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茜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从陈旧的话语系统及主流或作家文学研究理论影响的焦虑中挣脱出来,引入与借鉴西方民间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论,试图依赖于跨学科视野,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层面来建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并且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方法论;解析与反思
一、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主要研究方法论解析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渐渐从陈旧的话语系统及主流或作家文学研究理论影响的焦虑中挣脱出来,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始从多层面、多视角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解构。研究者们依赖于跨学科视野,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层面,在“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力图从广阔的范围内来建构民族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并且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
(一)口头诗学
近十年,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进入到了新的转型期,其要向深度挖掘,就要着力于民间文学内部发展规律的理论探求。于是20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批史诗学者如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等人,陆续从西方将口头传统研究理论及其方法论成果介绍、转化、应用到了本土,在国内引入了“口头诗学”这一跨学科研究,并在国内成立了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二)类型分析法
类型分析法正在发展成为当下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重要方法,现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主要是对同一类型的故事进行归类,比较其异同,深入理解探析其思想艺术特征;追寻类型的生活史;揭示研究民间故事类型变化的基本规律及编篡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等任务。最重要的成果是由芬兰学者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完成,其在 1910年出版的著作《民间故事类型》中最早提出“类型”一词,原词是“type”,主要指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上的具有类同或相似而又定型化的主干情节的一系列民间故事。虽然这部著作存在对民间故事类型的搜集归类不够全面,“对某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故事仍然反映得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反映。”[1]不能作为“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索引”[2]来看待;故事类型索引中所反映的历史地理学派的观点从比较文化学的新发现来反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缺陷,但它仍不失为一部概括性强、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检索民间故事的工具书,对后来世界各国学者编篡本国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和价值。
(三)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重点是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现代转型。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是该民族意识形态的反应,从而探求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作家从原始神话传说及史诗中寻找原型,力图对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作出新的阐释,这种研究趋势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在此意义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展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现实,体现出文学治愈的功能。
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原型”是“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中,因而(神话)是一种与真实性或‘现实主义”不完全相符的传统文化或程式化的叙述”。[3]神话给宗教形式以原型意义,给神的传谕以原型的叙述,因而神话就成了原型。
原型是一些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是复杂可变化的,“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应该把原型从神话和宗教仪式研究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今天的文化与昨天的神话之间的联结物,使它从人类学、心理学的概念变成了文学的概念,从而在文学批评中,原型就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现实的构成因素。
其次,神话批评的方法论认为,批评是思想和知识的一种构成,对作品中一个人物的理解,一定要同其他人物联系起来;对一部作品的研究,要放在作家的全部创作中考虑;批评家对文学的知识越丰富,对作品的构成就越清楚。文学本来就是人类自身的文化组成部分,离开对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正确地谈论文学。神话——原型批评是一种宏观性批评,不同于新批评的注重作品本身,而主张从大处着眼,“向后站”,审视作品的整个构图设溯到民族的历史心理。
然而,神话——原型的批评也有自己的缺点与片面性。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集体无意识,本身就是神秘的、虚幻的、难以捉摸的,这就给自己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是其一。神话——原型批评不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忽视当代生活内容,一味寻求原型,一味追溯远古时的神话传说,这使文学批评成了考古研究,神话故事的复述,这是其二。也有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人类学是当前研究民族文化的主要方法,而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仪式,苏永前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以几种个案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提出“仪式不仅仅呈现为当下性的展演行为,还会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在一个族群的文学传统中不断再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记录和保留了仪式,仪式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学。
二、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近三十年的研究理论,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困境。随着学科的不断完善与交叉学科的产生,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理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有研究主题上等都有大的拓展之必要。中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国家,从政治层面来说,运用文化的地域性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民族性,这样的研究方法是有利的,但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的过多强调,则忽视了它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民俗学与文学作品的地域性视野下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应尽量避免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成为研究民俗世相的范本。
无论是从民俗学、地域性角度,还是叙事学,人类学角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都应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其进行研究,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综合研究,引入与借鉴西方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论,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扩大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范式。
总之,在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及学科的不断完善与交叉学科的形成,产生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方法,它牵涉到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内容。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新的方法论意义。它颠覆了原有民间文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包括史诗、民谣、民间故事等的研究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石文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文学与文化,2011(12).
[2]莫山洪.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跨文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8)1.
[3]梁昭.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界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2(25)4.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