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凤,何建军
508例武汉市健身人群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分析
常 凤,何建军
为了解武汉市健身人群消化器官的亚健康状况,使用人体能量监测仪对508例健身人群进行测试,重点分析消化器官的能量得分情况,计算亚健康检出率,并使用SPSS22.0对比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亚健康差异。研究发现:(1)大肠、直肠、肝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消化器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2)女性消化器官的亚健康问题较男性严重,除胃的亚健康检出率低于男性外,其余脏器均高于男性,且小肠男女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30岁年龄组大肠、31~40岁年龄组小肠及51~60岁健身人群直肠、肝、胃、十二指肠的亚健康问题突出。可见,武汉市健身人群消化器官的亚健康比例较高,女性较男性明显,且年龄特征突出。
武汉健身人群;消化器官;亚健康
1989年,WHO提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四方面皆健全的现代健康理念,其中身体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各器官、脏器的功能是否正常[1]。人体能量监测仪可以测试数十个器官的能量状态,进而间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新型高科技产品[2]。鉴于武汉市居民亚健康的报道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且采用问卷调查法[3],而关于消化器官亚健康则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使用人体能量监测仪对20~60岁武汉市健身人群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肝脏六个消化器官能量水平及亚健康检出率,提出改进对策,为改善武汉市健身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借鉴。
1.1 研究对象
全部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江城健身e家江汉区工会店2016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参加亚健康测试的508名会员,其中男263人,女245人,平均年龄38.53±10.71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使用德国Auramed Biopulsar人体能量监测仪对手部143个生物医学反射区进行低频电流扫描,获得身体近50个器官的能量数据。按照使用说明书,器官能量评分≤50分为“能量不足”,51~70分为“能量均衡”,>71分为“能量阻滞”,其中能量均衡为健康状态,能量不足及能量阻滞均为亚健康状态[4]。
测试仪器由从事健康体检的专职人员操作。受试者需进餐1h后测试,左手金属物品均摘除,并用消毒湿巾擦试掌面。测试时,根据受试者手型大小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将左手平放在传感器上后,用右手按住,保证手部的反射区与传感器密切接触。
1.2.2 数理统计法 所有测试结果使用Excel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完成,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亚健康患病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
表1显示,各消化器官能量测试得分均值在51~70分的正常范围,由高至低依次为:小肠、肝、十二指肠、胃、直肠、大肠。
能量均衡比例显示:胃、小肠、十二指肠比例明显高于大肠、直肠、肝脏,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脏器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
能量不足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直肠、肝、十二指肠、小肠、胃,其中大肠、直肠比例与肝、十二指肠、小肠、胃4个脏器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脏器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见,大肠、直肠功能较差。
能量阻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小肠、十二指肠、胃、大肠、直肠,其中小肠、肝与胃、十二指肠、大肠及直肠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直肠与胃、十二指肠、大肠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脏器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见,肝和小肠的能量阻滞现象明显。
能量不足与能量阻滞累计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直肠、肝、小肠、十二指肠、胃,其中大肠(57.87%)、直肠(50.99%)、肝(48.62%)明显高于其他消化器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大肠与直肠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脏器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见,大肠、直肠、肝亚健康问题明显。
表1 消化器官能量脏器测试结果 (n=508)
注:①代表与胃比较,P<0.05;②代表与十二指肠比较,P<0.05;③代表与小肠比较,P<0.05;④代表与大肠比较,P<0.05;⑤代表与直肠比较,P<0.05;⑥代表与肝比较,P<0.05
2.2 不同性别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
表2 显示,男性能量评分分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小肠、肝、十二指肠、胃、直肠、大肠;女性则肝高于小肠,其余消化器官排序与男性一致。男性能量不足与阻滞比例显示,大肠最高,其次是肝、直肠、十二指肠、小肠、胃,其中大肠、肝、直肠的亚健康患病率与十二指肠、小肠、胃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也表现为大肠最高,其次为直肠、肝、小肠、十二指肠、胃,其中胃与其余脏器,小肠、十二指肠与大肠、直肠,大肠与肝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脏器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见,男、女性大肠亚健康问题最为突出。不同性别间比较发现,女性除胃的亚健康检出率低于男性外,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肝的亚健康检出率均高于男性,且小肠男女间比较(χ2=3.99,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消化器官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女性消化器官的亚健康问题较男性严重,且小肠最明显。
表2 不同性别消化器官脏器能量测试结果
注:①代表与胃比较,P<0.05;②代表与十二指肠比较,P<0.05;③代表与小肠比较,P<0.05;④代表与大肠比较,P<0.05;⑤代表与直肠比较,P<0.05;⑥代表与肝比较,P<0.05
2.3 不同年龄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
表3显示,≤30岁年龄组大肠、31~40岁年龄组的小肠及51~60岁健身人群直肠、肝、胃、十二指肠的亚健康问题突出。可见,不同消化脏器的亚健康具有年龄特征。 胃的亚健康检出率的年龄特征显示:51~6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31~40岁、41~50岁、≤30岁,且51~60岁与其余年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十二指肠亚健康检出率的年龄特征显示:51~6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41~50岁、31~40岁、≤30岁,且≤30岁与其余年龄组,31~40岁与51~60岁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小肠亚健康检出率的年龄特征显示:31~4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51~60岁、41~50岁、≤30岁,且≤30岁与其余年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不同年龄消化系统脏器能量表 [n(%)]
