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
摘要: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理教育,要想有效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对心理教育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心理教育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专家的重点关注,与此同时,也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教育改革;德育工作;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不可分离,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品质。本文就是在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和探讨,确定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具体概念,进一步的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仔细的描述心理教育的运用,和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方法和策略,最后找出适合我国的一条发展之路。
一、心理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教育和德育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教育的对象和德育的对象属于同一类型的教育对象。虽然在教育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德育是对学生的社会性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自然性的教育,但二者在实际上是统一的,是对同一个主体进行的两方面的教育。中小学的一个健康标准主要在三方面:一是自我的修养,二是对行业的敬业,三是群体。这就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和德育的教育主体是一致的。德育发展的根本是人,一直以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是被强调的重点,但从本质上来说,德育的教育包括社会性和个人性,也就是说德育不仅在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在促进个人的发展。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学生的个体成为关注的重点,发扬主体的创新精神和个体发展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的目标。第二,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上文提到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帮助在成长中的学生解决他们所遇见的问题,并以全面培养为一个终极目标。这两者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相同的,如价值观、信念、发展和信仰等,而且他们具有的意义也是相同的。以学生为个体进行研究会发现学生现在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逐步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上学期间遇见的一些问题都是人生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一些问题和学生人格的养成等这都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全面发展“人”的基础是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科学确立是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目标是要将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德育要完成的目标。第三,德育和心理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德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实施手段上。比如,在表面上来看,都是采用灌输、说服、榜样、引导等方法进行教育,但是深入了解分析后,发现这些方法在原理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从个体心理进行的疏导,多半采用的是角色互换,自由联想的方法,它们是在差异上的相同。德育和心理教育都是运用信息收集。
二、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差别
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根本价值是不同的。心理教育主要依据的是心理学和哲学,关注的主体是学生的心理和实际的需求,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养成,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感,同时它的核心是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目的是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力求通过对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最终达到对完美个性和心理问题的塑造,并对个体的人生价值进行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唯物主义和教育学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规范,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和归属感以及自豪感,以完成完美个性的塑造的终极目标。人生观的问题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通过对个人的方向问题的解决,能够使每个学生按照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行,并且推动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具有社会价值。
三、结语
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互进行转换的,在德育和心理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把学生个体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加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要始终坚持自己就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疏导者,并时刻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学生为最终目的,进行德育和心理教育。
參考文献:
[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3(4)201-202.
[2]李东醒.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f1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121-121.
(作者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