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琳
摘要:1965年,卡特福德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我国翻译学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关注到翻译实践中语篇,文化等宏观层面。本文以《北京折叠》刘宇昆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转换理论和变译理论,试图说明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两种理论的有效结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黄忠廉;变译理论;《北京折叠》
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强调了等值概念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 “变译”一词在译界早已使用,中国学者黄忠廉归纳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本文将以摘获诺贝尔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理论在该小说英译本中的应用,说明两种理论的结合在翻译中的实用价值。
一、“翻译转换”理论在Folding Beijing中的运用
基于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分为 “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类型。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分类,范畴转换又下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词类转换和内部系统转换。本论文以范畴转换为研究重点。
(一)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指语言结构上的转换,是范畴转换中使用最多的一类。
例1.问邻居,邻居说他每天快到关门才回来,具体几点不清楚。
译文:A neighbor said that Peng usually didnt return until right before market closing time,but she didnt know exactly when.
例2.他开始做准备,若彭蠡一时再不回来,他就要考虑自己行动了。
译文:He began to steel himself.If Peng Li didnt return in time,he would have to go on this journey without consulting him.
英语句子常使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概念以加强语气。汉语则相对较少。以上两例中,“快到关门才回来”翻译成 “not...until”的否定形式;“他要考虑自己行动了”的语意转换成“不与彭蠡商量”,用了“without”的否定词,均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英译本中的否定形式,更符合英语表达,也起到了一定给的语气加强作用。
(二)类别转换
词类转换是指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性上的转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是翻译时为了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而对源语进行的词性转换。
例3.步行街通常只是步行街,但对清理队的车除外。
译文:Vehicles were normally not allowed in the pedestrian lane,but the cleaning trucks were an exception.
这一段是在进行空间翻转时,第三空间的一段描写。英语语言静态的特点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导致了英语中名词化的现象,即通过词缀将各种词类转换成名词。例3中原文“但对清理队的车除外”中“除外”是一个介词,英译本中并没有对应使用“except”這一介词,而是用了转换成名词“exception”强调了“清理车”所享有的特权。
(三)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即等级的变换,一个句子中存在词素、词、群、子句和句子。原语中的某一个等级上的单位在目标语中是另外一个等级的单位为单位转换。
例4.如果只看这幅模样,不知道他年轻时的样子,会以为他只是个胸无大志只知道吃喝的怂包。
译文:Looking at him now,one might get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a loser whose only ambition in life was a full belly.
英语是树型结构,汉语是竹型结构。因此英语中长句,从句较多;汉语句子较短。英汉句子结构上的不同决定了单位上的转换。例4是对彭蠡外貌的一番描写,语言生动而接地气。原文中的“胸无大志”“只知道吃喝”等短语在译文中转换成一个定语从句“whose only ambition in life was a full belly.”,就采用了单位转换策略,表达更符合英语特点。
系统内部转换一般见于英汉习语或成语的翻译,在此就不做分析了。
二、“变译”理论在Folding Beijing中的运用
所谓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一)增译
例1.彭蠡接着解释了爬过土地的诀窍。要借着升起的势头,从升高的一侧沿截面爬过五十米,到另一侧地面,爬上去,然后向东,那里会有一丛灌木,在土地合拢的时候可以抓住并隐藏自己。
译文:Then Peng Li explained the technique for entering First Space as the ground turned during the Change.He had to wait until the ground began to cleave and rise.Then,from the elevated edge,he had to swing over and scramble about fifty meters over the cross section until he reached the other side of the turning earth,climb over,and head east.There,he would find a bush that he could hold onto as the ground descended and closed up.He could then conceal himself in the bush.
这句话是老刀向彭蠡咨询如何偷渡到另外两个空间,彭蠡再三确认后终于松口的一段话。原文是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一气呵成,而译文每句都增加了主语“he”。陈定安指出,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原文这种一系列的动作显然是彭蠡对老刀的告诫,动作的主语不言而喻,但英译本中,必须指明动作的主语,才能体现出句子的逻辑性。
(二)减译
例1.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像遥望西山或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译文:The distance was perfect for taking in the whole city,like gazing at an island in the sea.
作者將他与六环这段距离比喻成遥望西山或是海上孤岛。虽然刘宇昆秉承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但译文除去了“遥望西山”这个比喻。作者只是想描述北京城之大,虽在七环,六环内的翻转却遥不可及,与己无关,这种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以遥望西山或是海上的孤岛作比较,传神又形象。但两种比喻的功能相似,译者选择删去遥望西山,避免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障碍,显得多余繁冗。
三、结语
文学翻译运用转换理论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从而达到原文在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卡特福德的翻译转化理论以功能语法为基础,只是发生在句子层级以下,“变译”理论弥补了翻译转换在语篇上的缺陷。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转换”与“变译”相结合,从宏观的语篇出发,把握文章的“神韵”,更好地体现原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局限性—以《艾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赵琳娟.“变译”与“转换”-China Counting一书翻译过程问题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2.
[5]严丹君.从水潭英译汉看翻译转换策略的运用[D].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4.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