注:①代表与≤30岁组比,P<0.05; ②代表与31-40岁组比,P<0.05;③代表与41-50岁组比,P<0.05;④代表与51-60岁组比,P<0.05
大肠亚健康检出率的年龄特征显示:≤3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51~60岁、31~40岁、41~50岁,且≤30岁与31~40岁、41~50岁, 51~60岁与31~40岁、41~50岁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直肠亚健康检出率的年龄特征显示:51~6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30岁、31~40岁、41~50岁,且≤30岁与31~40岁、41~50岁, 51~60岁与31~40岁、41~50岁,31~40岁与41~50岁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肝亚健康的检出率年龄特征显示:51~6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41~50岁、31~40岁、≤30岁,且51~60岁与≤30岁、31~40岁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1 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大肠、直肠和肝的亚健康比例较高,且大肠和直肠主要因能量不足引起,说明大肠和直肠的功能减退的现象明显[4];肝脏因能量阻滞导致的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消化器官,表明肝和小肠能量淤积现象明显[4]。
《2012年中国城市健身人群健康白皮书》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调查显示:高血脂、脂肪肝比例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脂肪肝、胃炎、大肠癌的聚集现象尤为严峻;城市健身人群要口感不要健康,在食用味精含量超标问题方面,武汉、成都、合肥等二线城市超过一线城市人群;85%的城市职业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九成半人承认“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等健康问题突出[5]。由此可见,城市健身人群肝、胃、大肠等消化器官的健康问题较为严重。该报道结果与本研究发现的大肠、直肠、肝脏亚健康比例较高吻合。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引发便意及排泄粪便,若其功能减退,则会降低直肠壁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导致便秘的发生[5]。研究发现,大肠和直肠能量不足问题突出,考虑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米、面等精细食物比例高于豆类、玉米等粗纤维食物,且高脂、高蛋白饮食人群居多;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自动化/半自动设备的增多,使人们体力活动减少,进而导致便秘人群比例增高[6];另外,生活压力、失眠、辛辣饮食、消化道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进而加重大肠和直肠负担,出现能量不足[7-8]。
肝脏主要完成解毒、代谢、分泌胆汁、造血/储血、免疫等功能。研究发现,肝脏能量阻止引起的亚健康比例最高。该结果与已报道的武汉市居民脂肪肝患病率较高有关(20.73%~25.10%[9-11]),也与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诱发脂肪肝密切相关。报道显示,武汉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在6.87%~7.90%[11-12]。此外,缺乏体力活动使摄入的营养物质消耗减少,其中过量糖需要在肝脏转化为肝糖原进行代谢;蛋白质的合成、脱氨、转氨均在肝脏进行;过多的脂肪需要进入肝脏转变为体脂而贮存,脂肪酸、胆固醇、磷脂代谢均需肝脏参与[13]。因此,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均可加重肝脏负担,使肝脏出现亚健康问题。
3.2 不同性别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女性消化器官的亚健康问题较男性严重,除胃的亚健康检出率低于男性外,其余脏器均高于男性,且小肠亚健康比例男女具有统计学差异。出现该结果,与女性内分泌波动变化,反复思考的方式应对压力等有关[14];过于焦虑不安则导致睡眠受影响[15]。该结果与王秀等对中国8省不同性别亚健康人群调查分析的报道女性消化系统不适及小肠疾病多见,排便困难等报道一致[16]。女性消化系统亚健康高于男性,还与女性子宫在盆腔内挤压直肠;妊娠期胎儿压迫直肠,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肛门前方是阴道,附近肌肉薄弱等特征相关。
3.3 不同年龄消化器官亚健康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30岁年龄组大肠、31~40岁年龄组的小肠及51~60岁健身人群直肠、肝、胃、十二指肠的亚健康问题突出。可见,高年龄组消化器官亚健康比例高于低年龄组。该结果与年龄增长,消化系统功能下降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牙齿松动现象加剧,咀嚼肌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消化功能减退、便秘严重[8]。另外,年龄增长胃酸、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及肠壁粘膜萎缩、小肠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等因素均可导致消化器官吸收功能障碍,该系统负担加重。
31~40岁年龄组小肠亚健康检出率最高,考虑与该年龄组生活节奏快、外出就餐多、生活不规律、快餐食品摄入多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明显有关[16]。小肠是机体各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31~40岁人群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最高,进而导致小肠负担加重,出现亚健康问题。≤30岁年龄组大肠问题明显,与该年龄组人群体力活动不足,静坐少动、粗纤维摄入不足、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4.1 结 论
武汉市健身人群消化器官的亚健康比例较高,其中大肠、直肠和肝最为突出;女性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和肝脏亚健康比例均高于男性,仅胃低于男性,且小肠具有性别差异;消化器官亚健康年龄特征表现为:高年龄组问题较低年龄组严重,其中≤30岁年龄组大肠、31~40岁年龄组的小肠及51~60岁健身人群直肠、肝、胃、十二指肠的亚健康问题突出。
4.2 建 议
(1)调整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消化系统疾病多与不合理的饮食密切相关,建议武汉市健身人群改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增加高膳食纤维食物、蔬菜及水果量的摄入,减少糖、脂肪、辛辣刺激食物及味精、鸡精、老抽等佐料使用量,减轻“口味”,努力做到“要健康不要口感”。另外,日常饮食中注意少量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均对保护消化器官的健康有利。
