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

2017-11-10 23:46王悦
魅力中国 2017年45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课程

为适应时代、社会、地方发展的需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作为培养方案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学理论基本任务是什么?由此来创新教学实践。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论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吸收人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为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国家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文学理论课程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艰难处境。在当前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往往成为抽象的理论灌输而与鲜活的文学实践相脱离,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实践相脱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这正是导致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缺乏阐释具体作品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却认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意义而应当削减课时的原因。

高校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教材的编写、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以及教师的观念等都会直接影响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尤其突出强调其中的实践性,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思考。对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以学生为目的进行教学讲解,教师自身的认知。把“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向批评实践转型,以具体的文字批评带动文学理论的教学,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解释理论的困境,这是“文学理论”相关课程教学要做出的教学转型。以期适应时代的需求。

首先,对于教材内容的调整。在“文学理论”这门课程中,应适当联系当前文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与文学理论的新发展,适当补充新知识。我校使用的是大部分高校均采用的由童庆炳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最新版是第五版,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广泛地吸取了中西文论的相关知识,内容翔实丰富,也成为当前国内高校使用最多的教材。但是,该教材的主体部分创作于上世纪末,这使得其内容与当前的文学活动稍有偏颇。在这之中,有两点尤为突出,首先,没有涉及到当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文学活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其次,没有吸收当前文艺理论界所提出的“文化美学”“文艺美学”等新观点和新方法。与以往相比较,文学活动的现实状况在这个世界性的图景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人们对于诗歌创作日趋减少,早已不再是人们所趋之若鹜的事物了,反观现实,人们更倾向于影视文学一类,人们的审美主体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变化,社会科技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早已不满足于枯燥的纸上文学,更倾向于刺激感官的图像形式。它可以有效地借助声音来抒发情感,可以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以影像为媒介的影视文学更强调运用画面塑造外部的世界。因此,对于影视文学日渐繁荣的今天,影视文学也应成为文学理论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次,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理应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点。因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对于理论的研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组织课堂。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课堂内容。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更要扎实地掌握其理论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课程时间过程中,使他们在这之中获得直接性经验。在课堂上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制造情境和语境。并适当增添其感兴趣的内容,加强课堂互动,一节生动课堂的产生并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构成的,而是师生的配合完成。因此无论是作为接受者还是传授者,都应认真对待课堂,以及课程的发展。学生如若一旦脱离了文学活动的实践,只是作为课堂的接受者,这也会成为学生对于文学理论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原因,前文也有提到文学理论课程不同于其它汉语言文学课程,如文学史那种能夠更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文学理论课程多为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接受起来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若学生不参与文学活动实践之中,课堂便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对于教师来说,抛开过去抽象的讲解,而是转化为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文学话语片断,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学语言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灵感,丰富想象力。 其实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然而这种刺激正是需要教师来进行的,说到底,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最后,就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对于传授类似文学理论这一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考验的就不仅仅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更多的就是教师课堂上的灵活变通能力,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愿意主动接受这一类相对较枯燥的知识。

王悦 1978- 性别:女 籍贯:吉林长春 最高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艺学 右边134000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本文为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Y2015003);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忆黄药眠
文学小说
自行车的发明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