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洁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分析
宫 洁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目的对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近三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材料中选取24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无缝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SAQ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以及疾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再次心梗及心力衰竭等病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心绞痛的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相关病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予以临床应用和推广。
无缝隙护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预后
冠心病是我国临床中的常见病之一,发病机制较复杂,疾病致死率极高。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完全治愈的方法,因此对病情的控制和缓解就成了目前的治疗关键。但是想要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次研究中笔者对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从我院近三年时间里所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材料中选取240例,研究对象均无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重大疾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7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区间59~79岁,平均年龄69.8±11.7岁,病程分布区间为6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3.4±4.2年。对照组有男性65例,女55例,年龄60~80岁,平均68.5±9.9岁,病程9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6±4.8年,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之以无缝隙的护理。首先组建无缝隙医护联合小组,由护士长负责护理人员的八小时在岗、三班轮流值班的排班工作。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以护理人员实际能力水平与经验为基础进行组员的合理搭配,以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次是无缝隙专科护理方面。以患者病情实际为依据建立具体护理方案,方案内容除了常规护理中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检测及基础护理工作之外还要体现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健康潜力的激发,通过不同手段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专科知识,并结合治疗成功的案例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此外还要注意对患者生活上的指导。例如:冠心病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饮食要求以及安全用药注意事项等。引导并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机能锻炼。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
通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SAQ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发生心绞痛、再次心梗及心力衰竭等病症的情况。
通过SPSS15.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在SAQ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以及疾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再次心梗及心力衰竭等病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患者预后及SAQ评分对比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掌握能够完全治愈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冠心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此类病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也在逐步年轻化。相关材料指出,想要进一步控制病情的发展,除了临床治疗手段外,合理的护理干预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痛苦得以缓解,并提高预后效果。
此次研究中,笔者对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后,患者在SAQ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以及疾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再次心梗及心力衰竭等病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材料中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心绞痛的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相关病症的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 常桂娟.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J/OL].河南医学研究,2017,(16):1-2(2017-08-22).
[2] 乔 翔.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2):248.
[3] 蔡津津.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02):204-206.
R541.4
B
ISSN.2095-8803.2017.24.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