(2)增加中低强度有氧运动。鉴于运动通过促进胃肠道蠕动,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和肠道微生态等方式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建议健身人群进行37%~45%VO2max或57%~64%HRmax的低强度或46%~64%VO2max或64%~76%HRmax中等强度运动,其中HRmax=220-年龄。运动频率为每周至少5次,运动持续30min以上。锻炼方式选择柔和的运动,以快走、慢跑、太极拳和八段锦等民族传统项目为主。利用经济、简易、有效的运动转消化器官亚健康状态为健康状态。同时,通过运动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改善武汉健身人群健康水平。
(3)节制烟酒。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下降,造成消化器官缺氧。吸烟可减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引起胃液反流入食管,导致返流性食管炎,还会削弱胃粘膜的保护机制,使胃酸分泌增大,促进胃炎、胃溃疡、胃癌、胰腺癌、口腔癌的发生。所以,建议健身人群戒烟。
不同纯度的酒均属于刺激性物品,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危害。酒精的代谢需要肝脏来完成,若长期过量饮用则容易引起肝损害、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胃炎、胃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所以,为改善消化器官健康水平,需节制酒精的摄入。
(4)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消化功能对不良情绪特别敏感,焦虑、抑郁、忧伤、悲痛、失望等可使胃肠活动减弱,胃粘膜分泌减少,胃酸浓度变化,促进胃肠疾病的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表示,消化系统是不良情绪“泄愤”的首要身体器官,其次是内分泌系统和皮肤。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消化器官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1] 陈 晶,于征淼,赵晓山,等.中国亚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566-9569.
[2] 赵润栓.采用人体能量监测仪对2776例公职人员进行亚健康评估结果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14.
[3] 陈 丽.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平 昭,赵润栓,梁 英,等.2776例公职人员消化器官能量测评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6):481-483.
[5] 2012年中国健身人群健康白皮书出炉,发布13大主要发现[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77e7f9300101l2f4.html.
[6] 楚慧款,李 海,钟丽坤,等.武汉地区大学生便秘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2013,18(8):482-486.
[7] 刘 洋.慢性便秘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0):1496-1499.
[8] 史 红,周铭心.便秘的病因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7,25(3):107-111.
[9] 胡 卫,杨小铭.武汉大学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3,23(3):40-42.
[10] 徐 沙,柴婷婷,邓晓丹,等.武汉地区航空公司职员2006—2010年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1931-1933.
[11] 金超英,李素珠,何 丹.武汉某高校教职工健康情况综合调查[J].中国校医,2016,14(10):752-753.
[12] 李辉军,邓玲艳,王 旭,等.武汉地区22435名表观健康成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调查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6(1):94-98.
[13] 王玉同.应激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14] 马秀梅.职业女性焦虑心理疾患的成因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9,28(2):93-97.
[15] 于守臣,宋 彦,张忠山,等.男性与女性职业人群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4,3(4):192-194.
[16] 廖夏荫,金 烨,杜卓芳,等.中国高学历青年生活方式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29(1):20-23.
TheSub-healthStatusofDigestiveOrgansof508FitnessPeopleinWuhanCity
CHANG Feng,HE Jian-jun
To understand the sub-health status of digestive organs in Wuhan city by using the energy monitor for 508 fitness peopl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energy points of the digestive organs, and computed the sub-health ratio, then compared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groups by using SPSS22.0.Research found: (1) The sub-health rate of the large intestine, the rectum and the liv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digestive organs, and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2) Female’s sub-health problem of digestive organs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e male’s, the sub-health detection rate of the stomach was lower than the male, the rest of the organs were higher than mal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mall intestine were significant;(3) The sub-health problem of the large intestine in≤30 years age group, the small intestine in 31~40 years age group and the rectum, liver, stomach as well as duodenal in 51~60 years age group were prominent.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sub-health ratio of the digestive organs in Wuhan is relatively high, the females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e males, and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are prominent.
Wuhan fitness people; Digestive organs; Sub-health
2017-09-27;
2017-10-17
湖北省体育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名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机制研究,编号:2017Y018)。
常 凤(1979-),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医学。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G804
A
1008-2808(2017)05-0009-05