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荑
【摘要】从暑期社会调研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总体围绕家乡威海的近现代史展开。第一部分以游赤山法华院为根据,表达自己对威海对外交往历史及宗教传统的看法;第二部分结合当前家乡实际,谈谈对外开放现状。通过看历史、看现在,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威海。
【关键词】威海对外交往历史
趁着暑假,重游了威海的赤山法华院。赤山法华院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是胶东半岛最大最早的佛院之一,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爬赤山游法华了,第一次感慨于赤山的秀丽风景与浓郁民俗,这次则将这里的人、山、寺联系了起来,感受到了威海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及宗教传统。
从赤山风景区的一座石碑上,就可以读懂这里一草一木的悠久历史。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今韩国)人张保皋所建,应征人唐后,张保皋成为一位深受大唐将士热爱的将领。他不但为当地百姓建立禅院,而且荡除海盗,开辟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一个典故也见证了当时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日本国僧圆仁法师一行人唐求法时,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百姓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得以完成游历,最终顺利完成《人唐求法巡礼行记》。
这样一座充满着灵性的山,承载了多少历史多少往事。
第一次游赤山依然历历在目,当时过年期间正逢庙会,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有买年货的、有猜灯谜的、有烧香祈福的……一派喜气洋洋,家乡过年的热闹习俗,在这里展露无遗,好不容易盼到了过年,老百姓们可以过几天合家团圆、热热闹闹的闲日子。
如今我要再一次触摸它沧桑的脉搏。这次重游赤山,收获不小。正值酷暑时节,山上人比较少,法华院、张保皋纪念馆、赤山明神像等景点稍稍游览过后,就兴致盎然的爬起了赤山,犹记躺在竹林中的长椅上,绿油油的一片伴着沙沙的风声,暑气早已祛除,只剩下恬淡的闲情,仿佛自己就是这山中的小神,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
威海不是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没有太多经济基础,因为毗邻大海,所以交通便利,加之与日韩隔海相望,得以凭借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大海,赋予了威海全部,相传赤山明神就是古时保佑出海之神。在赤山脚下,有一座高耸的赤山明神像,金色的神像在百层台阶之上,无比雄壮,在驱车前往赤山风景区的路上,远眺赤山,就可以看到这座神像,山峦起伏之中若隐若现,它仿佛真的在冥冥之中守护着小渔城出海的渔民。
可以说,威海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威海的两座山仙姑顶与赤山,一个为道教圣地,另一个则为佛教圣地。一进入赤山法华院,马上会被威严的神像所震慑,法华院内香火旺盛,各种善男信女在此念诵佛经,整个大殿被一种肃穆的气氛所笼罩,让人不禁恭敬而立。
走出赤山法华院,朝另一个方向继续前进,来到了张保皋纪念馆和荣成民俗馆。张保皋纪念馆被一排排青松围绕,纪念馆前是一尊张保皋的塑像,塑像面朝赤山明神像,咋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武将,一代武将,一个他乡人,不仅在自己的本职领域卓有贡献,而且能够做到照顾当地宗教传统,兴建寺庙,供养四方来此游学的僧人,实属不易,值得敬佩。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威海人,说起家乡的民俗,我也很难道的一清二楚。荣成民俗馆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果说故宫金碧辉煌的龙椅对我们来说太遥远,那么如果能近距离的看到绣花的裹脚小鞋、各种城里孩子不曾认识的农用器具、精致的出嫁大花轿,亲手推推巨大的磨盘、提桶井水、敲敲绵远悠长的大钟,则再好不过了。荣成民俗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验到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民俗。
赤山法华院做为赤山风景区的一颗明珠,在多少年的众星拱月中依然悠悠然吐着他的香火。而这些众星,则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威海源远流长的民俗与历史。一座有灵气的山、一座大气的庙,一个千年前的缩影——家乡威海。
谈起家乡的对外开放,那可真是娓娓道來。做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极佳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与环境以及诸多的领先优势,使它一步步走向小城百姓心目中所期待的“对外开放”。
威海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三面临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沿海距韩国最近的城市。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它的日新月异、它的温和优雅,都与这个词——“对外开放”,密切相关。
威海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却是一座大气的城市。2003年,威海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后,更在威海掀起一阵对外旅游与商贸的热潮。每年人居节之夜海边灿烂绽放的烟火,似乎都在宣扬着这个小城的骄傲与梦想。
经济与旅游蓬勃发展,学术与文化亦相容相纳。各国来威海进行文化交流的中学生,与威海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里完美地体现,加深了彼此在语言、饮食、建筑、民俗民风等各方面的了解与沟通。
威海是一座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威海经济发展的支柱。威海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也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直到几年前,刻有“全国第一个卫生城市”的大字的老城墙还屹立在威海老城的中央,而今,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所替代。家乡威海,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温和的小城,没有拥堵的马路,没有急速的生活节奏,有的是海的波涛与鸟的微鸣,有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轻快而过的脚步。不管走到哪里,这里的人们心中依然保留一片湛蓝的纯净,我爱我的家乡威海。
由赤山法华院这个小小的缩影,我们看到了威海传承至今的包容、吸纳与开放。从曾经在异乡人的带领下击败海盗,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贸易环境,进而建立海上丝绸之路;从曾经修山建佛、烧香祈福,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从曾经无私帮助异国前来游学的僧人……到如今庙里依然山清水秀、香火旺盛;到如今海纳百川、广交邻邦。
一路走来,这座城市没有丢下她的优良传统,她趁着全国改革开放的东风,稳定而又坚定的一步一步走下去。这就是威海的昨天与今天,而威海的明天,则由我们共同创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