。如永安石墨小镇已完成自来水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110千伏变电站、主干道及绿化工程,正在进行供水管网和污水管网、贡川老大桥布管改造加固工程以及泉三高速贡川互通口及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3)三张帆,指投资多元,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激发小镇发展活力。截至今年5月底,长乐东湖VR小镇已注册企业65家,合计注册总资本达54.89亿元,业务范围涵盖VR+影视、VR+教育、VR+地产等多个领域,引入的知名企业项目有360公司产业园、暴风影音V托邦等。政和石圳白茶小镇通过探索PPP模式,已引进企业投资上千万元,筹措社会资金3000万元。
发展特色小镇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力路径,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福建省特色小镇创建以来,借由“老动力+新引擎”,稳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互动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老动力+新引擎”,指立足小镇传统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据对龙岩、泉州和漳州的7个省级特色小镇26家休闲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电商企业统计,2016年企业资产合计8.49亿元,比2015年增长10.0%;从业人数合计3728人,比2015年增长10.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49亿元,比2015年增长30.1%;实现利润总额2.19亿元,比2015年增长63.7%。特色小镇的创建,为民众创业创新和集聚创新资源搭建了广阔舞台,使村镇的居民得以更高效地分享城镇建设、产业成长带来的红利。
目前,福建省明确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年度考核和验收命名,但现阶段评价标准有局限。如在小镇的生态环境方面,要求小镇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在投资规模方面,要求新建类小镇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改造提升类完成18亿元以上等。除此之外,未制定更为详细的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对特色小镇建设及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衡量,也难以在创建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导航”作用。
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明确坚持企业主体,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应当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者和服务者,主要创造合适的制度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企业才是本次航行的“掌舵”,是小镇建设运营的主角。然而,在实践中,尽管各个小镇多数都成立了国有企业或引入民营企业进行运营,但企业主人翁意识并不强烈,地方政府难以从特色小镇运营事务中完全抽离,运营企业在现阶段也难以找寻最佳的盈利模式。
特色小镇是一个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新型生态系统,其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远远高于以往的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要求。当前,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等问题制约了小镇的产业升级与个性化运作。
特色小镇建设前期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慢,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最大瓶颈。特色小镇自身经济体量小、乡镇财力薄弱、融资平台相对局限,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求,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以产业为根,但目前许多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入驻企业尚未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如三明的2个省级特色小镇——明溪药谷小镇和永安石墨小镇的生物医药产业和石墨烯产业虽已经初具雏形,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暂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省内特色小镇主题与其他省份“撞车”不在少数。在全国众多主题相近的特色小镇中,如何增强竞争力,抵御市场优胜劣汰的“风浪”成为难题。
(1)机制:宽与严结合。“宽”指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多元投资。为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小镇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先行先试,走“特色”的简政放权道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特许权经营(BOT)、转让资产权益(TOT)、项目融资和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严”指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评价考核。科学招商,确保福建省特色小镇引进的企业符合小镇特色定位,不为实现短期招商效果而降低门槛。在年度考核中,可参照浙江模式,细分优秀、良好、合格、警告和降格等级别,将评价体系的激励惩戒作用落到实处,也可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2)人才:动与静结合。“动”指建立人才的动态追踪和联动机制。建立小镇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料库,与省内外高校及各大招聘网站、人才市场合作,定期更新小镇建设人才需求,向具备相关专业素养与求职方向的人员定向发布,提高精准度。“静”指培育留住人才的稳定土壤。创建福建省特色小镇独有的人才政策,如优于周边地域的人才公寓、创业资金扶持和子女入学办法等,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留住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老手工艺人及大学毕业生等。举办专业培训班,鼓励本地人才创新和创业,逐步形成具有小镇特色的人才创业链。
■ 三春护花 王全福/摄
在布局与生态方面,注重全与精结合。“全”指强调小镇功能的复合。福建省特色小镇打造的是宜居、宜业和宜游的综合功能体,这就要求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上下功夫。如提高公共绿地覆盖率,加强防洪排涝、消防安全等防灾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配套项目。“精”指秉持集约与弹性原则。衡量与检验特色小镇建设的质量与效益,不能只看眼前效益,而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长远效益,注重经济与生态并重。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控制好产业用地规模,提高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益。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移除不符合现有“特色”定位的项目,同时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空间,适度留白。
(1)特色:内与外结合。注重内培与外引。“内培”一方面指做大做强小镇原生企业。分析国外众多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主题性强的龙头企业,有利于产业集聚,如法国薇姿小镇,是著名药妆品牌薇姿的起源地;奥地利瓦腾斯水晶小镇,镇上1/3居民是施华洛世奇企业员工。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也应将扶持壮大本地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长乐东湖VR小镇内的网龙科技、集美汽车小镇内的金龙客车、晋江人才梦想小镇内的七匹狼男装等。另一方面指守护小镇历史及生态的原汁原味。将古建筑修复及维护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保持原貌古风和人文特色,使小镇成为当地百姓“记得住乡愁,唤得起回忆”的归宿,也成为外来游客“留得住脚步,守得住情怀”的向往之地。“外引”指引入经验团队打造升级。尽管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是带有明显福建元素的建设项目,但就如何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历史文化积淀与小镇魅力彰显的关系,可以借鉴省外甚至国际的成功经验,也可邀请相关团队共同合作,不应闭门造车。
(2)宣传:聚与散结合。在各特色小镇加强宣传的同时,整合统一的宣传平台。建立福建省特色小镇官方网站或微信、微博公众号,通过官方网站及公众号进行特色小镇信息发布、推广、招商引资及政策宣导等,也可在其中开辟网上商城,进行特色小镇产品推荐等。通过正能量宣传,呼唤民众尊重和珍惜历史文脉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引导人人参与保护的意识。通过聚与散的结合,改变特色小镇“单打独斗”的宣传路径,集中全省特色小镇优势资源,强化推广与宣传效果,打响特色小镇的福建品牌。
TU982
A
(作者单位:张琳琅、黄艳,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陈宏、黄梦融,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10.13561/j.cnki.zggqgl.2017.11.013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